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叔叔
我一直覺得,「幼升小」就是一場關於政策與決心之間的較量。
公民同招第2年,到底會是大年還是小年?這個問題在答案揭曉以前任何預測都沒有根據,反而更像一場玄妙的心理戰。
我們家身處「僧多粥少」的上海浦東,周邊只有一所公立三梯隊,dragon baby扎堆兒的非學區,選擇民辦還是比較有風險的,何況對口公辦在開放日也隱約其辭暗示其熱門程度,這無疑給這道選擇題雪上加霜。
在開了幾個晚上的家庭會議、結合招生辦數次的電話確認政策後,我們在報名最後一刻決定放手一搏!
目標學校——上海民辦福山正達外國語小學。
時間軸調至5年前,女兒還不到2周歲時,我們就把她送到一所軟硬體都一流的民辦幼兒園,因為正好是9月後的寶寶,限制於嚴格的學籍控制,託班連續上了2年。在那個洋氣十足的環境呆了2年,花完了公辦5年的預算以後,我們正式開始了對口公辦幼兒園的三年生活。
不過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把學習納入每日計劃,民辦小學作為目標。相比很多家長周末轉戰大小機構,我們的理念是——
工作日好好學習,雙休日盡情放飛。
與其說自雞,不如說自激——這,也是我們一家「幼升小」的夢,開始的地方。
語文
媽媽負責
難度指數
★★★★★
建議雞娃時間
小班起
女兒從小班開始學無圖字卡,每天5個,不斷循環複習。到中班至少認字1000以上,開始讓她讀繪本,因為清楚哪個字學過,所以可以幫她讀不認識的字;同時繼續學字,每天3個。因為自己讀繪本了,所以有些字讀著讀著就認識了,教起新字來更簡單。目前3000字已教完,熟練掌握至少2000字,自主閱讀沒問題。
大班開始背古詩,一周3篇,先唐詩後宋詞,目前累積200首,但也要不斷複習。大班起還會給她講成語故事,這也是長期積累的過程。
不得不說,所有的學習和訓練都是為了掌握語文知識而服務,而書本知識與表達能力的結合更是為了塑造一個自信、向上的準小學生。
為此,我們儘可能收集各種比賽表演的信息,創造機會讓她參與,年齡不達標,就臺下做觀眾,年齡夠了就上臺。良好的表達能力其實已經把看圖說話這個必考項目攻克了。
| 家中的「閱讀角」一隅
另外,女兒所在的是一所一級示範園,老師們非常負責,每次家長會都會把娃的各種趣事、進步與不足和父母交流。還會邀請分享,主題活動也是層出不窮,由於是美術特色幼兒園,女兒沒有參加任何培訓機構,對畫畫尤其喜愛。此外,女兒在每周一次的新聞播報活動裡持續的鍛鍊和鼓勵,由小朋友自己選出當日的播報之星。我們作為家長通常在準備時都格外認真,會和她一起挑選素材並在家排練,並從別的小朋友的播報中學習借鑑。
數學邏輯思維
媽媽主要負責
難度指數
★★★★☆
建議雞娃時間
小班起
數學思維邏輯方面,我們基本採取在各種熱門書本之間切換,百花,貼紙書,階梯數學,邏輯狗等。我們從周邊很多機構的免費試聽中獲得不少有用的靈感,為了多次試聽,我們還用不同的手機號碼登記過。
小班的邏輯思維訓練更像是做遊戲,所以選擇合適的教具和書本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定配合度,小班的娃很容易失控。七巧板,魔方,樂高,五子棋,這些特別適合親子互動或獨立遊戲的項目也給空間幾何、邏輯思維訓練提供了助力。
| 女兒「刷過」的思維題書籍
在這次最後面談前的三個禮拜前,女兒還因為上實過了網篩,高強度的準備過一套圖形類真題,但我覺得刷的其實是爸爸的智商。
從中班到大班,因為識字量迅速增加,女兒的閱讀理解力得到提升,也對解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自己讀題很重要,聽題答題也同樣關鍵,這種技能需要穿插訓練。
我們的想法是,夫妻雙方都智商正常,如果連幼升小的課程都不會教,真的對不住大學畢業的身份。結合曆年網上廣為流傳的真題和模擬題以及大量刷題,其實是可以在短期內有所突破的。但是值得強調的是,2019年福山正達的題目實際非常靈活,非刷題娃可應付。女兒走出考場的反應是:題目比家裡做的簡單,她自己仿佛舒了長長一口氣。
英語
爸爸負責
難度指數
★★★★☆
建議雞娃時間
小班到中班
因為我的工作和擁有留學經歷的緣故,女兒的英語就全部交給了我。
身邊充斥各種各樣機構、一對一在線學習工具,我不得不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選擇了home school,必須堅持,必須揚長避短,必須時刻調整方法,必須耐心細緻,誰叫我的學生是自己的娃。
01
不能令人滿意的「線下英語」
中班時,我們和很多家長一樣就近選擇了一家外語機構。話說這家機構好歹是某著名教育集團下的少兒英語品牌,教材也是牛津系,經過簡單溝通和1對1的試聽,我們選中了一個澳大利亞口音的老師開的班級入學,從自然拼讀第二冊開始學習。誰知道沒過多久,那個我們覺得還不錯的老師就跳槽了,隨之換來了一個我至今也不知道國籍的老師帶教。
