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不但為甲氨喋呤的應用帶來了希望,還為OA治療帶來了新診療思路。
骨關節炎(O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和脫失而導致的以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的退行性疾病,常累及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和手等部位;好發於中老年人,65歲及以上人群中超過半數者罹患OA。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研究(CHARLS)的結果顯示,我國45歲及以上人群中僅症狀性膝關節OA的患病率就高達8.1%。OA帶來的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間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OA治療刻不容緩,近日美國風溼病學會(ACR)的新研究或為其提供了新思路。
指南之外,
甲氨喋呤治療OA或大有裨益?
儘管當前的ACR指南不建議將甲氨喋呤用於OA,但以往的證據表明甲氨喋呤可能有用。近期ACR 2020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接受氨基葡萄糖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了至少3個月口服甲氨蝶呤治療的原發性膝關節OA患者的身體功能和炎症表現出顯著改善。
為了評估口服甲氨喋呤對原發性膝關節OA的益處,Ghosh及同事將患者(n=344)隨機分為接受甲氨喋呤(15-20mg/周)治療3個月的實驗組和使用氨基葡萄糖的對照組。
研究人員招募了年齡在40至65歲之間的兩性原發性膝關節OA患者,這些患者在X線下表現出至少兩個月的雙膝關節腫脹和疼痛。在前三個月中,Kellgren-Lawrence(KL)等級為4、繼發性OA、糖尿病、腎或肝病、痛風、關節鏡或關節內注射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研究人員評估了患者的局部炎症跡象,包括疼痛和膝蓋腫脹,並評估了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ESR)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根據研究結果,接受甲氨喋呤治療3個月的患者骨性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ESR和CRP的顯著改善,而接受氨基葡萄糖的患者其功能或炎症無明顯改善。
研究人員指出:"為了控制疾病的影響,原發性膝關節OA患者的治療方法通常是物理支持和膝關節置換"。該研究不僅為甲氨蝶呤的臨床使用提供了希望,而且為該病的診療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如果在傳統療法無濟於事的情況下,發現原發性膝關節OA患者局部和全身炎症的跡象,我們應該考慮使用甲氨蝶呤。此外,未來應該針對該疾病的炎症途徑進行更多研究。"
而患者常用的"保健藥"氨基葡萄糖被該研究石錘沒啥用!近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於修訂氨基葡萄糖製劑非處方藥說明書的公告》,對其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進行了修訂,患者用藥一定要遵照醫囑,且不可貪圖方便。
指南推薦,
OA治療六大類藥物盤點
其實,研究的主角甲氨喋呤並未進入指南推薦用藥。目前指南中治療OA的藥物可分為六大類,臨床選用藥物應根據OA患者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程度,內外結合,進行個體化、階梯化的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SAlDs)
NSAIDs是OA患者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最常用的藥物。包括局部外用藥物和全身應用藥物。
(1)局部外用藥物:在使用口服藥物前,建議先選擇局部外用藥物,尤其是老年人,可使用各種NSAIDs類藥物的凝膠貼膏、乳膠劑、膏劑、貼劑等,如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局部外用藥物可迅速、有效緩解關節的輕、中度疼痛,其胃腸道不良反應輕微,但需注意局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中、重度疼痛可聯合使用局部外用藥物與口服NSAIDs類藥物。
(2)全身應用藥物:根據給藥途徑可分為口服藥物、針劑以及栓劑,最為常用是口服藥物。
2
鎮痛藥物
對NSAIDs類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耐受者,可使用非NSAIDs類藥物、阿片類鎮痛劑、對乙醯氨基酚與阿片類藥物的複方製劑。但需強調的是,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成癮性發生率相對較高,建議謹慎採用。
3
關節腔注射藥物
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但該方法是侵入性治療,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及規範操作。
