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為期三天的集中整治,棗陽路這條「大學生練攤街」上的無證攤販們被全部取締。
記者調查發現,暑假開始後,上街練攤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除棗陽路外,滬西工人文化宮附近、魯迅公園門口等鬧市區的地攤上都出現了大學生的身影,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勤工助學崗位。
一些練攤大學生告訴記者,選擇上街擺攤是想挑戰自己的人際交往和應變能力。教育專家表示,練攤、創業、勤工儉學都是接觸社會的一種形式,可以幫助他們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除了企業應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外,大學生們主動到社會上打拼也應合理合法。本報記者 羅水元 陳軼珺 沈蔚 實習生 戴瑋 賈非商
現場採訪
親身體會掙錢不容易
一塊大約2平方米的帆布,十幾件從七浦路批發來的T恤,這是小許每晚做生意時所有的家當。她的服裝攤就擺在中山北路上的909車站旁,前晚記者見到小許時,她剛開始一天的生意。
手拿一本英語詞彙手冊,沒有生意時就背單詞。「我家在蘭州,家境不太好,來迴路費也貴。所以每到暑假,我幾乎都留在上海勤工儉學。」過完這個暑假,小許就要升入大四,她準備考研。「外出打工怕影響複習,在同學的建議下,我想做點小生意。用自己積蓄的幾百元錢,批了點衣服。頭一天出來擺攤時,還有點不好意思,怕遇見熟人。」
小許稱,她本來在棗陽路擺攤,但最近那邊城管管得緊,只能到這裡擺攤。「人氣差很多。」在記者採訪的15分鐘內,基本無人光顧小許的攤位。小許嘆了口氣:「扣除成本外,我每天賺到的錢,只是和生活費持平。但擺地攤更能親身體會到掙錢不容易———有時和其他小販為搶地盤而爭吵,有時會收到假鈔。」
就怕被逮著告訴老師
記者隨後來到棗陽路,據小許稱,原來這條街上擺滿了小攤,60%以上都是像她這樣的練攤學生。前晚整條棗陽路上已沒有一個小攤,取而代之的是滿街的城管隊員。
在路邊的弄堂內,記者找到了背著貨品等候著的上海理工大學學生王浩(化名),他想等城管離開後,能再做點生意。他告訴記者,開始時對擺攤掙學費抱很大希望,但一段時間下來,他發覺一天要掙50元錢也很不容易。
王浩家在雲南,暑假第一天,他就開始打聽進貨渠道,由於本錢僅300多元,經多方比較,他最終從城隍廟進了一批小飾品,後來又在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進了幾件女性服裝。
「生意太難做了!」他介紹,這段時間每天都是清晨到批發市場上去淘便宜實惠貨,然後趕到棗陽路去賣。他說,最擔心的就是被城管逮著後告訴老師,「那樣很丟臉的。」
「我也不想違法做生意。」王浩說,他來練攤除了掙點錢外,就是想有點社會經驗,他認為目前大學生勤工儉學太難,希望社會能提供專門的實訓基地。
畢業後想開家服裝店
上海師範大學日語專業的小李已另闢蹊徑:「城管管得緊,我就靠電話聯繫老客戶。生意是要差很多,但是人能輕鬆點。」小李在棗陽路上練攤已有三年多。他主要經營「哈日」的服裝和飾品,貨品來自一家日資企業。她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了解日資企業的運作模式,便於畢業後找工作。小李幾乎每晚都在棗陽路上擺攤。「練攤不需要多少成本,靠自己的力量賺點零花錢,很有成就感的。」她打算畢業後自己開服裝店。
新西宮的「學生老闆」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二學生小剛進大學不久,就和女友合資在學校附近的市場開了一家服裝店。昨天下午,在新西宮服飾禮品市場三樓的一個角落裡,記者找到了小剛的服裝店,四五平方米的店鋪內,掛滿了時下流行的T恤。小剛告訴記者,這些衣服絕對是今夏最新款,是他前兩天剛從外地廠商處進的貨。
「平時要讀書,服裝店全靠爸媽打理。除去一個月3000多元的房租,每月還能有幾千元的收入。」經過一年多的打拼,小剛積累了不少經驗及經營理念。畢業後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將繼續經營這家小店。
據西宮的店主們透露,西宮門外以前也有不少練攤學生,近期城管管得嚴,大家都不敢出來。而像小剛一樣的學生老闆在西宮至少有二十多家,不少都是幾個同學合資經營。
新聞背景
政府提供實訓崗位有限
目前,除了市勞動保障部門在暑期為大學生們提供與專業相關的實訓機會外,為大學生提供免費公共實習平臺很少,雖然有些企業願意招收實習生,但入門條件頗高,且大部分崗位都只對大四學生敞開大門。
記者了解到,市勞動保障局下屬的公共實訓中心,今年暑期推出的實習崗位有700多個,而報名諮詢的學生有近千人,實訓中心不得不延長實習時間。與此同時,不少政府部門如街道、居委會每年都會招收十幾名大學生甚至是高中生參與掛職鍛鍊,而各個學校也會提供一些實習信息,或者想出一些課題,作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內容,但這些崗位都有限,尚無法滿足四五十萬在校大學生的需求。
記者調查
