夏天到了,討厭的蚊子又開始在耳邊「嗡嗡」作響,人們使出各種「獨門秘訣」展開「人蚊大戰」,很多網絡「滅蚊偏方」以訛傳訛,既沒有科學根據,又起不了多大的效果。
今年蚊子為何特別多?
7月21日,市民張豔麗女士對我們說:「我發現今年蚊子特別多,活動時間也比往年提前了。前幾天,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人說家裡放盆驅蚊草能防蚊,但根本不管用。」
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長施紅喜說:「去年屬於暖冬,越冬蚊沒有被凍死,一直很活躍。尤其今年入夏以來,梅雨季長,降雨量多,氣溫更適宜蚊蟲的生長。近期,大家感覺蚊子多了,與七八月進入蚊蟲的繁殖高峰期有關。」施紅喜說,隨著梅雨季的結束,氣溫逐漸升高,35℃以上蚊子會越來越少。
網絡滅蚊「秘訣」不靠譜
網上流傳著不少驅蚊的民間秘方,這些配方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維生素B為主要原料,原因是蚊子懼怕維生素B的氣味;第二類以大蒜、花椒、八角等具有濃烈氣味的食材作為主要原料;第三類以蚊香浸出液、花露水、洗衣粉液、芝麻油等液體作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驅蚊配方。
不少網友推薦用維生素B融入純淨水,製成高效無毒驅蚊水。這種自製「驅蚊水」管用嗎?有媒體進行了現場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維生素B驅蚊法沒啥效果,蚊子不受任何影響。而網上流傳的芝麻油、食醋、薄荷、大蒜、八角等「滅蚊偏方」都不靠譜或是效果不佳。
也有不少家長在給孩子洗澡時,放花露水、風油精、藿香正氣水……而這些輔料真的有用嗎?目前,並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它們有用,如花露水的成分中含有乙醇,乙醇就是酒精,寶媽拿酒精給寶寶泡澡,合適嗎?
還有家長給孩子戴各種驅蚊手環或驅蚊香包,效果並不見得好。從某種程度而言,驅蚊手環和驅蚊香包還是有點科學依據,靠譜一點。因為驅蚊手環和驅蚊香包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內部塗上驅蚊液或裝有各種驅蚊香料,夏天氣溫高,這些香料易揮發,但用不了幾個小時,驅蚊手環就會變成普通的裝飾品。同時,這些小物件覆蓋面不廣,顧不到全身,效果還是不佳。再者,這些小物件容易引起孩子關注,甚至誤食,那就得不償失了。
市民黃女士說:「我上個月剛從一家育嬰店花200多元買了一個驅蚊手環,兒子使用後發現這種產品只能對手環周圍的一小塊區域有驅蚊效果,後來就不用了。」
另外就是植物驅蚊,在家裡放幾盆驅蚊草,如艾草、薄荷、橘子皮、檸檬草等植物,這些都是天然的驅蚊植物。不過,驅蚊草釋放的香葉醇等物質有限,驅蚊效果並不理想。
施紅喜說,浙江大學昆蟲學研究中心莫建初教授對網傳的各種驅蚊秘方做了實驗,靠植物異味來驅趕蚊子,效果微乎其微,幾乎無效。
驅蚊乾貨等你取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認為,遭蚊叮跟血型大有關係。施紅喜解釋,遭不遭蚊子叮跟血型沒有一點關係,跟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身上汗漬以及是否抹了化妝品相關,新陳代謝快的人容易遭蚊子叮咬,如孕婦和寶寶。
其實,最安全科學的驅蚊大招就是將蚊子趕出蚊帳,逐出家門,給家人營造一個無蚊的空間。
家長首先要及時清理屋內靜止的積水或存水容器,特別是廚房、衛生間或陽臺,這些地方可能會成為蚊子的「根據地」,尤其是水培植物;其次是安裝紗窗、使用蚊帳,防止蚊蟲進入室內騷擾。施紅喜說,蚊子繁殖速度非常快,7到10天繁殖一代,為此,市民必須對水培植物每隔7天換一次水,更重要的是要衝洗植物的根部,這是蟲卵易滋生的部位。
家裡要常備普通蚊拍或電蚊拍,看到蚊子飛舞就將其拍死。若拍不到蚊子,那就準備滅蚊藥。施紅喜說,目前公認的驅蚊有效成分就兩種,驅蚊酯和避蚊胺,也是最常用的,比較安全可用。他提醒消費者,要購買國家認可的正規產品,對於一些網購平臺上的「三無」產品千萬不要購買。
現在很多家庭喜歡使用蚊香或電蚊香一夜到天亮,其實這樣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施紅喜說,這些蚊香的主要成分就是殺蟲劑,長期吸入對身體不好。那如何正確使用呢?在睡覺前兩小時,關起所有的門窗,然後噴灑驅蚊劑或點上蚊香,人要離開殺蟲場所。兩個小時後,回家開窗通風,讓氣體散去後方可安然入睡。
另外,當人們被蚊子叮咬後,可以塗抹諸如青草膏、無比敵等產品,也可用鹼性肥皂、爐甘石洗劑衝洗傷口,也可採用冰敷或風油精處理。
施紅喜說,為防止蚊子叮咬,市民最好配置紗窗、蚊帳等,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如果到戶外,儘量穿淺色的長衣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