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時代來臨:孩子多了,兒科醫生怎麼反而「留不住」了?

2020-12-17 騰訊網

周兼明

不久前,一份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關於兒科全體醫護人員要求轉崗的報告》引發網友熱議,並上了熱搜。這份11人籤名的報告稱,「兒科醫務人員本月績效比在醫院有編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員都低,怎麼養家餬口?」報告顯示,該院兒科醫生7月份績效1.0係數為498元,遠低於行政後勤1.0係數2600元,甚至低了數倍。報告最後表示:「我們受不了多次侮辱,再次強烈要求轉崗,願領導批准。」

此份要求「轉崗」的報告,說明兒科醫生積怨已久,但有了維權意識,敢於向院方表達不同意見了。輿論之熱很快引來了院方的回應,宿松縣人民醫院在其官網發布了《情況說明》,表示正在積極妥善處理。處理方案有三條:一是迅速調整兒科績效發放標準,今年7月35名兒科醫護人員績效按醫院平均水平發放;二是妥善做好職工思想工作;三是修訂完善績效考核方案。

從院方回應看,這只是一份「頭痛醫頭」的解決方案。當然,這也不能怪宿松縣人民醫院,現在各醫院都流行「計件」績效,以盈利論高低,多做一臺手術、多開一份藥就多拿一份獎勵,兒科醫生無論是檢查、用藥、手術,盈利項目數量都少,績效獎少也就成了必然。只要以「績效管理」的思路不變,此問題終究無解。

這些年關於「兒科醫生荒」、兒科門診爆滿、兒科急診停診限診的報導不斷,此次「轉崗事件」,不過是兒科行業困境的一次小爆發。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等六部委就印發了《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並出臺一系列政策試圖改變這一狀況。意見中明確提到:「兒科醫務人員收入不低於本單位同級別醫務人員收入平均水平」,四川省甚至提出兒科醫生收入為本單位醫務人員平均薪酬的1.2-1.5倍。但從近年一些報導看,有些地方兒科醫生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這次「轉崗」事件反映出,兒科醫生隊伍的不穩定,仍是不少地方醫療系統的短板。中國兒科醫生缺口之大自不必說,流失率也高,前幾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兒科醫生流失率達到11%,基層更高達32%。其中,收入低是一個主因。北京八一兒童醫院院長近日也對媒體表示:「兒科醫生的收入常常還不到其他科醫生的十分之一,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就拿口服藥來說,成人一天需要吃4-6片,而有的藥沒有兒童劑型,是把成人藥片掰開,一個孩子一天可能只吃成人劑量的幾分之一。因此,按經濟收入核算,傳統的兒科效益都不好。」

兒科與其他醫科有所不同,孩子一旦生病,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徵。有調查顯示,七成的兒科醫護人員日均工作9小時以上,兒科醫師日均承擔門診人次數是其他執業醫師的2.4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是其他執業醫師的2.6倍。兒科常被醫生自稱為「啞科」,因孩子很難清楚表達病情,所以醫生的工作量大,承擔的風險自然也大。加上家長大多愛子心切,期望值高,一旦未能完全治癒,極易出現醫患糾紛。如果一個行業的工資水平與其職業風險不成正比,要求轉崗、轉職的人才勢必會增多。政府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確保兒科醫生的待遇,但這些政策何時能在基層落地,成了不少兒科醫生隱藏的心病。

只有當兒科醫生的收入待遇,和付出的勞動與壓力相匹配時,這個行業才能真正留住人。這就需要醫療管理部門主動建立一種分配機制,讓兒科醫生勞有所獲,真正落實「不低於平均水平」的政府承諾,可將此作為考核醫院的重要指標。各級政府也需加大對兒科的補貼,比如發放兒科特殊崗位津貼等。一些地方政府可將兒科列入急需人才引進,從政策上吸引學生報考兒科專業。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改變畸形的醫療市場化機制。不能讓醫療體制,成為摧毀醫生職業道德感和尊嚴感的武器。公立醫院既然是保障民眾醫療需求的福利機構,就不應當把追逐利益作為醫生行醫的動力。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衛生總費用超過6.5萬億,佔GDP的6.6%,比以往有了些提高,但比起全世界9.9%的平均水平還是很低;這6.5萬億多的支出中,社會衛生支出佔44.9%,個人衛生支出佔28.4%,而政府支出佔比只有26.7%,佔GDP的1.76%,遠低於歐美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從這些數據,我們能明白醫生的不易,很多醫院為養活自己,不得不增加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及各種利益驅動,只為讓醫院從病人身上賺取利潤,好將運營成本轉嫁給患者。醫生因工作量過大不堪重負,患者因看病難、就醫貴怨聲載道,像兒科這樣不易賺取利潤的科室,自然在現行機制下會倍感「侮辱」。

