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紹興童謠簡介
紹興童謠,曾多次出現在我們眼中。從口口相傳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到周作人、魯迅、胡蘭成等人的文字,都在訴說著紹興童謠裡的童真和難以言喻的鄉愁。
2014年11月,經國務院審批,浙江紹興申報的「紹興童謠」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歷史起源
紹興童謠興起於古越池中心紹興及周圍一帶,是以兒童為主要傳唱載體的歌謠。紹興童謠的滋生多依於紹興市於浙江中北部的獨特優勢,其自然純樸的地理環境、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深厚和豐富的文化,不僅享譽世界,也滋潤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傳承。目前廣泛流傳的紹興童謠有400首左右,題材新穎各有不同,且形式多樣,在中國各地都有傳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影響程度最大,範圍最廣的藝術之一。
3. 紹興童謠特色
紹興童謠內容十分豐富,地域特色濃鬱,且由於語言簡單通俗易懂,且幽默風趣,朗朗上口,有著大多地方藝術所不能企及的吸引力,並且在兒童的寓教於樂、智慧啟蒙、文化薰陶等方面有著傑出的積極意義,不斷豐富著兒童閒暇時的娛樂方式,並在潛移默化中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紹興人。
紹興童謠形式新穎獨特,有環復回文式、闡述式、故事式、勸導式、哄逗式等等,還有的和兒童的遊戲結合在一起,推棗磨、傀儡戲,玩耍時的跳皮筋、放風箏,又或是和動作配合的,如「告訴告訴,屁股嗅嗅」……是兒童調皮時的歡樂,也是長大成人後對兒時記憶的寄託,實實在在的鄉愁。
4.代表人物
董百根,曾是福全鎮秋瑾中學的一名老師,退休後不忘心心念念地為教育做點事情,他憑藉著兒時記憶和常配的小本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記錄下一首首童謠,並與鄰居王富忠一同修撰,如今已收集到紹興童謠200餘首。過節時,董百根老先生會像變戲法似的變出一個個「童謠」送給孩子,看著孩子們欣喜的表情,董百根老先生便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5.小結
面對著目前流行的一些「灰色童謠」,如「今天我去上學校,頭上頂著炸藥包……」等,紹興童謠發揮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訴說著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民風樸實的生活,使其在孩童心中紮根深種。不僅如此,紹興童謠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不同的時代,總會有新的紹興童謠產生,與時代融會貫通,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的挖掘和細心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