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尺度觀測與分析系統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者按  楊漢賢是香港天文臺預報拓展科的科學主任。在不久前召開的一個國家973項目研討會上,楊先生的關於香港中尺度觀測與分析系統的科學報告引起了與會人員的關注。據了解,香港天文臺的氣象業務、服務與科研工作結合緊密,環環相扣,具有特點且富有成效,值得同行學習、借鑑。為此,我們邀登這篇文章,以饗讀者。

  港天文臺的預報拓展工作,包括中小尺度數據分析、臨近預報系統及數值預報模式的開發和運作、模式驗證、預報技術的業務應用、暴雨和惡劣天氣等研究項目。

  為減輕惡劣天氣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以及對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影響,在有需要時香港天文臺會發出警告,提醒市民採取適當的防預措施。預報拓展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開發適用的預報系統和工具,支援預報員在惡劣天氣情況下發出及時和有效的天氣警告和預報。

  一、觀測資料

  要成功地預報熱帶氣旋和暴雨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完備的觀測網絡是先決條件。香港天文臺通過以下的觀測平臺獲得大量的數據:自動氣象站、自動量雨器、浮標站、潮汐和海水溫度站、探空儀、都卜勒雷達、雷射雷達、風廓線儀、人造衛星接收器、閃電定位網絡及GPS資料(後者經香港地政總署接收),其中部分項目是粵、港、澳三方合作的成果。

  香港天文臺新建成的閃電定位信息系統,部分儀器在三水及澳門兩地布陣,粵、港、澳三方得以共享方圓500公裡內的閃電資料。此外,結合澳門雷達和廣州雷達數據的雙都卜勒風場亦是三方合作的好例子,讓風場的覆蓋面得以擴充。

  香港天文臺除了致力加強及提升監測和預報中小尺度惡劣天氣的能力,同時亦通過區內的數據分享增強對惡劣天氣的研究和認知。在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的框架下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氣象數據三方可以互惠互用。香港方面,現已上載了7個地面觀測站由1993年至2003年的歷史資料,而地面觀測站數據、探空數據和4種遙感資料(雷達圖像、閃電數據、風廓線儀數據、RASS無線電聲探測系統數據)也經過全球電信系統(GTS)向外傳送。香港天文臺在GTS上也發放業務區域譜模式的熱帶氣旋預測路徑資料,並利用網際網路提供業務區域譜模式的圖像產品和網格點數據(只限登記用戶)。

  二、中尺度模式及觀測數據同化系統

  業務區域譜模式(英文簡稱ORSM)是一套靜力模式,提供72小時的短期預報。模式設定分內、外模式,解析度分別為20公裡和60公裡。大氣分析是基於ORSM的三維最優內插分析系統,另外加上物理初始化過程。除常規觀測數據外,亦能處理和同化自動氣象站、風廓線儀、非對稱人造颱風數據、GOES-9衛星紅外亮溫數據。物理初始化過程則利用雷達的雨量數據,調整模式中的水汽、氣溫和加熱廓線。

  此外,香港天文臺還業務運行一套「中小尺度分析和預測系統」(LocalAnal-ysisandPredictionSystem,簡稱LAPS),提供每小時更新,解析度高達1公裡的三維大氣分析。LAPS所同化的數據種類較ORSM還要多,能夠處理RASS、GOES9可見光及多頻度紅外亮溫、GPS大氣可降水汽總量、雷達反射率及都卜勒徑向風速數據,可以做出較精細而平衡的風場、水汽場和雲的分析,對於了解暴雨系統和颱風結構非常有用,亦有利臨近預報及數值模式進行「熱啟動」(hotstart)。

    在更小的時空尺度上,香港天文臺自行研製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以雷達信息為基礎,除預報香港境內未來1至3小時的雨量分布外,亦可提供從雷達反演的風場和經量雨器資料實時訂正的雨量分析,為中尺度預報系統提供十分重要的數據分析。

三、科研發展近況

香港天文臺於2003年引進日本氣象廳的中尺度四維變分分析系統MESO4D-VAR,現已成功建立了一套搭配MPI-RSM(可用於並行計算機的ORSM版本)運作的區域四維變分數據同化系統(簡稱RSM4D-VAR)。初步個案研究顯示,RSM4D-VAR實驗的預報結果比業務預報結果優勝,在降雨強度與分布,以致風暴結構方面,效益尤其明顯。