只有政府財政真正增加了對醫療的投入,醫院才能逐漸回歸公益屬性,擔負起保障公民健康的使命。如果醫療服務的主要收入仍來源於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那麼醫生的收入必然會和藥品回扣、提成等發生關係,醫生難免會成為醫院謀取利益的工具。那麼,要真正改變兒科醫生的困境,仍是難上加難。

相關焦點

  • 「全面二孩」時代兒科醫生壓力大,委員建議提高規培待遇
    上海市常駐人口近十年來大幅度增長,隨之而來的出生人口也有倍增趨勢,2006 年出生人口為13.42 萬, 2016 年達到21.84 萬,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上海市出生人口將迎來進一步增長,這種增長趨勢和兒科醫衛資源匱乏的不平衡,對兒科醫護隊伍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 東莞:醫生護士也要生「二孩」 兒科醫護人手將更緊張
    醫院:今年增加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的招聘數量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僅東莞市人民醫院就有超500名育齡護士有生二孩的意願,而這也將導致原本就人手緊缺的產科和兒科面臨更大壓力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近15年,我們學校一共培養了兒科方向畢業生300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院長李秋看到記者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她又接著說,「近15年,按照每年的招生計劃,全國醫科院校培養兒科方向畢業生只有6000餘人,我們佔了一半。」記者愕然。­  「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為何這麼少?
  • 兒科醫生緊缺,這個「病症」咋治
    分析   1 二孩率上升,全省兒科醫生缺口為數千名   省衛計委統計,2017年1月至8月,全省出生了89.4萬人,其中二孩出生47.6萬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7萬人,二孩率上升了10.3個百分點,達53.2%。
  • 要為養娃減減負 讓全面二孩政策真正實現預期目標
    「孩子生了住哪兒、怎麼照顧、吃什麼、健康問題怎麼處理、上學怎麼解決、戶籍歸哪兒、家庭經濟條件如何滿足。」在近期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細數老百姓對於生育的近期和中長遠顧慮。大家呼籲,大力完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措施。  如何提供更有保障的醫療服務?  媽媽的身體狀況,直接決定著孩子的健康程度。
  • 哈醫大兒科今年招收50名學生丨想發財的快抓住二孩商機!
    諸如兒科醫生跳槽率高、開設兒科的高校少這一情況也讓大家了解了兒科醫生這一職業業態的窘境。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很多人擔心以後給孩子看大夫會成為難事兒。好在,情況正在改變。哈醫科大學近日接到教育部的通知,同意批准該校設置本科兒科學專業。這意味著哈爾濱醫科大學停招23年的兒科專業將從2016年起重新恢復招生。
  • 二孩時代,如何規避生育風險
    也就是在同一天裡,山東滕州市37歲的孕婦張媛媛被家人送往滕州市婦幼保健院,張女士懷的是二孩,入院時體檢診斷出4項異常,且胎兒巨大。由於家屬拒絕剖宮產,產婦生產時出現意外,最終母子雙亡。統計顯示,「全面兩孩」政策每年將增加600萬到700萬新生兒,加上1600萬左右的正常年出生人口,預計年出生人口峰值將達到2200萬左右。而二孩時代,高齡、高危孕產婦比例也大大增加。
  • 二孩時代已來臨,我們在給二孩取名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二孩的佔比不斷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其中二孩的比例達到了57%,二孩佔比連續幾年提高。 全面放開二胎是一個長期政策,二孩的比例也將越來越多,那麼我們在給二孩取名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 孕產婦死亡率驟升30%:當心「二孩危產」成為時代詞彙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半年來,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出生人口數量明顯增加,高齡孕產婦比例增高,婦幼健康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服務資源面臨新的挑戰。」有人質疑認為,懷孕周期有266天,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受到激勵出生的孩子會在今年下半年才集中來到這個世界,而孕產婦死亡主要是在圍產期(以妊娠28周起至產後1周為限),所以死亡率的增高和全面二孩無關。
