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氣質心性最接近的是「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的梅花,梅的素淨不僅契合他們追求淡泊、自適的心境,還似一位熨帖的知己故人。
小梅風韻最妖嬈。開處雪初消。
南枝欲附春信,長恨隴人遙。
閒記憶,舊江皋。路迢迢。
暗香浮動,疏影橫斜,幾處溪橋
宋代·晏幾道
《訴衷情·小梅風韻最妖嬈》
如果說「年年長佔斷春光」的牡丹是盛唐氣象最佳的「代言人」的話,那麼,我以為與宋代文人氣質心性最接近的是「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的梅花,梅的素淨不僅契合他們追求淡泊、自適的心境,還似一位熨帖的知己故人。
中國人愛梅,自培栽梅花的3000 多年前始,《尚書》《詩經》中就有不少關於梅花的書寫,人們不僅食其果肉,還將其作為祭祀、調味、釀造和饋贈的佳品。漢朝以來,人們一邊種梅一邊賞梅,直至隋唐藝梅已增添了許多新品種。梅花也是歷代文人筆下的「常客」。曾在杭州寄身的白居易,「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梅花是他身世浮沉中的知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的梅花是人在異鄉時的一段柔腸一份牽掛。「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梅花依然是千百年來它在霜雪中傲立的風姿。人們不僅讚嘆梅花的美麗自持、歌詠其生命的堅韌,更是將梅視為知己旅伴,是人生中熨帖的際遇和相逢。在梅花陪伴中國人3000 多年的光陰裡,它早已不是一株植物的形象在寒風之中獨自綻放,而是一位高士、一位鄰人、一位諍友,與追求高潔志趣的中國文人相伴相隨。
中國梅花文化發展的一個集大成時期是宋代,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宋代那樣對梅痴迷,宋代的人在種梅、賞梅、詠梅、畫梅,與梅交遊等方方面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蘇軾寫下的關於梅花的詩詞多達42 首,堪稱「北宋詠梅第一人」。「殷勤小梅花,仿佛吳姬面」,說的是梅花之格高顏美;「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是梅花知我意,我愁梅更愁;「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是深切的悼亡與懷思……蘇軾的梅花幾乎涵蓋歷代文人所賦予梅花的情結:佳人獨立、離愁與懷人、君子之志、隱士之風。
不惟蘇軾,在宋代關於梅花的詩詞、繪畫作品數不勝數,人們從不同角度描繪梅花,梅花似乎成了宋人表情達意、抒發胸臆、感懷身世最體己、最自然的載體。它不僅是宋朝的百花之首,更是美德、志趣、情操的化身。尤其是在 「崇文抑武」的北宋時期,梅花的清淨無爭暗合了此時人們所推崇的恬淡、穩健、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宋人筆下的梅花,有「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辛棄疾)的清寂、疏落之美,也有「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遊)的卓爾不群,有「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姜夔)的幽雅清愁,也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秦觀)的懷戀與張望。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處士林逋,更是深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隱逸情懷和寂靜之心。這是一個梅花高度人格化的時期,特別是範成大關於「梅以韻勝,以格高,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的「三貴」之說完全奠定了梅的風韻、風骨、風格三方面的至高標準。在宋代不僅是詩詞中,關於梅的繪畫中這「三貴」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梅花之於宋朝,猶如牡丹之於唐時洛陽,它不再是達官顯貴的宮苑圍欄之物,而是人人爭相遊賞的日常之花。宋時女子對梅花的喜愛已經發展到將梅花置於額間。相傳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臥於含章殿簷下,正是梅花開落的時節,殿前梅樹上的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她的前額上,並染出了五瓣狀的梅花印。這偶然的妝點淡然雅致,引得宮中女子紛紛效仿。她們以梅花狀的剪紙貼於額頭或將胭脂於額頭點染成梅花妝。這個妝容後來傳入民間,迅速風靡,成為宋代女子爭相效尤的時尚。宋朝汪藻在《醉花魄》中所寫的「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就是指梅花妝,也被人們稱「壽陽妝」。在宋代,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尋常百姓,梅花是如此可親,仿佛帶著冰雪的溫度一瓣瓣飄落在額尖心上。
在眾多紛亂如雪的梅花裡,我常常想起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清平樂》)之句。是什麼樣的人啊,懷著什麼樣的心事,讓落梅沾滿了肩膀?那訴不盡、拂不去的就是人生的遺恨吧。李煜的梅花,我覺得更加接近宋朝的心魄,比起那些明豔的春花,它學會了隱忍的順從,它完全了解自己脫胎於什麼樣的歲時,那如雪亂的過往沾染著暮色,說不上消沉,但到底不屬於高歌不遜的蓬勃壯年。一個時代的晚景,在一朵朵梅花中悄然來臨了。
馮娜 著
◎南榖小蓮 繪
定價 59.00元
出版時間 2019年11月
《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詞植物記》一書涉及近四十種宋代詞人視野提及最多的植物。詞人賦予它們情思和人格,在它們身上投射了宋人強烈的生命意識。作者用優美的行文和審美情趣帶領我們徜徉在宋詞的植物世界,就像乘舟穿過時間的甬道,在浩瀚的海域,與千年前的人們經歷著相通的悲喜和寧靜。那湧動的植物的光芒中有關於人世的體察,有關於人心的探問,有關於宇宙的求索,還有對身邊草木、對萬物的親近與愛憐,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宋人優雅、深沉的生命質地,更讓我們讀懂一個時代的心事。
馮娜
出生於雲南麗江,白族。畢業並任職於中山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無數燈火選中的夜》《尋鶴》《一個季節的西藏》《Chinese Fable》(英文版)等詩文集多部。曾獲美國The Pushcart Prize提名獎、華文青年詩人獎、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文學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華語文學傳媒獎提名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高強(南榖小蓮)
1970年生於山西祁縣,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藝術系油畫專業。1997進修於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尤麗亞洛曼油畫研修班,2000年師從趙亭人先生。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書畫藝術交流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畫院中國書畫課題班高強工作室導師、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工作室畫家、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賈廣健工作室首屆研究生,山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臨汾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當代花鳥畫研究院副院長、山西畫院院聘畫師。
出版有《設色沒骨草本花卉》《朱華清韻》《高強花鳥畫集》《平水文心》《詩經裡的植物--採採卷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