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有的黃牌辣醬油,原來不是上海人發明的,歷史淵源很複雜

2020-12-11 行攝柒遊記

有句老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我們中國,是一個很注重「吃」的國度。不但發掘了各種有機物作為食材,還充分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烹飪方式,讓遠道而來全球各地的遊客嘆為觀止。

地大物博的國土,不同的地理氣候特徵,也孕育了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當屬各地特色調味料了。

四川的辣椒,江西的醋,大西北的孜然,還有廣東人中意的酸梅醬……這些獨特的調味,也成為了旅遊特產,愛美食的朋友去到當地,也愛買了帶回來。

要說上海的特色調味料,也和上海的城市特徵相仿,是中西結合的產物。那就是炸豬排的絕配:辣醬油了。

不只是炸豬排,很多煎炸食物,配辣醬油都好吃。譬如上海的生煎、鍋貼、春卷,甚至不用煎炸,家裡下個水餃,蘸辣醬油,不會太辣,又有點獨特滋味,還挺開胃的。

很多老上海都誤以為黃牌辣醬油是上海的獨創,因為似乎全市場只有這一個泰康黃牌。但仔細看看瓶子上的英文,就會看出端倪。赫然寫著Shanghai Worcestershire Sauce上海伍斯特郡醬,道明了它的身世。

原來上海辣醬油是個舶來品,最早是由英國「李派林」公司發明的。據說最初也是從印度的調味料中,獲取了靈感。隨著上海開埠,這個本來叫做伍斯特郡醬的調味料,也來到了上海。其實同時,它也落戶了香港、廣州,至今那兒的酒樓、飯店還會配有「李派林喼汁」。喼汁,就是伍斯特郡醬的粵語名字了。

而在上海,「李派林喼汁」為什麼沒有被保留下來?伍斯特郡醬怎麼就成為了辣醬油了呢?

據說是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盛行西餐,對番茄沙司、伍斯特郡醬的需求倍增。於是幾位精明的上海老闆一合計,就決定自行開廠生產西餐調味料,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梅林罐頭食品廠了。

幾年之後,本土產的上海辣醬油反而後來者居上,佔據了市場,英國伍斯特郡醬漸漸銷聲匿跡。再到後來,辣醬油的產品線交給了泰康食品廠,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熟知的上海泰康黃牌辣醬油了。

