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返回時,它一切的舉動,都在我的掌握中。
我是光電跟蹤測量設備,編號「1217」,離開我的媽媽——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發中心團隊後,已經在四子王旗著陸場住了五年,主要任務是仰望星空,觀察太空飛行器,將它們發射和返回時的每個動作記錄下來,供科學家掌控太空飛行器性能及做好全程調度工作。
比如,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時,是否在指定時間開傘,是否正常打開,都逃不過我和同伴「141」的觀察。我還會把這些信息實時傳送到指揮大廳進行實況直播,供科學家掌控信息。極個別時候,太空飛行器發射和返回時會遇到故障,通過我的觀察,可以幫助科學家做好事後分析,改進設備,讓太空飛行器變得更「健康」。
編號「1217」正等待執行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的觀測任務。(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發中心團隊提供)
沒錯,我是一個反射鏡口徑1米的光學望遠鏡。為了更準確地觀測不同太空飛行器狀態,我經常要搭載汽車、輪船尋找合適的觀測點,科學家用碳化矽材料製作我,讓我很輕盈。使用這種材料製備光學望遠鏡,是我國領先於國際的一項技術。我還擁有兩種眼睛,科學家說這叫「多光合一」,我可以用可見光波段和紅外波段同時觀測太空飛行器,觀測更精準、細緻。在國外,這是「貴族」技術,只能用在大型高附加值的光學望遠鏡上。而在我國,由於科學家們技術精益、成本控制得當,已將該技術「平民化」。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來了,我成功完成了對它的觀測。隨著科學家不斷攻關,未來會有眼力更好、身材更輕盈、具備更多技能的同伴出現,與我一同工作。(記者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