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最近,央視新聞一直在關注食物浪費現象,特別點評了一些「大胃王吃播」譁眾取寵、誤導性消費和嚴重浪費食物的行為,並呼籲「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相信很多同學在看類似視頻,批評浪費行為時也會很好奇:人的胃到底可以容納多少東西?裝下那麼多東西會把胃「撐爆」嗎?當美食分享變成了「胡吃海塞」,不斷清空、進食、再清空,日復一日,身體到底能扛多久?這麼肆無忌憚地吃,還長不胖,這是真的嗎……
所以這次我們就專門邀請到了杭州醫學院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專任教師、主治醫師肖池,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健康管理系教師趙發林,為同學們解疑答惑。
普通人空腹時
胃容量相當於半瓶養樂多
關於人的消化系統,我們初中的課本中就已有涉及。準確來說,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在口腔內,通過咀嚼和唾液中酶的作用,食物得到初步消化,被唾液浸潤和混合的食團經吞咽動作通過食管進入胃內。
胃壁平滑肌的運動可以進一步磨碎食物,並與胃黏膜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進行消化,形成食糜,再將食糜逐步排入小腸。
在小腸內,食糜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在小腸被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主要是將食物殘渣轉變為糞便,當糞便被推入直腸時,可刺激直腸壁,通過神經反射上傳給大腦,引起便意,若條件許可,即可發生排便。
食物在「旅行」的消化管中,胃是食物路過的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於人體上腹部,上連食管,下接十二指腸,胃與食管結合部稱為賁門,與十二指腸結合部稱為幽門。
人體某些器官具有收縮性。平時小小一個,需要的時候就會隨著用處變大。胃就是這樣。
普通人空腹時胃的容量僅約50毫升,同學們可以想想50毫升是多少呢?差不多是半瓶養樂多那麼大的容量。
但當人開始進食,哪怕只是想著吃的或者流口水,胃的容積就會翻倍。大腦會與胃內神經溝通,並告訴胃:「吃的來了!」
由於食物刺激,會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體舒張,胃容量會增加,以便給食物騰出空間。這時,胃容量可達1.5升左右。1.5升是多少呢,也就3瓶礦泉水那麼大的容量。
胃部的舒張,可不完全像給氣球充氣,更像展開疊起來的氣球。胃表面布滿褶皺,隨著胃部舒張,褶皺會展開。但這是有限度的,胃壁上有一層神經細胞,一旦吃太多,這些神經就會向大腦發出信號:「喂喂喂,別吃了!」
進食會刺激胃底和胃體舒張,有何意義呢?當然是為了接納這些食物入胃,避免胃內壓升高。如果胃不舒張時,大量食物進入胃內,會讓人覺得很多重物掉進來,導致難受。
總是暴飲暴食
輕則傷胃,重則威脅生命
那麼,胃液中有哪些成分呢?
嘔吐時,同學們應該會覺得嘴巴裡面酸酸的吧,胃液確實是一種酸性液體,pH值0.9-1.5,主要成分除了水和一些無機鹽以外,還有鹽酸(鹽酸可以殺滅入胃的細菌,可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從而有利於蛋白質的水解,還有鹽酸形成的酸性環境有利於小腸對鐵和鈣的吸收)、胃蛋白酶原(在酸性環境下可被激活為胃蛋白酶,部分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質)、內因子(這可是維生素B12被人體吸收的重要輔助因子哦)、還有碳酸氫鹽和黏液(這倆配合起來在胃黏膜表面形成黏液-碳酸氫鹽屏障,這個屏障可以有效保護胃黏膜免受胃內鹽酸和胃蛋白酶的損傷)。
除了胃液對食物的消化外,與此同時還有胃的運動來參與食物的消化。
食物入胃後約5分鐘,胃的蠕動就開始了,我們平時說的胃動力主要指胃的蠕動情況。從胃的中部開始,向幽門方向推進,而且蠕動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食糜逐漸排入十二指腸。我們也把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排空速度與食物的物理性狀及化學組成有關。一般,液體食物較固體食物排空快,小顆粒食物比大塊食物快,三大營養物質中糖類食物(比如澱粉類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質次之,脂肪最慢。我們平時進食不會很單一,一般都是混合食物,而混合食物需要4-6小時完全排空。
正常人吃多了會覺得不舒服,是因為食物超過了胃的容量,胃壁平滑肌過於緊張,這時胃內壓力上升,食物通過幽門進入小腸的量會增多。
如果繼續大量進食,胃裡的壓力繼續上升,食物就會返流到食道,一般會表現為嘔吐(俗稱吃吐了),如果不吐就有可能把胃撐破。
所以,暴飲暴食真的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過多的能量供應不僅會讓體重難以控制,無節制的飲食還會讓我們的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簡單來說,天天這麼吃,身體扛不住!輕則胃動力不足,胃得不到休息就可能會「罷工」,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噯氣等不適,重則導致急性胰腺炎、胃破裂甚至威脅生命。
興趣小組
「摳喉嚨催吐」的危害
比你想像的嚴重多了
社交平臺上的大胃王,吃飯從來都是論斤。他們的胃真的比較大嗎?又是如何讓胃容量變大的?
現實中,還真沒有那麼多「大胃王」。不少吃播其實是假吃或催吐,再通過拼接鏡頭成片,讓網友信以為真。
其中,「摳喉嚨催吐」這一招,如果不小心誤服了有毒有害的藥品或者食物,臨時採取此法可以應急,但如果是為了吃播作假而採用,就得不償失了。
強制性摳喉嚨催吐,會引起胃酸反流進入食道,而食道可不像胃黏膜自帶保護裝置,返流的胃酸會侵蝕食道造成損傷。摳吐還會改變消化道的正常運行,使本來從上至下的動力變成從下至上的異常逆行,損害胃腸功能,甚至容易造成腸內容物反流進入胰腺導管而引發胰腺炎。此外,催吐時還容易吸入嘔吐物,也就是嘔吐物進入呼吸系統,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當然,生活中也有極少數人,天生胃就比正常人大一些,再加上胃壁的彈性,胃容量會比常人大。但那些真吃的吃播們,他們巨大的胃容量更多是有意識地後天開發的。
從理論上講,胃壁比較厚的人,肌肉更多、彈性更大,也不容易撐破,有成為大胃的先天優勢。
正常人在吃了一些東西之後,大腦會收到神經反饋,比如飽腹感。當你不理大腦的提醒,繼續吃,胃容量就會一次比一次撐得大。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對普通人來說,擁有一個大胃,其實完全沒必要,反而會成為負擔,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學們千萬別效仿「大胃王吃播」哦!
小知識
如何科學飲食?
參考我國營養學會組織專家制定的《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16)》,一日三餐要食用適量的谷薯類、蔬菜、水果、禽畜魚蛋、豆類堅果以及充足的奶製品。儘量清淡飲食,少吃含高鹽、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兩餐間隔4~6小時,三餐定時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應佔全天總能量的25%~30%、午餐佔30%~40%、晚餐佔30%~35%。每天要吃早餐,保證早餐種類豐富和營養充足。三餐不能用點心或零食代替,更不能浪費食物。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