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太少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多數學校都要求學生在本科四年內必須有2至3次的實習,實習將與學分直接掛鈎。但除了醫學、法政、師範等院校有統一的實習分配外,其他學校提供給在校生的實習信息都非常少,大部分學生從實習開始就必須自找機會。
記者採訪了一些上海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大、華東師大、外貿學院的學生。據反映,學生勤工儉學或暑期實習,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或者老師推薦;其次是到各校的BBS上去看看,上面一般有學長學姐發布的信息;一些大學生就業招聘網的信息也比較集中。
同濟大學的就業信息網在上海的大學信息網中一直以信息量大,提供職位多著稱。記者昨天在該網上看到,儘管其招聘職位數(包括實習)達到8240個,但與顯示的學生需求量24572人相比,還遠遠不夠。
上海外國語大學職業發展協會的周駿告訴記者,上外實習的信息主要是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在暑假前統一發布,一般能提供約200個崗位,這些崗位主要是由企業要求學校發布的。但與全校6000多人相比,「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學生的實習」,而且這些崗位不一定都是帶薪的。他說,學校的就業中心主要是提供畢業生就業信息和指導。而上外家教中心的老師表示,學校暑假只為學生提供家教信息,勤工助學已經全面停止了。
記者登錄不少學校「官方」就業信息網,發現這些網站主要發布就業信息,實習崗位很少,如7月份東華大學發布了7個實習崗位,上師大只有4個。
雖然不少學校都面臨實習崗位缺乏的問題,但也有學校為此想出妙方。如今年暑假,工技大的學生就不必為實習頭疼了。因為學校與150多家企業籤訂了「產學合作」項目,專門針對該校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工技大每個本科生每年要利用6-8周的假期到這些企業實習,今年該校參加「產學合作」的學生超過7000人。
城管說法
希望大學生配合我們執法
對於棗陽路練攤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普陀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一方面對大學生們表示同情,但另一方面,作為執法者,執法時還得一視同仁,他們希望這樣的執法能得到大學生的理解,並支持市容市貌管理工作,不再做無證攤販。
普陀區城管大隊第六分隊介紹,已查到的練攤大學生中,既有本市大學生,也有外地大學生,其中尤以老家在偏遠地區的較多,被查後,他們都以勤工儉學為由,希望城管部門「網開一面」。
「無證練攤是違法的,勤工儉學也不能違法。」有關負責人說,他們也理解不少大學生尤其是偏遠地方的孩子上大學很不容易,練攤除了想賺點錢,更多的是想了解社會鍛鍊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學生擺攤就可享受「特權」。
讓城管部門感到遺憾的是,一些練攤大學生面對城管執法擺出了一副「無釐頭」狀態,「我們希望他們能配合我們執法,不要無理取鬧。」
有關城管負責人透露,考慮到大學生的知識層次與身份,他們一般都先講道理勸說,而且,相對其他無證攤販,語氣都會柔和一些,對於那些不聽勸告的學生,會在採取強制措施的同時好言請他們到城管辦公室進行教育,「一般情況下,只要他們認錯,並承諾不再擺攤,東西一般都會還給他們的。」
專家評述
各行各業都應開設大學生「練攤地」
華東師大校長俞立中表示,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多元化的,不能武斷地單論這種形式好或者某種形式不好。只要認清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就能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有利於成長的經驗。
對於大學生練攤的行為,俞立中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只要不影響學習,不做違法的事情就可以。他認為,學生能夠自己走出去尋找鍛鍊機會,比學校「安排」崗位可能意義更大。現在獨生子女居多,「靠父母,靠學校」的依賴心理普遍較重。通過社會實踐,能或多或少鍛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
同濟大學團委書記考書健老師表示,如果說教學內容是剛性的,那麼「第二課堂」就應該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強行約束學生採用哪種形式。無論是練攤、勤工儉學、創業還是其他社會實踐,都是學生走出象牙塔,開始接觸社會的形式之一。學生社會實踐不能單靠學校,各行各業都應該為他們開設「練攤地」。
(記者 胥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