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糧倉」滑縣的豐收「密碼」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來自一線的調查報告)「豫北糧倉」滑縣的豐收「密碼」

  新華社鄭州12月20日電 題:「豫北糧倉」滑縣的豐收「密碼」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馮碧簫

  滑縣一年產糧超30億斤,夠全國人民吃一個星期,夠河南人民吃兩個月。「中國小麥第一縣」滑縣何以連續28年糧食總產穩居全省第一?答案在於土地、在於科技、在於農民。

  藏糧於地 守好糧食安全的根基

  時至歲末,一場冬雨過後,豫北滑縣的麥田溼漉漉一片,一望無際,拳頭高的麥苗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這場雨還行,緩解了之前的旱情,麥苗長勢不錯。」西河京村58歲的種糧能人黃國興看過墒情後說,「以前望天收,如今不一樣了,現在大旱大豐收,小旱小豐收。」見記者面帶困惑,黃國興解釋,自家農田所在的白馬坡是高標準糧田示範區,水利設施完善,抗災能力強,所以旱澇保收。

  高標準糧田建設是滑縣「藏糧於地」的關鍵一招。擁有195萬畝耕地、17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滑縣,規劃建設高標準糧田155萬畝,其中,以白馬坡、衛南坡等為核心的50萬畝高標準糧田是河南最大的集中連片高標準糧田示範區。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滑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張霞說,高標準糧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僅在面積10.5萬畝的白馬坡示範區,近2000口灌井星羅棋布,13萬株防護林木排列整齊,240餘公裡生產路四通八達,1000餘千米輸配電線路供應能源……這些是高標準農田得以旱澇保收的基礎。

  「豐收一個衛南坡,養活清豐和南樂。」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就流傳在豫北的民謠。隨著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滑縣的「糧袋子」越來越鼓,「鐵飯碗」越端越牢。

  藏糧於技 打磨糧食增產的利器

  「種子買到手,技術跟著走,良種配良方,豐收有希望。」66歲的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秀珍從事種子培育、推廣40年,「良種配良方」正是無數像她一樣的農業工作者總結的增產「秘訣」。

  趙秀珍1980年進入原滑縣種子公司工作,當時銷售的糧種僅有寥寥幾種。「沒有科研,育不出良種,企業做不大,農業做不強。」趙秀珍2005年「另起爐灶」,籌建以種子研發為主業的新公司,培育出40餘個玉米、小麥品種。

  2008年以來,當地政府支持滑豐種業實施良種化工程,搭建縣、鄉、村三級良種示範和供種網絡,滑縣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糧食穩產高產,憑的不僅是經驗熱情,更是科學方法。2013年,幹建築工程的杜煥永轉行幹農業,但入行前幾年,他卻嘗盡了苦楚。播種時人工低效,人手不足,手忙腳亂;收穫前狂風暴雨,小麥倒伏,損失慘重。

  杜煥永在「天災人禍」前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不斷琢磨、總結經驗。用什麼種子可以抗倒伏?用什麼機械能提高耕種效率?翻轉犁耕一畝地降低30元成本,北鬥平地儀使播種全程智能化……杜煥永慢慢從「遊擊隊」變成了「正規軍」。

  如今,杜煥永的農民合作社不僅流轉耕地2000餘畝,還託管耕地5000多畝,庫房裡100多臺造型各異的農機具是他種好地的底氣。

  目前,滑縣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55%,「網際網路+農業」正為農民種地提供全程服務。滑縣的糧食畝產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300斤增加到如今的1000斤以上。

  藏糧於民 延續愛農惜糧的傳統

  30年前,農忙假還是滑縣的「標配」,在職業高中學農學的呂勝戰每逢假期便回家幹農活。「播種小麥,一人牽牛,一人扶耬,還得有人跟在後邊壓實土壤,費時費力。」當時村裡已有手扶拖拉機,卻沒有配套的播種機,16歲的呂勝戰回學校後,鑽研播種機,兩年後發明出手扶懸掛播種機,與手扶拖拉機配套使用,一次播種6行,15分鐘播種1畝地,效率是人工的6倍。

  此後,呂勝戰又發明了多功能穴播機,可播種玉米、花生等作物種子,速度是手工點播的36倍。1991年,該發明在第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金獎。其間,鄭州、西安兩家單位要出100萬元買走這項專利,都被其拒絕。「我搞發明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更多農民用上好機器。」呂勝戰將此項發明捐獻出來,大批農民因此受益。

