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貴人不頂重發」,又有成語叫「聰明絕頂」,似乎頭髮越稀少,越光溜,人才能越聰明,越富貴。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看看古代的髮型。
漢朝髮型:
漢朝文人喜歡戴頭巾,羽扇綸巾,十分瀟灑。
唐朝髮型:
頭上戴的叫作襆頭,乾淨利落,非常精神。
宋朝髮型:
宋朝髮型基本上與唐朝類似,只是當時流行簪花,多了幾分風流。
清朝髮型:
清朝髮型是金錢鼠尾,前面光禿禿的,後面一根細細的辮子,就像老鼠尾巴,真的要有多醜有多醜,顯得粗鄙無禮,痞氣十足,難怪會遭到漢人抵制。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古代,頭可斷,發不可斷。清朝入關以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令一出,立即遭到無數漢人誓死抵制。
如此看來,貴人不頂重發,不適用於清朝,因為清朝人頭髮都剃的光光的,只留下後面細細的辮子,「重發」根本無從談起。
為何有貴人不頂重發之說呢?說法有二。
其一,清朝以前,古人一生從不剪頭,從出生直到死亡,頭髮會長的很長很長,如此會給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古人習慣將頭髮盤起來,挽成髮髻,髮髻上再戴個帽子蓋住。
頭髮總是要洗的,現代人基本上兩天洗一次,有勤快的一天洗一次,懶的一周洗一次。可是,古代不像現在,沒有洗髮水,沒有殺蟲劑,頭髮會出腦油,還會生蝨子。
達官顯貴倒還好,他們身居高位,生活優渥,比較重視儀容儀表。他們家中丫鬟婢女多,洗頭洗腳換衣服都有專人服侍,自己只需伸伸頭伸伸胳膊就可以了。所以他們頭髮一般柔順清爽,顯的很「輕」。
但窮人就沒這麼講究了。他們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根本沒心思打理頭髮,所以頭髮亂七八糟,像草垛一樣,顯得很「重」,學過魯迅《孔乙己》的人,應該對這個場景有些印象:
孔乙己醉醺醺地走在大街上,看到王胡坐在牆根,光著膀子在那捉蝨子呢,孔乙己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了,於是也脫下破夾襖捉蝨子,但是翻撿了許多次,只捉了個三四隻。只見,王胡卻是一個又一個,兩個又五個的,只放在嘴裡畢畢剝剝的響。孔乙己新生嫉妒,憑什麼你的蝨子多。
古代一兩個月不洗頭,定會生很多蝨子,頭髮變得又油又厚,又臭又重,具體什麼樣,看看犀利哥就知道了。
第二種說法,指的是聰明之人,頭髮較少。
有個成語叫作聰明絕頂,似乎腦力勞動付出越多,頭髮越稀缺。看看那些高校教授,個個都是光禿禿油光光的大腦門,很少能見到頭髮濃密的。
有人開玩笑說,知識和頭髮呈反比的,知識越多,頭髮越少;知識越少,頭髮越多。當然這是玩笑了,不過似乎不無道理。
貴人之所以成為貴人,定會付出超出常人的腦力勞動,花費超出常人的心思,為了成為人上之人,挖空心思,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思慮過重容易脫髮,久而久之,就成禿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