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有哪些?老年性骨關節炎怎麼治療好?
腿疼困擾老年人,在生活中很常見。除了診斷明確的風溼性和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外,還有不少說不清原因的腿疼,往往被認為是老了的緣故而無可奈何。事實果真如此?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衰老背後的真正原因。
老年人的腿疼要從骨性關節炎說起。骨性關節炎也稱骨關節病或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損害為特徵的慢性紊亂症候群。這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關節疾病,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可高達78%,是老年人腿疼的常見原因。發病部位以膝關節最多,女性發病多於男性,約佔全部患者的74%左右。
什麼老年人易患骨關節炎呢?
在骨與關節的組成成分中,膠原蛋白佔有很大比例。它在骨骼中形成網狀結構負責黏住鈣質和其他營養成分以維持骨骼的韌性。35歲以後,膠原蛋白和鈣質逐漸流失。
50歲以後,膠原蛋白含量僅為30歲時的一半。膠原蛋白的減少引起骨關節結構的退化主要表現為韌帶鬆弛,肌肉力量和柔韌性減退,關節軟骨的厚度變薄、彈性減弱從而導致關節,特別是膝關節的整體穩定性和負載能力下降,這樣就容易引起膝關節的損傷最終導致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症狀表現
最早期的病理變化發生在關節軟骨。首先,關節軟骨局部發生軟化、糜爛,最後軟骨下骨外露,繼發骨膜、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肌肉的改變,從而使關節面上生物應力平衡失調,有的部位承受應力較打擊也的部位較小,形成惡性循環,病變不斷加重。
1、關節軟骨關節鏡檢查時,正常的關節軟骨呈淡藍白色,透明、表面光滑,有彈性,邊緣規整,在關節炎的早期,軟骨表面為淡黃色,失去光澤,繼而軟骨表面粗糙,局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膠原纖維變性。在關節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可碎裂,脫落,軟骨下骨質外露。顯微鏡下觀:軟骨基質失去均質性,膠原纖維顯現,軟骨細胞腫脹,崩解,軟骨細胞的正常排列發生改變,軟骨面糜爛,剝脫,軟骨變薄。
2、軟骨下骨軟骨磨損最大的中央部位骨質密度增加,骨小梁增粗,呈象牙質改變,外圍部位承受壓力較小,軟骨下骨質發生萎縮,出現囊性改變,由於骨小梁的過程吸收,使囊腔擴大,周圍成骨反應而形成硬化壁。在軟骨的邊緣或肌腱附著處,因血管增生,通過軟骨內化骨,形成骨贅,即所謂「骨刺」。骨贅若破裂或關節軟骨剝脫,可形成關節內游離體。
3、滑膜炎的病理改變有兩種類型:
(1)增殖型滑膜炎:大量的滑膜增殖,水腫、關節液增多,肉眼觀呈葡萄串珠樣改變。
(2)纖維型滑膜炎:關節液減少量,葡萄串珠樣改變大部分消失,被纖維組織所形成的條索狀物代替。滑膜的改變不是原發病變,剝脫的軟骨片及骨質增生刺激滑膜引起炎症,促進滑膜滲出。
4、關節囊與周圍的肌肉關節囊可產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限制關節的活動,周圍肌肉因疼痛產生保護性痙攣,關節活動受到進一步限制,可發生畸形(屈曲型或脫位)。
得了骨關節炎怎麼辦?怎麼治療好?
骨關節病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臨床上一般是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減輕症狀。輕症患者可首選外用藥和物理治療,如調整運動方式、適當的關節功能鍛鍊和肌肉力量練習等;輕度至中度疼痛的患者,可選擇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這是被美國類風溼學會推薦的首選用藥;中度至重度疼痛的患者,可在外用藥和理療基礎上加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如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和昔布類等;對於嚴重患者,如出現關節腫脹積液甚至變形者,需考慮手術治療。
在內外科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適當的功能鍛鍊,以改善膝關節的功能。輕中度患者可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一些低強度運動,包括肌力訓練(如急性期採用仰臥直腿抬高,慢性期採用沙袋或騎自行車訓練)和關節活動度訓練(主要是患膝的被動屈曲訓練)。
骨性關節炎一旦發生就無法逆轉,因此預防至關重要。
1.注意營養平衡,多食富含膠原蛋白和鈣的食品如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要補充鈣劑,以確保骨關節代謝的正常需要。
2.注意保護關節,防止受潮受涼。
3.減輕關節負擔。肥胖會誘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故肥胖者應積極減輕體重。平時生活中應注意減輕關節負重,提東西最好不要超過3公斤,並儘量避免爬高或搬重物等。
4.儘量選擇節奏緩慢、運動量適宜和關節負重小,並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特別是已患有骨性關節炎者,更要注意避免負重的鍛鍊如長跑、登山和頻繁上下樓梯,以及扭秧歌等需頻繁扭動膝關節的鍛鍊和反覆下蹲的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