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Joseph,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Growth and Regeneration 專業。
申請季後拿到 Cambridge、UCL、LSE 三所名校 offer,後來選擇了劍橋大學並拿到全額獎學金。
但他在申請路上也經歷了很多坎坷,以下是他申請經驗分享:
申請經驗一覽英國碩士錄取的 rolling base 法則非申請季如何準備?三步選專業法英國選校如何考慮?申英時標準化考試要求實習、交流、科研如何準備?簡歷、文書和推薦信怎麼寫?
全文共 6500 餘字,預計閱讀需要 17 分鐘。
申請結果:
申請背景:標化考試成績:IELTS :8.0/TOEFL :111/GRE :325+3.5
相關課程:城市規劃工作坊,比較城市研究,城市設計與地方營造,城市經濟學,城市可持續發展,比較城市研究,地理信息技術(GIS), 地理學統計初基,社會學研究方法,建築設計,建築的視像傳意,東亞建築史
推薦信:一封課程主任 / 本科論文指導老師,一封海外交換時老師,一封書院通識教育主任
經驗分享正式開始!
1. 我的申請 Timeline
2. 英國碩士錄取的 rolling base 法則由於英國碩士大多採用 rolloing base 的取錄方法,即在特定的日期對之前收到的所有申請進行審核,一旦符合錄取條件的申請者達到數目,也不會再考慮後來提交的其他申請者。
但這樣是不是一定越早提交越好呢?其實不然,根據筆者自身的研究體會以及和其他師兄師姐的交流,同一個 rolling section 內第一天和最後一天交沒有很大區別。
以劍橋去年為例,10 月 1 日開始申請而 12 月 5 日 12:00 是 Funding Deadline,這個時間點之前收到的 offer 屬於一個 rolling section。但是 12 月 5 日和 12 月 6 日投遞則會被分派在不同的 rolling section。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多英國學校都採用 rolling base, 但也不排除少數例外:
比如有些項目某年報名投考的人數太少,項目主任或許會合併幾個 rolling section,反之如果申請者數目超出往年預期很多,或許會相應增加更多 rolling。每所學校的截止日期、funding deadline 也不同,需要在官網核實。
至於 Cambridge MPhil PGR 項目的 rolling 輪數的多少也是筆者根據身邊有限的樣本推測,並不具有普適性,要以官方的數據和回信為準。
再簡要談談筆者入學後了解到的碩士招生法則,以劍橋為例,其實每個學系會對所有申請者有一個內部打分系統,根據申請者本科出身、成績、研究成果、發表、海外經歷、推薦信等各個因素進行打分最後進行排名,從而決定錄取的優先次序和獎學金提名的順序,但是這個打分表和排名一般不對外公開。
3. 非申請的準備如果把大學比喻成一場中長跑比賽,申請季只不過是衝刺的一小段而已。衝刺階段縱然需要全力以赴,但如果衝刺時起步離終點太遠,或與別人差距太大,或者完全沒有了力氣那也是愛莫能助。所以申請的真正成敗其實在於非申請季的籌備。
首先需要長計劃、短安排。從進入大學的一開始就要多多探索自己的志趣愛好,基本確定自己畢業後是否考慮申請海外研究院。
大二時就要有方向性地參與一些可以豐富簡歷的活動,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自己「硬實力」的培養:比如成績、研究能力、標準化考試成績。
大三是最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 mentor(如果需要,不需要可以當做沒看到),比如棕櫚這樣的平臺(大霧,本文真的是導師親筆,也是親筆打的廣告),為自己的申請季提前做好規劃。