此外,2004年香港天文臺開始了非靜力模式(NHM)的業務試行。NHM是日本氣象廳的數值預報科與氣象研究所共同開發的成果。對於雲物理過程,NHM採取顯式處理手法,直接計算水汽、雲水、雲冰、雨、雪及霰混合比。現時的業務試行中,NHM的水平解析度設定為5公裡,垂直分45層。試行與個案研究結果均顯示,NHM有能力提供貼近實況的超短期降雨預報,在2004年5月8日的暴雨個案中的表現尤其突出。

未來的工作包括:將NHM改由LAPS「熱啟動」,進一步提高模式解析度及加大覆蓋範圍,把臨近預報與數值模式融合接軌。一套揉合NHM和「小渦旋」的超短期預報系統(「激流」系統,RAPIDS)將在今年年中進行業務試運行,提供逐小時頻密更新的雨量分析,以及延伸至6小時的定量降雨預報。

上述計劃的順利開展,有賴於更多可靠及密集的觀測數據,以及更先進和優化的分析技術。香港天文臺會一如既往,積極參與區內的科研合作和資料交換,進一步拓展惡劣天氣預報的領域。 (來源於2005年5月10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楊漢賢)

相關焦點

  • 博士論文摘要 | 劉媛媛:不同尺度綜合地表形變InSAR時序監測與機理分析
    不同尺度綜合地表形變InSAR時序監測與機理分析. 測繪學報,2020,49(7):935-935. DOI: 10.11947/j.AGCS.2020.20190339.基於此,本文以山西省太原盆地的地表形變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了基於時序InSAR技術的高精度、大範圍地表形變監測研究,並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模型對地面沉降與構造斷裂等不同尺度的地表形變進行分離,主要內容如下:(1) 系統分析了常規D-InSAR技術以及多類時序InSAR技術,總結了各類時序InSAR技術的應用特點,為後續相關研究的方法選取提供參考。
  • 李紅莉研發全國首個氣象實況分析系統—— 分析海量數據辨雲識雨
    短短幾十字的天氣預報,背後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暴雨數值預報研究室副主任李紅莉,所從事的「數值預報」,就是為天氣預報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 深層對流組織和低層大氣穩定度對熱帶輻射收支的觀測調製
    建模研究表明,深對流的空間分布,尤其是深雲的聚集程度,也可能影響溼度和雲的覆蓋範圍,進而影響地球系統的輻射平衡。但是,從未在熱帶地區觀測到雲團簇,溼度和輻射收支之間的關係。通過分析長時間的衛星觀測序列,作者發現,低氣壓穩定性和對流聚集的月度變化都與熱帶輻射冷卻的變化密切相關,並且它們對輻射預算調製的貢獻是互補的,並且同樣重要。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世明副教授研究組開展高解析度多尺度北極海冰動力學建模研究
    對海冰模式而言,提高解析度所最關注的問題是海冰多尺度形變,包括解析海冰線性形變特徵(LKF,Linear Kinematic Features),以及達到同高解析度觀測相一致的形變率的統計特性。同時,由於氣候模式目前解析度水平普遍較低,正確評估和改進較低解析度模式的海冰動力學過程,對氣候模式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 實時全球常規觀測資料PrepBUFR格式轉換系統建立
    PrepBUFR是NCEP在WMO BUFR格式的基礎上,對碼錶內容進行擴充的數據格式,不僅包含觀測數據,還包含觀測誤差、背景場等信息。該格式目前是NCEP業務模式與同化系統(GSI)所使用的常規觀測資料數據格式。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由NCEP引進並二次開發了GRAPES模式評估工具(GET)。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自動化觀測平臺
    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Monitoring ocean biogeochemistry with autonomous platforms」(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自動化觀測平臺)的綜述文章,梳理了海洋觀測平臺的發展脈絡(圖1)、總結了自動化移動平臺的觀測優勢與發展現狀、闡明了移動平臺在未來海洋生態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多平臺協同觀測的重要性
  • 課業學習 | 衛星雲圖天氣系統分析
    天氣尺度雲系我們在衛星雲圖上識別出不同種類的雲以後,接著就要分析各類雲的大範圍分布。衛星雲圖上範圍在500〜5000km的雲系稱為天氣尺度雲系。各種大範圍雲系的分布表現為與某些天氣系統和大氣物理過程有關的特徵性雲型。
  • 【中國科學報】西太平洋觀測: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過去8年,在NPOCE國際合作計劃參與機構協同努力下,西太平洋海洋環流深海潛標陣列建設取得巨大進展,最終於2017~2018年建成了由近30套潛標組成的西太平洋主要環流系統全覆蓋的首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並具備了數據實時傳輸的能力;同時,基於已獲得的珍貴觀測實驗數據,發現了諸多新的科學現象與西太平洋環流新特徵,並揭示了其多尺度變化規律。
  •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林巖鑾教授課題組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題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變化在平流層水汽中的足跡(Footprint of Tropical