儘管辣醬油並不能算是上海人發明的,但卻在這裡被發揚光大,成為本土特色,讓大家可以給日常的食物增色增味,不禁要為中國製造的先驅者點讚。

相關焦點

  • 百年風華|老上海第一家平價西餐廳——新利查西菜館
    時光總是不舍晝夜的向前奔波,身邊的人事物變得越來越不認識的時候,總有一些記憶會沉澱,總有一些點在提醒著我們:生活過,而不僅只是生存過。新利查新利查,號稱老上海平民西菜館,近百年歷史的國營老字號。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小囡在這裡認識&熟悉西餐,一批又一批的老上海們在這裡回味老克勒的情懷。
  •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申晨間
    上海人餐桌上這一瓶辣醬油身世太複雜了。一唐善祥和唐大維父子在陝西南路上開了一家名叫「大勝胡同」的餐館,菜單上都是他們自己家平常愛吃的小菜。作為廣東人在上海的第二、三代移民,他們既做上海菜,也做廣東菜。上海人吃炸豬排,自然少不了一碟上海辣醬油。和許多上海家庭一樣,店裡用的是泰康黃牌辣醬油。這是讓很多上海人引以為傲的「上海特產」。不過,祖籍廣東、又曾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唐善祥父子知道,上海辣醬油其實還有一個「廣東表兄弟」——「李派林喼(jiē)汁」,味道非常相似。
  • 圖集:上海百年印刷字體歷史流變
    不是「寫」出來的書  姜慶共的這本書,入眼皆是文字,卻又不是「寫」出來的。該書的特約編審、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湯惟傑告訴記者:「姜老師這種無意的組接讓人自覺地能感到時代在視覺史中的變化,他用並置的方式讓很多問題自己顯現出來,留待各個專業的人進行進一步的考察,比如新字體的設計、比如民國的鉛活字體等等。」他認為姜慶共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方式,不是將文字與書法或出版直接掛鈎,而是將其作為我們一百多年的視覺環境,人們看的歷史。
  •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淵源
    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上海交大」,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於1896年始建,位於上海市,是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國家「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原名南洋公學,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為新的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排骨年糕,越有名越難吃
    單就炸大排就發明出好幾個派系——裹麵包糠炸的、麵糊拖的、光光純肉的....然而有趣的是,在「炸豬排必蘸辣醬油」這件事上幾個派系倒是出奇的一致。想當年鮮得來在光明中學北面的一個小弄堂裡支起小攤時大概未曾想到,一塊大排 4根年糕的「腦洞」搭配,在幾十年後竟然一躍成為了老上海經典美食之一。泰康黃牌辣醬油,吃炸豬排必備神器其實細想,這一搭配實在過於合理。
  • 上海人的泡飯
    原創 朱成墜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泡 飯朱成墜對於上海人的泡飯情結,是有著歷史淵源的。上海開埠以來,城市生活的節奏非常快捷,時間極為緊張,加之,上海人一直比較「做人家」,大多以泡飯作為早餐的主食。大作家梁實秋曾經譏諷上海人的泡飯,他在《雅舍談吃》中寫道,有一次,他到上海一位朋友家投宿。翌晨,朋友請他與一家數口吃泡飯,四隻碟子,放著油條、皮蛋、腐乳、油氽花生米,作為佐餐小菜。
  • 徵服了上海人挑剔味蕾,傳統深夜美味:儂宵夜切了伐?
    即便是追溯到解放前,都能找到對夜市早點狂熱崇拜的淵源。要說這背後的故事,不得不提上海人為了豆漿油條獨創的「半兩糧票」。糧票半兩能買什麼?一根油條或一碗豆漿正好,若是胃口大,一根油條加一份大餅正好湊滿一角,行話稱「一副」,同樣實惠得不得了。
  • 韓國:日本醬油是韓國發明的,網友:醬油難道不是中國的?
    醬油,我們都知道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有很多的中國美食都離不開它,可是這種最初起源於中國的調味品,居然讓日本人和韓國人吵翻了天,這是為什麼呢?韓國可以說是亞洲除了印度最神奇的國家了,他們特別愛申遺別國的歷史,現在弄得周邊的國家動不動就怕自己的非物質遺產被韓國申遺。
  • 上海雲南路上值得一吃的美食大搜羅,快和我一起打卡吧!
    1991年9月,上海在籌備黃浦區旅遊節期間,創辦了「大世界美食街」,雲南路美食街獲得了官方認證。「步入雲南路,口福,口福,淌下口水無數」,如今的雲南南路依舊吸引魔都人或南來北往的遊客。炸豬排香脆可口,咬下去就是嫩,配合CP黃牌辣醬油一起食用,那滋味,反正吃過的小夥伴自己心裡有數!價格講真也還算接地氣。評價很高的羅宋湯也是阿寶家的一大特色與人氣!
  • 「記憶」上海人的海派西餐「三巨頭」是哪些?這條微信來解讀
    對上世紀出生的上海孩子來說,西餐仿佛就是海派文化的代名詞。最愛的上海西餐不是牛排,而是炸豬排,再配上獨有的辣醬油,別有一番記憶的滋味,一起來看看吧!精緻美味的海派西餐西餐東漸1843年,上海開埠後,在外國僑民和洋行白領的影響下,西餐也盛行起來。西式菜品在上海爭奇鬥豔。