大四上學期則是申請季中期,需要把每一部申請的時間線訂好,步步為營,如果再有合適的輔導機構相助,則將如虎添翼。
其次要明確自己的定位
我是想讀碩士還是直博?是海外名校還是國內保研?是本專業繼續升學還是跨專業申請?是英美澳加等英語國家留學還是歐陸等小語種國家?是自費留學還是努力申請獎學金?是否努力一搏申請牛劍藤校?是否需要學校保底拉開申請檔次?……
這些問題可能你一時也沒有答案。但定位學校的過程也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過程。不妨把申請目標學校作為自己大學生涯的指南針,從而可以過得充實、天天豐盛。
最後要廣泛搜集資訊、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學校的師兄師姐、學系的教授老師、以及棕櫚的專業輔導都是獲取資訊的好方法。儘早下手、提前了解各方面情況並經常瀏覽目標學校、項目有的網站可以為申請節約很多時間。也可以提前結識目標學校一致的小夥伴,結成學習互助小組,互相支持,相互幫助。
4. 談談標準化考試申請英國學校大多不需要 GRE 或者 GMAT 成績(有些項目除外),從而減少了許多備考難度。但是也意味著雅思/託福語言考試要有一個相對來說漂亮的分數。雅思考試由於是英國文化協會委託劍橋大學考試中心開發,在英國學校錄取考量中似乎更受認可。
比如許多英校要求雅思 7.0 或者託福 100 分以上,但其實雅思 7.0相當於 94-101(比如一位同學英語水平不錯,他在雅思託福考試中均發揮穩定,雅思考了 7.0,託福考了 99,他可以用雅思成績申請該學校但不可以用託福成績:雖然事實上他在託福考試的表現也被認為達到了雅思 7.0相當的水平)。從而可以看出英校一些項目對託福的要求更嚴。但近年來隨著託福機考的普及,英校也有進一步平等認可雅思託福的趨勢。
雅思和託福考試有效期都是考試日往後推兩年,所以比較理想的考試時間是大二結束的暑假,這樣既可以保證學校申請時的效用,又可以把備考雅思託福的過程作為提升自己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疲於備考刷分;退一步講,哪怕第一次成績不甚理想,也可以充分總結反思,準備再戰。
GRE/GMAT 理論上來說不是一項語言考試,而是學術能力考試,其難度與雅思託福自然也不是一個等級。但是如果較早攻克雅思託福可以趁熱打鐵準備 GRE 考試:由於兩項考試都是 ETS 開發,GRE 考試的界面和模式和託福機考很類似,而且考過 GRE 也意味著叩開了北美名校大門,即使是英校,如果有 GRE 成績也是加分之選,一舉兩得。
5. 選專業筆者高考時是文史類考生,但是一直也是「非典型文科生」,比如曾經參加過數學和物理奧賽的訓練。當時選文科多少也有一種「證明文科生不差於理科」的心情在。但是大學、研究院的選科似乎不能像中學那樣意氣用事、自我加戲。而是要根據三個方面:即興趣、發展前景、專業與自身匹配度進行考量。
之所以把興趣放在第一位其實是基於一個假設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這個科目、行業看上去多小眾、多沒有發展前景,只要熱愛並持之以恆努力,就可以做出成績,甚至如「光纖之父」高錕、「蘋果教父」賈伯斯那樣開拓新界域,創造新行業。而興趣就是熱愛的萌芽。
雖然說長輩可能會嘗試站在我們考慮的角度上「幫」我們策劃未來,找到最「好就業」更「穩定」的行業,但我相信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積極上進的你恐怕不僅僅滿足於朝九晚五、平庸平淡的日常,而是想要在自己選定的專業有所成就乃至大放異彩。所以最理想的情況就是「 follow you heart 」:人生何其短暫,怎不嘗試一把?
