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一直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次極光和北極熊(不是動物園裡的)。極光是大自然最壯美的奇蹟,而北極熊則是我心中最優雅的獵手,也是地球氣候最後的守衛者——一旦野生北極熊滅絕,那就說明我們的氣候已經發生災難性的變化,人類也將招致自然最殘酷的懲罰!而我如今已經年近四旬,作為一個被擠壓在中間層的中年人,至今沒有實現這個夙願,好在看到了《光語者》這部紀錄片電影,也算是彌補了我的一大遺憾。
在此之前,看過很多科學紀錄片甚至電影,都是有關南極的。相對來說,有關北極的紀錄片要少一些。原因也非常簡單,南極有一座浮冰的南極大陸,但北極圈,卻是一片汪洋,先天的劣勢,讓南極紀錄片遠多於北極。所以聚焦北極這片最隱秘角落的這部《光語者》,就更顯難能可貴。這部紀錄片以我國北極「黃河站」工作人員的視角,講述了黃河站所在的「朗伊爾城」這座小鎮居民那簡單重複,平淡樸素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相處。透過鏡頭,呈現出的不止是自然的壯美,更有不盡的哲學思考!
每年的十月底,北極黃河站所在的朗伊爾小鎮,就將陷入長達四個月的極夜之中。四個月沒有太陽升起的日子,四個月漫長的黑暗,正如講述者黃河站工作人員劉博士所說,人會被孤獨感包裹期間。而這段黑暗的時光,北極也將迎來它最璀璨的燈火——極光!在沒有光的地方,恰是觀測極光最好的地方,這是不是像極了那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每次抬頭看星空,似乎看到的都是漫無邊際的浮沉,除了亮度最高的一些恆星之外,幾乎看不到「星星」。這其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PM2.5和空氣汙染,而是因為光汙染——我們的城市太亮了,亮到連星星都要隱藏它們的鋒芒。所以要看到最美的夜空,只能去那沒有光的地方。就好像朗伊爾城這樣四個月伸手不見五指的小鎮上。記得電影《生存家族》裡有一個畫面,全世界未知原因的停了電,一家人聚在陽臺上第一次看清了夜空。其實那就是光汙染最真實的寫照,我們在城市裡看不到星星了,並不是我們沉湎於智能設備抬不起頭,而是因為我們在城市的嘈雜中,真的什麼都看不見。
而電影裡的劉博士,他孤身一人,卻管理著幾部儀器的運行和維護。三臺極光成像儀,一臺極光光譜儀,還有一臺宇宙噪聲接收儀……正是在這片靜謐與黑暗中,我們才能與自然,與宇宙做著最簡單而親密的溝通,一如這裡的人們一樣。朗伊爾小鎮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和大城市中的我們有所區別,正如電影中的臺詞所說,緯度越高,人們溝通的意願越差,人就顯得越內斂。但這並不是說小鎮的居民們都不溝通,恰恰相反,當我們習慣了孤獨,便更加懂得交流與同類的可貴,所以這裡又是全世界最和平,人們彼此最友好的地方——你看,這就是最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這裡的人們喜歡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但他們又熱愛獨處,每個人都有一個小木屋,這是挪威人最典型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在野外自己的小木屋裡一待一整天甚至幾個星期,享受這份獨處的快樂。冰天雪地之中,亮一盞燈,看著漫天星空,銀河瀉地,極光飄蕩,鬥轉星移,那份純粹自然的恬淡美,只要看了電影你一定也會想要擁有,哪怕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奢求。在朗伊爾小鎮上,人們互相幫助,彬彬有禮卻又保持距離,既不是大城市中好朋友的整天泡在一起嗨翻天,也不是鋼筋森林中的冰冷隔閡,大自然給了人類一個最好的相處距離和溫度,看過之後,相信這也一定是你的心之所向。因為這個世界上,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其實每個靈魂本身都是孤獨!!!
電影除了展現劉博士的工作,更多的還是落腳在了當地人的生活上,也是在告訴我們,人類生命力的強大,每個人都有渴望生存的極限,在這個小鎮上,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或捕撈或養狗或者那些藝術家和旅行者,不管是定居還是過客,他們走過,路過,來過,愛過,努力過,生命的光輝在此閃耀過,這才是我們生活和存在的意義所在吧。相信12月21日,走進影院看了《光語者》這部電影,你也會找到其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