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一座山,海拔3500多米。站在山頂環顧四周,著眼處一山連著一山,山山相連,無邊無際。向西跨過金強河谷馬牙雪山宛若眼前,北面有大名鼎鼎的雷公山高聳入雲,南面毛毛山群峰綿延、雲霧繚繞,東望古浪峽危巖壁立,關隘天成。將目光投向更遠處,這些山的盡頭還是淡淡的山影,再遠處,天山相接,一片蒼茫。
這就是千裡河西走廊東端的門戶、古絲綢之路的要衝——烏鞘嶺。
烏鞘嶺位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中部,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其南面是黃土丘陵廣布的隴中高原,北面則是祁連山與騰格里沙漠、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
「地扼東西孔道,勢控河西咽喉」說的就是烏鞘嶺的地理位置之特殊。清代人有詩云「一峰紅日一峰雪,半嶺黃昏半嶺明」,盡言烏鞘嶺的氣候多變。自古以來,人們一直都視翻越烏鞘嶺「難於上青天」,然而,這裡卻是西去的必經之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天取經,都是翻越了這個被人譽為「河西走廊門戶」的重要關口。山上年均氣溫在零下2.2攝氏度左右,氣候變化無常、環境極為惡劣。史書中很早就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
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有「得烏鞘嶺者得河西」之說,若要割據河西走廊,必先守好烏鞘嶺。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五個地方割據政權。而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就是前涼、後涼和北涼的都城,烏鞘嶺(時稱「洪池嶺」)防衛地位十分重要。376年,前秦苻堅派軍西徵前涼時,曾一度被阻截於此。
烏鞘嶺地勢險要,在金庸著作《書劍恩仇錄》中,就有「烏鞘嶺口拼鬼俠,赤套渡口扼官軍」的章回,曾這樣描寫烏鞘嶺的險要:「一邊高山,一邊儘是峭壁,山谷深不見底」。
因為險要,烏鞘嶺自然也在漢、明兩代修築長城防禦工事時被充分利用。始築於漢元狩三年(前120年)的漢長城為夯土板築,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多已成土埂,沿長城有多處烽燧,多倒塌,現僅存一座。此處的明長城則大部分保存較好,築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牆體也均系夯土板築。烏鞘嶺長城屬於萬裡長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
傳說中烏鞘嶺的「斬龍壕」可能就是古代的塹壕、土壟或要塞之類的建築,有防禦敵人及分劃疆界的作用。《漢書.匈奴傳》記載: 「起塞以來,百有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
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立於烽燧之下,勁風獵獵,雪線遙望,芨芨草颯颯有聲,群群牛羊點綴山間,從這一切的景象中,依稀還能找尋到千年滄桑變遷的影子。細聽處,金戈鐵馬猶在耳邊,恍然間,烽火狼煙直衝雲霄。漢將辭家開疆拓土,鐵騎隆隆踏破天塹關隘,直搗匈奴,烏鞘嶺長城就是這歷史的見證。長城雖老,氣勢猶存,殘垣斷壁中仍窺得見千百年前那段宏偉的歷史。
烏鞘嶺長城
嶺上烽臺思漢月,狼煙散入姑臧城。
遙聞百戰河西地,夜半秋風入駝鈴。
來源:天祝文旅
猜你喜歡
■
■
■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烏鞘嶺長城:嶺上烽臺思漢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