其次,發展前景實際會影響你的興趣。當別人對這個學科普遍持有正面的態度,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投入、更多的關注——當然還有更多的競爭者,但也未嘗不是好事,比如可以形成「鯰魚效應」增強危機意識,促進良性競爭。
再者,別人潛移默化的積極暗示也增加你對學科的興趣。另一方面,行業的發展前景要與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實際點講,發展前景也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升職空間,從而能為第一點「追夢」 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專業與自身匹配度非常重要,你可以走到申請(海外)大學、研究院的一步,已經說明你已經是身經百戰,甚至可以說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享有很多資源,佔有高於平均的機會。
但這個過程裡,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獨特思維方式和特定的基礎知識儲備。比如讓文學本科畢業的同學申請尖端物理化學,或者讓體育與健康專業本科生申請 Fine Art PhD,不是說完全不切實際,也並非沒有成功的例子,但可能要比同專業出身的本科生付出加倍努力,也不一定獲得同等的成就。這也是現代學科分工日趨細化的趨勢帶來的弊端,但這裡不贅述。
根據以上的方向,筆者結合自身的情況認為劍橋 MPhil Planning Growth and Regneration 最為合適,原因有三:
其一,筆者通過大學階段廣泛的涉獵認為自己對城市規劃理論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點最感興趣,而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的項目具有跨學科、多領域、偏向政策理論分析(而非設計)的特點,與筆者的興趣愛好匹配度高。
其二,城市規劃在全球的應用實踐很多,但是缺少全面綜合的理論分析,現世的幾大宗師比如 John Friedmann, Philip Allmendinger 等都是基於英美西方世界的理論進行分析,而結合筆者在香港的學習經歷認為亞洲有許多寶貴實踐經驗未經系統的理論化,這個方向發展潛力很大。而本身城市規劃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發展潛力仍然巨大,雖然目前的重點還在空間規劃和省市設計,但是對於「可持續發展」「公共空間使用權」「良好的城市管制」等議題的關注已經嶄露頭角,待筆者學有所成,可以在這個領域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三,筆者本科城市研究,既有一定設計基礎,又有一定理論基礎,可以說專業背景完全匹配。
6. 選校英倫留學圈有所謂「牛劍一檔」「其他 G5 」二檔「愛丁堡、曼大三檔」等各種講法。但是筆者一直不置可否。學校很重要,但是對於研究院的申請,項目、導師(如果有)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由於筆者對自身本科詳細的規劃和申請準備比較有信心,並沒有特意拉開申請學校的檔次,主申英國 G5 名校(由於牛津大學沒有規劃相關項目,所以實際上只申請了四所),劍橋是第一檔,UCL 、LSE 第二檔,用倫敦國王學院保底。同時申請時間順序也是從高到低,但因為倫敦國王學院的申請還未提交就已經獲得了 UCL,LSE的 Offer 所以並沒有完成申請。
之所以申請英國學校除了對英國文化的喜愛,還有曾經利用海外交換(其實是交換借宿後旅遊的:)時間參訪了北美包括 UT、UBC、McGill、哈佛、MIT 、賓大、哥大、紐約大學等多所學校的規劃項目,甚至旁聽課程,感覺並不是特別適合自己。另一方面筆者矢志讀博,只是把讀碩作為跳板,因此認為較短的英制一年碩士比較適合自己。
在選校的信息查找方面筆者花費了大量不必要的時間來瀏覽學校項目、梳理要求,主要在於申請時缺乏經驗,現在想來如果早知道有棕櫚這樣的諮詢機構,可以省去不少不必要擔心和焦慮。除了自行查找外還可以主動聯繫在目標學校就讀的學長學姐,這主要依靠大學期間積累的人脈,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棕櫚大道平臺匯聚各路優秀學長學姐,可以很好的幫助你了解欲就讀學校的一手信息(需要了解的讀者們可直接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詳細諮詢)。
在初步選定項目之後可以開始對比各個項目的優劣,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了解項目生源構成、錄取率、項目人數等信息。有些項目在學校的官網可以查到,其他的則需要透過上一段提到的學長學姐等「知情人」接洽。
