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治理汙染,只要依法合規,沒有什麼手段不能用。但也要提醒,若只為年底交差,「非常」就變了味。
11月7日,河北省下達了1號大氣汙染防治調度令,提出對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及定州、辛集市的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實施生產調控措施。調控的關鍵詞基本就是採暖季的錯峰停產。
11月17日,河北省又發出大氣汙染防治2號調度令,決定對完成大氣汙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進度滯後、近期汙染嚴重的城市實施重點調度。針對6個城市的問題,實施不同的調度措施,要求強化揚塵面源、劣質散煤、企業排汙、縣域汙染以及油品車輛監管。
無獨有偶,在河北的調度令下發之後,山西運城等地同樣以調度令的形式強力治汙。
按照專家的說法,以政府文件出現的調度令,平時非常少見,常在救災等特殊情況下使用。治汙用上調度令這一「非常手段」,確實是史無前例,地方治理大氣汙染決心之大、手段之嚴厲顯而易見。這樣的「非常手段」讓人不由得點讚。
然而,這非常手段一出現,也遭到了非議和質疑。有人說,為了治汙這麼不計成本,有點小題大做;也有人問,政府讓企業停產,有法律依據嗎?企業因此蒙受的損失,誰來補償?
相信質疑者中,不乏平素對空氣品質敏感的人,但一遇非常舉措,慣性思維就跳出來——GDP至上的老思想,讓他們擔心經濟受損;自我為先的小私心,讓他們擔心生活不便。
筆者認為,這樣的思維模式必須摒棄。長期以來,不少地方以犧牲資源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使得經濟總量增長、人們的財富增加,但日益嚴重的汙染也讓我們失去了美好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健康損害。發展的目標,是讓國家更富強、百姓生活更美好。如果走不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換來的只能是不再秀美的山河、不再健康的身體,這樣的發展誰願意要?
最近一段時間,受天氣條件及採暖等因素的影響,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汙染天氣頻襲。經過多年治理,雖然汙染強度已經有所下降,但灰霾依然是心肺之患。百姓盼藍天的心情愈發強烈,對政府鐵腕治汙的期待前所未有。「大氣十條」年度考核在即,各地做得如何,不僅關乎環境質量,也關乎政府的公信力。從這個角度說,治理汙染,只要依法合規,沒有什麼手段不能用。
客觀地說,兩地的調度令也不是全無瑕疵。以河北2號調度令為例,「非常手段」其實也平常,強調的都是平時該做沒做好、該嚴格卻鬆懈的事,但把時間截止到12月31日,似乎有點「年底交差」、完成年度任務的意味。有的地方更是「為了排名別再倒數」,有急功近利之嫌。在此,也給相關地區提個醒,非常手段在非常時段當然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大氣汙染治理是個長期過程,只有久久為功,才能真有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