  • 千名兒童僅0.43位兒科醫生 別讓兒科淪為「小兒科」
    兒科醫生究竟有多緊缺?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與全國平均每千人配備2.06名醫師水平相比相去甚遠。23日,在南京醫科大學舉行的兒科醫學院發展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認為,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實,我國兒科醫生將更加緊缺,恢復兒科院系,不是簡單地多培養幾個學生,而是要在生命科學基礎上重新規劃發展兒童醫學。
  • 太原兒科醫生緊缺現狀調查:多家醫院僅有一人
    孩子從小到大免不了要生病,生了病一般就得去看兒科醫生。在省城太原,兒科醫生較集中的省、市兒童醫院(即省、市婦幼保健院),往往是人滿為患、吊瓶如林、一床難求,而其他規模較大的綜合醫院,因無兒科醫生一般不接診兒童患者(急診皮外傷除外),能接診的也大多是人手緊張,疲於應付。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日趨嚴峻。
  • 疫情後多地兒科診室遇冷:醫生收入低、留不住人等困境仍存
    經濟參考報10月21日消息,近年來,「兒科荒」備受關注。記者近期走訪四川、北京、浙江多省後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些大醫院兒科就診出現常見病患兒數量減少、兒科「遇冷」的情況,但兒科醫生收入低、工作量大、留不住人等「老大難」問題仍存。
  • 最近生二孩的媽媽比初產婦還多
    生二孩的產婦佔了2/3  「生二孩的產婦佔了2/3,生第一胎的反而成了少數。」市人民醫院產科護士長餘麗華說。這種趨勢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之前幾年,生二孩的產婦(農村戶口或其他政策允許的情況)佔了大約1/3,而從去年初開始,這個數字緩慢上升。去年七八月份明顯多起來,從懷孕時間來看,與「單獨二孩」政策出臺的時間剛好吻合。
  • 二孩時代:湖南二孩生育井噴 醫院產科嚴重吃緊
    相反,儘管各醫院近年來都開始著力發展產科,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革,和幾近瘋狂的二孩生育大軍,並不充裕的產科醫療資源已然表現出了明顯的準備不足,包括醫生、護士、床位、配套設施等等在內的與產科相關的醫療支撐,在遠超預期的生育壓力下也已捉襟見肘。而這一切,才只是剛剛開始。 從「獨生子女時代」過渡到「二孩時代」,究竟要經歷一些什麼樣的喜悅與陣痛?
  • 二孩滿月隨份子 一個月隨3個份子錢包「撐不住」
    二孩滿月隨份子 一個月隨3個份子錢包「撐不住」有人一個月隨了3個二孩份子民俗專家:應對儀式進行創新移風易俗「結婚、孩子滿月,大家隨份子也就算了,二孩滿月還要辦,還要隨份子!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做醫生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新一代年輕人在「兒科醫生」這個特殊崗位上成長與奮鬥的故事。
  • 全面二孩,姍姍來了
    作為基本國策35年來最重大的調整,二孩政策每一步都小心翼翼。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明確新法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也就是說,只要跨入新年元旦出生的二孩,就是合法的。從立法的細節來看,「全面二孩」並非只是「放開」,還要鼓勵。二孩:「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作為一款單獨規定;生育二孩的也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
  • 收入不如其他科室 兒科醫生短板誰來補?
    ——編 者 孩子看病候診長我國兒科醫生本來數量就不夠,加上二孩政策放開,兒童數量增加,兒科醫生緊缺問題更突出「帶孩子看病真難。」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張女士對記者說,一天凌晨,3歲的女兒樂樂突然發燒,張女士當時用溼毛巾給樂樂擦拭了額頭和手腳,還餵了一些退燒藥,希望她能好起來。
  • 二孩時代,多子女家庭養育的一些思考與對策!
    全民二孩時代來臨!終於結束了強制獨生子女的時代!很多家庭躍躍欲試,等待著家庭第二個、第三個孩子的來臨!首先要強調的是:是二孩時代,不是二胎時代!如果你頭胎生了雙胞胎、三胞胎,那麼,對不起,你無緣二胎了!也恭喜你,少受了一次罪和煎熬!
  • 二孩政策實施一年 誰來讓產科醫生喘口氣?
    更有專家預測,真正的二孩生育高峰至少得到今年年底才會出現。隨著兩孩生育意願逐步釋放,不少公立醫院產科孕婦建檔一號難求。各地頻現醫院「無奈拒診」的通知,由於產科床位不足,醫院建議尚未建檔的孕婦,儘快到其他醫院就診或分娩。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