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聽到「編程」,可能總是會聯想到在黑色屏幕中,蹦出一行一行灰白色的英文字母,比如這樣: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樣五顏六色的界面,其實也是一種「編程」時,你是不是會不太相信?
是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編程」,這種「編程」,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少兒編程」——Scratch程式語言。
Scratch 程式語言是由麻省理工學院 MIT 和 Google主導開發的針對6-16 歲兒童的可視化程式語言。 據數據顯示,如今有超過15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都在使用Scratch。
它去除了枯燥的編程語法,使用圖形化和模塊化的編程方式進行程序的創造。使用者可以不認識英文單詞,也可以不會使用鍵盤。構成程序的命令和參數通過積木形狀的模塊來實現。用滑鼠拖動模塊到程序編輯欄就可以了。也就是說, 只需要使用滑鼠,孩子就可以編寫自己的故事書,動畫片或者小遊戲。
▲通過scratch製作的小遊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各位家長要先理解程序的概念。
所謂程序,指的是人們編寫出來,供計算機理解並執行的指令序列,並不依賴於具體的形式。
例如早期的電腦程式就是通過紙帶打孔的方式,將指令輸入給計算機的。
Scratch用圖形化的呈現和拖拽方式來完成編程,也是一種編寫程序的方式。
孩子通過拖動指令塊,可以向計算機發出指令,也可以藉助特定的功能來創建算法或指令以完成某個任務,實現程序的編寫。
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在簡單的語法規範要求下,利用Scratch讓計算機「聽懂」指令,並完成一系列複雜高難度任務的過程。
所以,Scratch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程式語言。
▲看似簡單,邏輯性絲毫不差▲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Scratch跳過了高級語言中那些繁難的概念和語法,用圖形化的表現和拖拽的交互來完成編程的核心邏輯和成果交付。
通過拖拽積木塊創建代碼,而不是手動編寫基於文本的代碼,就降低了打字輸入的要求,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編程輸入的速度;與此同時,也能減少語法出錯的概率,讓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指令的組合方式、程序的執行順序和邏輯結構等方面。
Scratch讓編程學習的過程不枯燥,並更及時地獲得結果反饋,非常適合低年齡段孩子的心智水平和認知能力,有助於孩子從小培養對編程的興趣。
如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順序結構、循環結構、條件分支結構,此外還有變量和鍊表(數組)的定義和使用、不同類型函數的創建和調用等。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在國內外一些著名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也會利用Scratch進行入門學習的原因。
在學習Scratch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逐步深入地了解正確的編程概念,這不僅能夠自然而然地鍛鍊他們的計算思維,也會讓他們在未來學習更深層次的編程知識時,更懂得如何進行融會貫通。
近代具有影響力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讓·皮亞傑(1896-1980),把少年兒童的認知發展按照年齡劃分為了四個階段:
感知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的標誌是符號功能的出現。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語言能力,以及玩耍時把棍子想像成槍的「假裝」能力,都是符號功能的體現。
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對於守恆和可逆性這樣的邏輯運算的理解是有限的。
Scratch符合少兒認知發展規律,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在Scratch中,通過可視化的「積木」形式,孩子很容易把具象的結果和程序所對應起來,這樣就很好的避免了高級程式語言如C、C++等語言的低反饋的學習流程。
Scratch的圖形化語言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學習基本的邏輯、關係推理、數學的概念,同時避免過早的接觸到「形式運算階段」之後才能理解的抽象的演繹推理。
等孩子學好Scratch之後,再學習高級程式語言,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良好的循序漸進過程也能幫助孩子保持對編程學習的興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