  像呂勝戰這樣熱愛農業的人在滑縣成千上萬。2004年,跑運輸的黃國興「半路出家」回鄉務農,憑著「幹一行,愛一行」的精神,他在農田裡自學成才,成為精通農事的「土專家」。如今,已是高級農技師的黃國興成為滑縣的特聘農技員,播什麼種子、施什麼化肥、防什麼病蟲害,周邊農戶都聽他的話。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老話說得好,但少了不斷進步的農業技術、不斷摸索的農事規律,以往引以為傲的「精耕細作」也可能出力不討好。要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少不了呂勝戰、黃國興這樣的人。

  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了種什麼地的問題,「良種配良方」解決了怎麼種地的問題,而杜煥永、黃國興等愛農業、精農活的農民則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這些正是滑縣的豐收「密碼」。

相關焦點

  • 滑縣連續十二年「中國小麥第一縣」,這些老農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滑縣是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中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中國唯一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有「豫北糧倉」之稱。這上面的農具您能叫得出名字嗎?滑縣地形以平原為主。滑縣每年的小麥播種面積都接近接近180萬畝。滑縣糧食單產連續近30年保持河南省第一,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連續12年受到國家表彰,優質小麥年產接近2000000000斤,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曾經親自給滑縣頒獎。這是拉麥用的大馬車和大剎繩(綁繩)。近一點兒這是犁地用的單滑犁,遠一點兒是耩(jiang)地樓。
  • 初夏的滑縣:金色麥田泛起「志願紅」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 通訊員 鄭磊 常嵐)初夏時節,大河網記者來到「河南糧倉」滑縣,只見金色麥浪湧動,麥香沁人心脾,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感謝黨員志願者,要不是他們,俺家這幾畝麥還不知道咋收哩!」6月3日,滑縣牛屯鎮尚劉莊村民寧樹強的妻子對黨員志願者幫助收麥感激 盡地說。寧樹強說,麥收之際,他外出打工不能回家,家裡收麥全指望妻子一人。前幾天他妻子正為收麥犯愁時,村裡來了黨員志願服務隊,及時幫助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 豫北滑縣幼兒園即將複課,除了做好防控,家長聊的熱門議題須知道
    5月6日,豫北滑縣小學生高年級已經開學,11號,1——5年級也會相繼複課。幼兒園的寶媽們和院長媽媽們也早已迫不及待了呢!滑縣雖為縣城,但是少有的大縣,人口150萬餘人,特別是近兩年二胎政策開放,幼兒園生意更是火爆行業。大一點的小區都有幼兒園,公立、私立幼兒園不得幾百家。
  • 梁平:豐收糧倉亮相曬秋節 成為打卡拍照首選地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9日6時30分訊(通訊員蔣婷)昨(8)日,9個曬秋藝術裝置豐收糧倉亮相第二屆長江三峽(梁平)曬秋節(以下簡稱「三峽曬秋」),筆者在豐收大道上看見,9個大小不一的糧倉矗立在路邊,或稻田中間,引來了市民遊客拍照留戀,豐收糧倉成為了眾多市民打卡拍照的首選地。
  • 他是國軍中將,也是豫北最大的土匪,一生都在與解放軍為敵
    王三祝出生於1926年的河南省滑縣老店鄉東嶽村,是一個地主家庭,12歲考入衛輝豫北私立中學,15歲考入中央軍校第16期步兵科,畢業後被分到商震部擔任少尉排長,不過沒多久便找藉口返回滑縣去了。王三祝回到家鄉後,在他父親手下擔任參謀,他父親是啥大官?
  • 滑縣「復活的烈士」張建亭
    一個月後,他和他的入黨介紹人、滑縣東部「窮人會」發起人之一張海月,根據中共直南特委指示,發動滑縣東部桑村一帶二十餘村農民700多人和桑村小學的幾十名學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秋收鬥爭。一時間,上百輛的獨輪車齊刷刷地上路了。就是這上百輛的獨輪車,「咯吱、咯吱」地推進莊稼地裡,「咯吱、咯吱」地推進場裡,又「咯吱、咯吱」地分頭推進窮苦農民家裡。就這樣,土豪劣紳的百餘畝莊稼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 滑縣王莊鎮旺海家庭農場的手工粉條好吃勁道,每年能收入100...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艾德利 通訊員王聖 2020年12月22日,隆冬的豫北鄉村的早晨顯得格外安靜,而位於王莊鎮董村的滑縣王莊鎮旺海家庭農場內卻熱鬧非凡,十幾名村民正按照傳統的紅薯粉條製作技藝,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 喜看津沽「米糧倉」——天津市寶坻區的豐收「密碼」