  • 【海上記憶】上海交大附中原址,原來是嶺南大學上海分校
    在鍾榮光的倡導下,1928年2月,由愛國華僑、實業家出資,在上海成立了嶺南分校,後選址在高境廟(今交大附中校園)。解放後,嶺南分校因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由政府接管,先是在高境廟原址辦起了幼兒師範學校,後來又辦了工農速中,交大附中最後在此基礎上創辦。從歷史淵源來說,交大附中的校史可追溯到1928年!
  • 傳教士曾發明上海話的音節文字:似母語又似驅魔符文
    由高第丕親自翻譯出版的上海話音節文字版《聖經紀略》原來共有三本,1856年或1857年第一本出版,1857年第二本出版,1858年第三本出版。遺憾的是,第一本《聖經紀略》已經佚失。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收藏來自1876年費城世紀博覽會(Centennial Exhibition),而把這些書介紹給博覽會的人很可能是著名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
  • 味事達上海醬油工廠二期投產採用卡夫亨氏獨創品控體系
    3月9日,味事達品牌宣布其上海醬油工廠二期工程全部竣工並試運營,將於5月正式投產。作為世界第五大食品和飲料公司,卡夫亨氏有著超過百年專業食品生產歷史,味事達上海醬油工廠——福達(上海)食品有限公司二期採用國際先進節能生產工藝以及成熟品控管理體系。
  • 沒有復興島,楊浦就不是大楊浦,上海也就不是上海灘
    機械學院,就是上海理工大學,我也很熟悉。一個同學追上理工的女生,我陪他騎著自行車跑了好幾趟。結果在校門口,看到這個女生手挽男友輕鬆走來。同學讓我知道,面無表情,是一種很奇怪的表情。從研討會出來,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遺棄感。不是被什麼人,而是被時間和空間。我狠狠嘆息著復興島。
  • 上海本幫菜,歷經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原本的樣子是什麼?
    上海本幫菜,歷經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原本的樣子是什麼?上海人吃飯比較喜歡吃濃油赤醬,說起吃飯也是有出處的,一個是來自寧波才,甬菜可是出了名的鹹,在老廣東人眼中就像鹽翻了一樣,顏色雖然沒有那麼深暗,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其實這也怪不得老上海人,因為一是在當時的生活很拮据,濃油赤醬味比較重,很下飯,再來就是因為食物的缺乏,這樣的吃法可以惡補,用老一輩人的話叫剎根。
  • 上海伴手禮只想到大白兔、五香豆?這份權威推薦請收下!
    這些上海人現在都不太吃誒……還是上網搜一下吧,感覺也不太靠譜。有人說大白兔奶糖,這好像也太普通了。有人建議送光明村醬鴨、鮮肉月餅,好吃是好吃,問題是怎麼帶啊,最多路上自己吃吧。有人說送黃牌辣醬油……本地特色倒是很鮮明,但不配塊炸豬排合適嗎?
  • 日本萬字醬油公司走進上海大學:在滬推廣比在美推廣更艱難
    中青在線上海4月2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今天下午,擁有350多年歷史的世界知名調味品品牌龜甲萬公司執行董事長茂木修率隊到訪上海大學,他在作出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秘訣》的特別講座時提到,萬字醬油目前有進軍中國市場的打算,但據預估,在上海進行日本醬油推廣可能比數十年前在美國推廣醬油更加艱難
  • 上海人拿這個叫饅頭?這麼小!!!丨識味上海
    而對許多外國人來說,認識上海及其文化,是從吃到的第一口小籠開始的。小籠的奧妙說來也不複雜,輕輕一夾,外皮開口,滾燙的湯汁湧入口中,飽滿的肉餡留待品嘗。南翔小籠自誕生以來,逐漸開枝散葉,派別繁多。當時交通不便,若不是父母單位車間就位於南翔,他們和很多上海人一樣,並不知道有這樣一處吃小籠的所在。有一次,父親特意帶著他們三個孩子乘火車去南翔吃小籠。雖則家裡條件優裕,每月工資有兩百塊,母親還是「做人家」(節約),沒有跟去。
  • 上海百年印刷字體流變:手機時代的黑體宋體太質樸了
    [摘要]姜慶共曾被問及,漢字這100多年來視覺文化的歷史,為什麼你選擇上海,這個城市為上個世紀漢字字體的形態變化提供了怎樣的淵源?姜慶共說,就兩個字:印刷。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書法作為其表現形式發展千年有餘,然而在傳統書法之後,漢字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2月出版了設計師姜慶共的新書《上海字記》,以圖片和訪談的形式呈現上海一百多年來印刷漢字的的設計和書寫,整理出時代變化的軌跡。不是「寫」出來的書姜慶共的這本書,入眼皆是文字,卻又不是「寫」出來的。
  • 老上海四大公司員工口述歷史
    80年前的上海,「到公司去」,成了上海人出外白相、娛樂的代名詞,這裡說的「公司」,指的就是當年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貨公司,即先施(現為時裝公司大樓)、永安(現為永安百貨大樓)、新新(現為食品一店大樓)、大新(現為第一百貨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