  • 大城市職住空間特徵的多尺度比較與分析——以武漢為例
    本研究試圖以武漢為對象,利用手機LBS數據系統分析多尺度的職住空間靜態分布與動態關聯特徵,進一步識別多尺度的職住空間分布特徵差異,以引導大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系統的協調發展。因此從多尺度分析大城市職住空間的靜態特徵與動態關聯,有助於深入認知大城市空間結構構成與交通系統的互動機制,並為從不同尺度探討優化大城市空間結構績效的策略提供了可能。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舉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宇宙之謎 新觀測揭示暗物質模型重大缺陷
    現在的宇宙模型認為宇宙中大約85%的物質都是暗物質。之所以稱為暗物質,是因為它完全不發光,所以無法被直接觀測。它的存在只有通過其對宇宙中可見物質的引力才能探測到。 天文學家探測暗物質的一種常見方法是測量其引力如何扭曲其周圍的宇宙空間,這種現象稱為引力透鏡。
  • 河南省陸渾水庫管理局舉辦「觀測資料整編和數據處理分析」講座
    為提高水庫觀測人員資料整編和數據處理分析水平, 7月29日,河南省陸渾水庫管理局在陸渾水庫管理處四樓會議室舉辦了「觀測資料整編與數據處理分析」培訓講座。 本次培訓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水庫觀測人員理論基礎薄弱
  • 記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記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綜合比較選點,土壤所最終確定了常熟站現在的位置,並於1987年正式在此點建站。 「一站四點」新格局 土壤所老一輩科學家回憶道,建站初期,他們住在鄉招待所,每天要走數公裡才能抵達工作地點。後來常熟站不論是基礎的住宿條件,還是實驗室條件均逐漸好轉,歸根到底離不開幾代科研人員和駐站人員的共同努力,克服一個個困難,從而有了今天的站區新貌和優越的科研辦公條件。
  • 論文專區▏不同方式地磁觀測數據對磁測精度的影響分析
    [4]卞光浪,翟國君,劉雁春等.海洋磁力測量中地磁日變站有效控制範圍確定[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3),817-822.[5]徐行,廖開訓,盛堰.海底地磁日變觀測站的設計與應用[J].海洋測繪,2005,25(1):67-69.
  • 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據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絡,初步具備對我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 我國氣象觀測有更精準「尺子」:天氣站間距縮小一半
    中青在線北京6月2日電(實習生 蘇琬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後,我國進行氣象觀測有了一把更為精準的「尺子」。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天該局發布國家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選出平均間距為30公裡的地面氣象監測布局,比原先的71公裡的間距縮小了一倍。
  • 普朗克尺度下的真空會是什麼樣?
    基於這一點,可以推算出我們身處的時空之中,蘊含的能量應該遠遠超過目前人類有能力觀測到的這部分能量,高達現有觀測值的10420倍。時間和空間的每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都存在一個最小的尺度,它們統稱為普朗克尺度。時間最小可以分割成10^-44秒,距離最小可以分割成10^-35米。之所以存在普朗克尺度,是因為受到海森堡(Heisenberg)關係的限制。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海洋觀測系統2030戰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發布的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2030戰略》指出,在當前全球變暖和海洋災害頻發的背景下,各國對全球海洋觀測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真正一體化的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實現藍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海洋長期觀測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和發展規律,並對氣候、天氣、海洋狀態和環境危害及其影響進行更好地預測;提高人們獲取全球和沿海地區相關信息的能力,對於滿足當地需求和恢復海洋資源至關重要。海洋知識和信息不僅有助於海洋可持續發展,還能在海洋經濟領域中創造利潤和就業機會。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 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然而,當毛細通道進一步縮小到納米/亞納米尺度時,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大,即「限域系統」。此時,通道內可能只能容納一兩層水分子,「彎曲液面」不存在,沒有曲率半徑,開爾文方程就不適用了。   因此,如何在納米尺度下修正開爾文方程,一直是研究者們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