幾次家長公開課後我發現,老師為了顧及每個學生和家長的感受,幾乎每周一次、每次兩課時裡,有一半時間都花在提問和回答環節,老師的口音聽起來總覺得有點奇怪,有的發音娃回家明顯讀錯,這也證明老師並沒有在課堂及時糾音,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就不再贅述。
結果可想而知,基礎打的很「紮實「,一年下來只學會了極簡單的自然拼讀和26個字母延伸的詞彙和短句。每次送讀,家長圍坐在二氧化碳嚴重超標的的大廳裡,一個個小椅子還沒有屁股大,有的刷手機,有的看書,然後焦急的在課間餵口水,吃口水果,再急著午飯點找一家餐廳吃完開車回家,簡直是煎熬。於是結束了這一冊的課程,我果斷放棄了續課,開始著手研究如何自己在家學習。
02
自編教材選擇「牛津」
我開始「自雞」的第一步,就是自編教材。根據我理解的生活場景,編寫了各種主題的內容,食物、城市、圖書館、汪汪隊……沒有特別的限定,從句子直接切入,把詞彙、短語結合起來,配上插圖,就這樣一課一練也堅持了半年。後來種種原因,我時間安排上來不及,無法再專心投入編寫課程,只好暫告段落。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對「級別和難度「的把控,我並無法做到百分百準確。
於是後來的一段時間,我都是選用牛津集團的「Family and Friends」作為教材,配合音、視頻,專心致志的堅持了下來。不得不說,這段時間,娃在語感,聽力和詞彙、結構等方面進步神速。此時,娃已大班上。
03
讀原版繪本攻克常用「高頻詞」
幼升小的號角已經響起,我突然發現,身邊選擇一對一線上教育的娃們口語流利度,發音準確度和自信心高出自己娃2顆星!而且我發現,因為過於注重教材學習,許多早就買來的繪本束之高閣已久。老婆也提醒我,買來的繪本不要浪費了。
於是我把麗聲、培生的幼兒分級閱讀繪本整理出來翻了個遍,決定從第二輯著手開始閱讀。
噩夢就此開始,娃不要讀,因為根本看不懂what,went,away,how,then,they……這樣的詞彙在繪本裡出現的概率是極高的,讀不下去,自然也就喪失了興趣。娃唯一的願望就是看完圖畫,猜測情節,然後翻到繪本的末頁看中文。我講得口乾舌燥,解釋來解釋去,在一個頁面上停留2、3分鐘都是常有的事,講完以後,娃已經在打哈欠了。
直到我看到了高頻詞sight words的教材,一切才有了轉機。我按照一周5-10個單詞的進度,配合每頁的例句,以及詞彙遊戲練習,一個一個的攻克。過程很辛苦,配合繪本裡找她學過的詞彙。突然發現有一天,她願意吞吞吐吐,念念有詞,突然會為發現了認識的單詞或者類似的單詞閃亮了雙眼——這才明白了高頻詞,有如中文識字,其實是自主閱讀的第一步。
我堅持每天睡前給朗讀一個新故事,複習一本舊繪本,藉助繪本自帶的音頻,慢慢的,她閱讀不再煩躁。有時我會鼓勵她讀一頁,我讀一頁,不會的我提醒一下,她困了的話,我就讓她閉著眼睛聽我讀,如果她提出要求讀兩個新故事,我從不拒絕。
很快,那些級別的繪本就壘成了小山,她甚至會告訴我她最喜歡哪一本,她覺得哪一本最搞笑,哪一本裡的哪一頁印象最深,我覺得,她開始建立與繪本的情感聯繫。
04
鼓勵開口說英文
在高頻詞學習和繪本閱讀的同時,我又做了一件事情:利用高頻詞的插畫,鼓勵她開口描述,所謂看圖說話。
可以說一開始,這件事情並不容易,語法的錯誤,詞彙的缺失,邏輯的混亂,都不是一個看圖說話該有的樣子。但是,我從來都不會批評她,我知道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表達的欲望,思維的速度往往超過她實際表達的能力。
我開始編寫看圖說話的「要領」,告訴她常用的句式,邏輯順序,如何迴避自己不熟悉的詞彙等技巧,做到在最短的時間內,說出最合理的句子。注意,是合理,而不是完美,因為我對她留有的,是一個對6歲多孩子的期待。也感謝這段時間,娃的媽媽對她在看圖說話方面的培養,畢竟語言本來就是相通的。個人認為,願意開口,願意表達的孩子,已經成功了一半!每天隨機挑選3張看圖說話,給她20秒的思考時間,說出3句以上的句子,點到為止,最後給出評價。實話說,後期,她真的停不下來,以至於一個晚上10幅看圖說話都是有可能的。
| 女兒的表達,被編輯成了「小卡片」
我把她每次表達的內容列印下來變成小方塊,讓她自己剪貼在原來的頁面上,加深印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她自信度滿滿,讀起繪本來也流利許多。其實220個高頻詞彙在臨考前我們並沒有全部學完,大概90%左右,但基本已經可以獨立閱讀70-80%的繪本的內容了。
05
幼升小「上戰場」
幼升小本來就需要戰術,真的臨場,考題不會難到高中英語,但絕對可以難倒一大批沒有系統準備的孩子們。
這次考試福山正達就出了一道「找不同」,大致是有3處不同處需要用英語表達出來。娃回來復盤題目,很清楚告訴我——
Giraffe is (not) eating the grass.