7. 實習、交流、科研準備筆者從大一起就積極參加各類實習,除了為大四申請準備之餘也是尋找機會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
筆者在申請時,有三段實習(大陸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雅思助理講師;香港某本地 NGO;香港某專業智庫)和一段海外半年交換經歷(加拿大魁北克麥吉爾大學)四次短期海外交流經歷(英國約克大學暑期課程、臺灣大學田野調查、新加坡/香港/北京暑期計劃、泰國聯合國青年學者大會),和一項競賽成績(港區決賽優勝者團隊領隊),但沒有學術發表。
其實每次經歷都會有不同得著,關鍵在於自己怎樣反思總結,並在文書中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
8. 簡歷和文書、推薦信
簡歷
模板簡歷的建立越早越好,大概就是要涵蓋你參加的所有活動,可以事無巨細,但是一定要及時更新(筆者自己是 3 個月更新一次)。但是每申請一個職位或者學校項目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刪改,不能期望一份簡歷「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方面就要有耐心和細緻的習慣。
比如說某個學校項目要求提出 requires creative thinking,就要儘可能在自己簡歷裡尋找能跟創新、創意有關的活動,並且標在顯眼位置,甚至可以在職位描述裡用到「creative thinking」這個字。
另外,簡歷強調「擺事實」而不是「講道理」比如說與其說自己「I have strong ability in creative thinking」不如用你「通過簡單的創意手段改變宿舍同學不關水龍頭的習慣來」這一例子來的的有效。此外英文簡歷要有適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比如多用主動性、有力的動詞展現你的自信。
個人陳述
個人陳述的書寫則要與簡歷相輔相成,而不是全篇重複簡歷的內容。由於招生官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文章並進行判斷,因此語言簡潔、重點突出非常重要,筆者自己的的經驗就是重要的、相關的往前寫,在每段開頭寫。
有人說「簡歷、文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第一稿的文書絕對不是最優秀的文書,寫完簡歷文書後可以找師兄師姐、老師過目,也可以尋找棕櫚大道的幫助。
推薦信
推薦信其實也是對同學的一道考驗,很考驗申請者平時的人脈積累和情商。這都是筆者曾經有過的問題。
根據去年的經驗,如果對自己了解的老師名氣也大,很有「江湖地位」當然很好,但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會推薦找對你熟悉並且印象好的老師。原因有二:
首先,老師是給」你「寫推薦信,他自己的成就只是作為輔助參考;其次,名氣大的老師往往事務繁多,很難說他們是否接洽你,並把給你寫推薦信作為重要的事務處理。
試想你作為一位身兼多職,要平衡研究、教學、行政的教授,是否會對申請季一天內收到的 10 封推薦信邀請一一認真答覆並優先處理?
另外,老師教授也是人,如果寄信時間過早往往會忘了寫推薦信這回事,如果寄的過晚,不僅不夠尊重老師的時間而且往往難以保證內容的質量,因此筆者自己會在申請日期截止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先徵求老師意見,如果得到積極或者肯定的答覆就附上自己的簡歷和提交推薦信的具體方法:一般是老師透過連結直接提交電子版到學校網站,很少有項目需要紙質推薦信並且郵寄。個別老師可能會要求自己 Draft 一封推薦信,這就要自己提前有所準備,但是一定要請老師過目修改。如果老師讓你直接給自己寫一封推薦信但是可以用他的名字發出,那或許還是換另一位肯為你花費幾分鐘時間的老師吧!
至於推薦信的數量,其實並不重要,只要滿足申請項目的最低數量就好。以英國一年制碩士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要求至少兩封學術推薦信,牛津大學會要求三封。但是如果額外想被提名大學統一分配的獎學金(比如劍橋大學蓋茨獎學金, 還需要額外的推薦信)。
筆者的建議是推薦信選擇上也要有側重配合:比如一封推薦信可以是本科論文指導老師、重點專業課老師寫,重點突出你的專業和研究實力;另一封推薦信則可以請與專業有關的選修課老師寫,表現你廣泛的學術興趣和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推薦信的整體策略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是筆者的申請經驗,希望大家能從中獲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