    喜看津沽「米糧倉」——天津市寶坻區的豐收「密碼」 2020-10-01 10:0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重要通知】滑縣2019年普通高考考生報名工作通知
    應屆生報名點設在相應的普通高中學校,學校報名點(滑縣一中、二中、三中、五中、六中、市二實驗、實驗學校、豫北高中、文心高中、明德高中)只接受具有本校正式學籍的應屆生報名。由於借讀等原因造成就讀學校與學籍所在學校不一致的,須在學籍所在學校報名,任何學校不得接受無本校正式學籍的考生報名。
  • 滑縣本土作家的文學創作之路,你肯定讀過他的文章
    出於這樣的考慮,我與本地公眾號「滑縣佰事通」聯繫上了。當時,滑縣佰事通公眾號就已成規模,擁有粉絲20萬餘人,在滑縣的影響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和佰事通聯繫後,他們願意推出我的文章。2018年11月《石子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這篇文章在滑縣佰事通公眾號推出,閱讀量達到1.4萬。閱讀量上去了,我的創作激情更高了。
  • 特殊年景的豐收答卷——寫在河南夏糧產量再創新高之際
    這是「中原糧倉」再次交上的一份豐收答卷,特殊年景,穩穩地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開局豐收,全年主動」,夏糧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的首戰。面對病蟲害、疫情和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我省夏糧總產再創新高,充分發揮了農業「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彰顯「中原擔當」。
  • 河南滑縣:新型經營主體合力提升種植效益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被譽為「豫北糧倉」的滑縣實地了解,探尋了該縣加快土地流轉,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之路。種糧大戶:地塊大了,耕種方便還節約成本8月的滑縣,萬物豐茂,生機勃勃。
  • 《印象滑縣》之滑縣美食
    滑縣地處古黃河流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留存下了灰土層和陶片等生活痕跡。民以食為天,從狩獵到農耕,無不與飲食息息相關。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演變,飲食也從最初的果腹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在滑縣人的餐桌上,很多美食傳承已久,經久不息。比如道口燒雞、老廟牛肉、萬古羊肉滷、牛屯火燒、大壯饃和素拼,老友相聚斟滿情誼的冰堂酒……林林總總,無一不勾起鄉情。
  • 滑縣2019年普通高考考生報名通知!社青考生「三項紀律、十項必須」
    應屆生報名點設在相應的普通高中學校,學校報名點(滑縣一中、二中、三中、五中、六中、市二實驗、實驗學校、豫北高中、文心高中、明德高中)只接受具有本校正式學籍的應屆生報名。由於借讀等原因造成就讀學校與學籍所在學校不一致的,須在學籍所在學校報名,任何學校不得接受無本校正式學籍的考生報名。
  • 河南滑縣:憑藉「天下第一雞」聞名,美麗老家,各種好吃的美食
    提到滑縣,不得不提起道口燒雞,要知道那可是中國的四大名雞之一,而且還有「天下第一雞」的美譽。說真的,我吃過德州的扒雞、符離集燒雞、溝幫子燻雞,但對於滑縣的燒雞,還真的不曾見過,更不要說品嘗了。所以今天,我們就走進滑縣,看一看滑縣的歷史風俗文化,更要走進道口去品一品「天下第一雞」的美味。我們先來看一看滑縣的歷史。相傳,滑縣為顓頊建都之地,由夏起,歷經春秋戰國、秦漢,晉時出現「滑臺」的稱謂,是一滑姓家族壘成一城,臨在河邊,故稱為滑臺城。後在變革中成為了滑縣。至於燒雞,在中原大地無處不有燒雞的吃法。
  • 肥城市儀陽街道:高標準農田打造「豐收糧倉」 讓農民樂吃「種田飯」
    為著力改善農民「靠天吃飯」的狀況,今年來,儀陽街道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民「糧倉滿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年初開始投入建設的8000畝高標準農田,自開工建設以來,因管理規範、措施得力,現已打造完畢投入使用。
  • 滑縣今天起,這些地方將停電,請大家互相轉告!
    、滑縣盛強養殖有限公司、滑縣同力水泥粉磨有限公司、滑縣海雪製冷設備有限公司、河南省豫豐酒業有限公司。滑縣停電時間2019-05-29 07:00  — 2019-05-30 19:45停電範圍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四間房鄉:陳營村、馮村、李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