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讚美梅花的詞作數不勝數,如唐代大詩人崔道融寫的「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王安石寫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等等。然而,要問小編最喜歡哪一首?毫無疑問,是陸放翁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南宋大詩人陸遊的一生創作了上萬首詩詞,其中有一百五十六首描寫了梅花,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陸遊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北伐抗金、收復中原這一主線,雖然三次被貶謫罷官,遭受重大的打擊,卻依然不改其初心,絕對不做投降派。
這孤單寂寞的梅花,獨自開在這驛站之外,梅花孤單的開放,沒有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依舊無依無靠,本來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這一朵朵梅花正如孤寂的陸遊,在朝廷中顯得如此獨特,鶴立雞群,此時的朝廷對待金朝的態度一向委曲求全,即所謂的主和派。這是陸遊萬萬不能苟同的,他經常登高遙望中原,渴望通過北伐收復失地,驅除金賊,然而這一切終究是一場夢。
陸遊才華橫溢,在進士考試之中,不順遂朝廷和秦檜的主和意圖,知道有落榜的風險,卻依舊在策論中力言抗金北伐,或不其然,到手的狀元被秦檜石沉大海,直到五年後秦檜死去,陸遊才得以出仕。
陸遊的才華遭嫉,可謂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遊不願意挖空心思去揣摩朝廷小人的意圖,對小人的嫉妒和排斥也不在意,只要能收復中原,受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
直到陸遊80歲之時,還在寫著抗金北伐的詩詞,他人生的最後一首絕筆詩《示兒》不禁使人充滿了無奈與感慨,陸遊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還在想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將自己比喻成梅花,即使最後被風吹,被雨打,被嫉妒,被碾壓成泥土,依舊也要保持最後的一絲清香。這就是一種氣節,一種高尚的品質。
面對抗金北伐,南宋大詩人範成大走了和陸遊完全不同的路,範成大本來也是力主抗金的,但後來看清時務,不直接反抗朝廷和投降派反而只言民生,到最後創作了無數經典的田園詩歌。我們不能說範成大是投降派,範成大很聰明,他知道扭轉不了這種局面,只得換一種方式去做人做事,這是陸遊一輩子也不會學,也學不會的。
一首《卜算子.詠梅》,足以讓我們透徹的了解了偉大詩人陸遊一生的志向,也給予我們啟迪,人該如何做一個有氣節的人。在1961年,偉大的毛主席也做了一首《卜算子.詠梅》,雖然是反其意而用之,卻也看出毛澤東對陸遊詩詞的喜愛和讚美。
陸遊如梅花,梅花如陸遊,兩者的精神已經水乳交融,不可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