Lion is (not) with the rabbit.
The Baby kangaroo is (not) next to the mom kangaroo.
試想,沒有一定的高頻詞和看圖說話的點滴積累,怎能在這道題拿到一個A呢?
題型每年都不會一樣,但又會差不多,多熟悉真題一定有所啟發,但是之前要做的卻是堅持,耐心,更多的是對自己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記住,她7歲不到,卻已經超過了當初小學甚至初中時的你自己,記得多給他們一點微笑,少一點吼叫,多一點high five,少一個巴掌。
行為規範
爸爸+媽媽
難度指數
★★★★★
建議雞娃時間
小班起無時無刻,好習慣與自信的光芒遮不住
我和我愛人深刻地知道:娃不是所有時間都能配合每個工作日有規律的學習,特別是在一開始。
我們從若干渠道了解到民辦小學越來越重視「行規」,通俗的解釋就是學習習慣和課堂紀律,而且在面談時從入場那刻起,就會不動聲色地有觀察老師來考察小朋友的行為習慣是否適合這所學校。其實回頭想想,如果上課時不時要因為提醒紀律問題而中斷上課,一定會影響別的孩子聽課和教學質量,這種考察也有一定合理性。
坊間流傳的所謂吃餅乾掉屑,無法抵制棒棒糖誘惑當堂剝開糖紙,或者所謂見到同學後興奮不已的……這樣子的各種面試禁忌,也只是在我們的checklist上做了一個big no的標記而已。
但是壞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真的要花數倍功夫。比如,娃有點過敏性鼻炎,容易出汗,咬手指甲,都是非常難掩飾的,讓一個不到7歲的娃忍住,真的也是難度指數5顆星。
幼升小最後衝刺
一家三口
在為期兩周的衝刺準備期間,我們陪娃著重加強了看圖說話,語言表達(聲音音量和語氣等)的訓練。
另外把錯題本上的題目又過了一遍。
為了重現面談場景,我們陪娃一起進行模擬面談,輪流擔任老師和學生,時不時故意違反行為規範,然後來點評哪裡做的不夠理想。娃尤其喜歡當老師,而我們成了她火眼晶晶下挑刺兒的對象。
我們還為了給娃調整生物鐘,適應沒有午睡的午後第一場面談。
各種備考群裡的考經和流程注意事項的分享也功不可沒。
城市藝術文化之旅
一家三口
上海是個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的城市。幼兒園期間,我們以一年40場的節奏觀摩各種演出,形式多樣,舞臺劇,舞蹈,音樂會,兒童劇、話劇,雜技馬戲,她都有興趣並耐心觀摩。
除了演出市場,上海還有著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從小到大利用雙休日帶她參觀了大小博物館40多家。其中她最有興趣且不止去過一次的包括航海博物館、消防博物館、紡織博物館、玻璃博物館,郵政博物館等,在那裡泡上一整天,完全無法讓視線移開那些展品和背後的介紹。如果運氣好,成功預約到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的親子活動,會有專為兒童設置的線路和講解,而且完全免費,絕對是超讚的體驗,大人跟著沾光。
其實,知識不只出現在教科書和《十萬個為什麼》裡,它們就在我們周圍;幼升小準備絕對不在最後的幾個月,其實就在我們決定開始的每一天裡。
最後的最後,我只想說——堅持,信任,攜手走過幼升小的第一關,呼吸著你的呼吸,5年後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