(1)糖皮質激索:起效迅速,短期緩解疼痛效果顯著,但反覆多次應用激素會對關節軟骨產生不良影響,建議每年應用最多不超過2~3次,注射間隔時間不應短於3~6個月。
(2)玻璃酸鈉:可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安全性較高,可減少鎮痛藥物用量,對早、中期OA患者效果更為明顯。但其在軟骨保護和延緩疾病進程中的作用尚存爭議,建議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應用。
(3)生長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漿:可改善局部炎症反應,並可參與關節內組織修復及再生,但目前對於其作用機制及長期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臨床上對有症狀的OA患者可選擇性使用。
4
緩解OA症狀的慢作用藥物(SYSADOAs)
包括雙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有研究認為這些藥物有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延緩病程進展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認為其並不能延緩疾病進展。目前,該類藥物對OA的臨床療效均尚存爭議,對有症狀的OA患者可選擇性使用。
5
抗焦慮藥物
可應用於長期持續疼痛的OA患者,尤其是對NSAIDs類藥物不敏感的患者,可在短期內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的目的,但應用時需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包括口乾、胃腸道反應等。目前,尚需進一步的遠期隨訪研究證明其在OA治療中的作用,建議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6
中成藥
包括含有人工虎骨粉、金鐵鎖等有效成分的口服中成藥及外用膏藥。目前,有研究表明中藥可通過多種途徑減輕疼痛、延緩OA的疾病進程、改善關節功能,但對於其作用機制和長期療效尚需高級別的研究證據。
骨關節炎危害大,5個妙法教你自查!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患者結局也十分重要。
OA常常有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礙等等症狀表現,這些症狀直接構成了對患者的危害,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例如:膝關節炎會導致膝關節酸痛、僵硬,蹲起時疼痛,不能提重物,運動後、受涼後及陰雨天氣動加重;腰椎關節炎會導致腰部酸痛、僵硬及疲乏感,患者彎腰困難,壓迫局部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炎等;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短暫的關節腫脹、積液,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或觸及骨擦音。
患者能夠很清楚地描述症狀,但如何做自我檢查卻知道的不多。下面給大家帶了5個檢查方法:
(1)檢查有無關節腫脹:可雙側對比,做法:將雙側關節放在同一位置或屈曲、伸直角度,觀察關節有無紅腫、隆起,局部皮膚有無靜脈怒張(即許多小血管),雙側關節是否等大,必要時可用皮尺測量相同部位的周長,雙側對比,或幾次測量結果相比。
(2)檢查有無肌肉萎縮:肌肉有正常隆起的輪廓,在收縮時明顯,觸及較硬,有彈性,如果肌肉萎縮,則肌隆起消失,觸之較軟,且缺乏彈性。
(3)檢查關節活動度:雙側對比,和以前對比,用力使關節屈曲、伸直,觀察是否受限,是否誘發疼痛。
(4)檢查有無關節積液:關節腫脹多是周圍瀰漫性腫脹,可用手指觸動關節一側,另一隻手放在對側體會有無波動感,如檢查膝關節,可一隻手壓在膝關節上方並向下擠壓,另一隻手扶在關節下方,用食指衝擊或下壓髕骨,如髕骨被壓下又迅速浮起,同時感覺到有波動感,說明膝關節內有積液。
(5)檢查關節摩擦聲:這種聲音多種多樣,患者自己可以誘發出來。可以一隻手放在關節處,活動關節時,可體會到關節摩擦時的吱嘎聲及彈響和震動。通過上述檢查,如果發現有異常情況,應到醫院就診,以早期診治。也可以通過上述觀察,確定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骨科雜誌,2018,38(12):705-715.
[2]中國骨關節炎疼痛管理臨床實踐指南(2020年版)[J].中華骨科雜誌,2020(0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
[3]楊翔,林向進.骨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19,34(09):900-903.
[4]李擁軍.骨關節炎危害大[J].家庭醫學,2014,(8):57.
本文首發: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本文作者:茜茜
本文審核:陳新鵬 副主任醫師
責任編輯:風禾 卡帶
版權申明
- End -
【來源: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