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兒保,都會測量身高體重和頭圍。
媽媽們最關注的往往是體重身高,但是頭圍大點小點有什麼關係嗎?
身高體重的生長曲線以前寫過很多次,「你的孩子體重不達標,要加奶粉。」「生長曲線都不懂就亂說,請走開!」
有個媽媽諮詢寶寶頭圍小,說兒保醫生讓她進一步檢查,到底是為什麼呢?
頭圍大小其實都沒所謂,只要正常就好。
比如有部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雖然不太符合遺傳的規律(所以總被隔壁老王開玩笑),但是無論頭大頭小,爸爸是工程師,兒子很聰明,就不用擔心。
為什麼要重視頭圍呢?
頭圍反應的是孩子腦和顱骨的發育,而我們主要是怕顱內有病變。
呼應標題:也就是說,只要不是顱內發生了病變,發育正常,並不需要焦慮頭圍大小,首先考慮遺傳因素。
千萬不能以為寶寶的頭大是聰明,頭小是秀氣,盲目的樂觀。
也不能因為別人說一下寶寶頭大頭小,就把正常的孩子當做有問題。
這要結合寶寶的容貌發育、身高體重發育、大運動的發展和語言認知等等來綜合判斷,如果這些都沒明顯問題,那麼這種」大頭「或者」小頭「的情況很可能是家族遺傳性的,去根軟尺量量全家人的頭圍就知道了。
通常直系親屬或者隔代中會有一個頭型是孩子遺傳的根源。
那麼哪些是頭圍異常的疾病呢?
第一個頭圍異常過小:「小頭症」。
「小頭症」是一種腦神經失調病症,患者腦部發育不全,終身不能自理生活。可分真性頭小畸形,和相對頭小畸形。
真性小頭畸形是多是由於一種常染色體畸變、或胎兒特別是在妊娠早期,受放射線照射或宮內感染而引起,腦發育明顯延緩,出生就可肉眼所見異常,前囟閉合早,骨縫全部或部分閉合過早,身體及智力發育落後,語言及行為發育障礙,部分有驚厥,肌張力增高。
假性頭小畸形,是由於炎症、腦血管損傷而引起的腦損傷和腦萎縮,頭圍減少的程度比真性小頭畸形輕些。
這些都會有明顯的面部特徵,也即是「一看就不是正常的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的家庭盲目給孩子補鈣(孩子需要VD而不是鈣,無論母乳還是奶粉都不需要額外補鈣),也有可能會導致囟門過早癒合。
小頭不好,大頭就一定代表腦容量多,聰明嗎?
以前曾經有個謠言,說某名人的大腦容量比普通人大,所以更加聰明。
導致一度看到寶寶頭大就以為是聰明的表現。
其實我們一直誤解了腦容量和大腦皮層神經元數量,其實人類並不是腦容量最大,而是腦部皮層神經元數量最高的。
實際上愛因斯坦逝世後,人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比一般人類男性大腦的平均重量1400g要輕,只有1230g,也就是比一般人的大腦要小170g,大概小12%。
也就是腦容量沒有大腦皮層神經元數量重要。
寶寶三歲內接受更多的良性刺激會增加大腦皮層神經元突觸的建立,這也是早期教育重要性的體現。
反而頭圍過大有可能的因素是:巨腦畸形、腦積水或軟骨營養不良等。
其中常見的是腦積水,早起的腦積水可能就是比一般的寶寶稍微大一點,智力發育慢一點。所以兒保時醫生會特別關注頭圍過大的情況。而這種病如果不能夠及時規範的治療,容易造成孩子視力、智力、聽力、語言等殘廢。
(圖片儘可能避免不適,選取腦積水患兒顱骨素描圖,來源於網絡)
當然還有外部因素,例如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因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營養物質不及國家標準的三分之一,長期食用會導致嬰兒患上「重度營養不良綜合症」,四肢短小,身體瘦弱,腦袋尤顯偏大,被當地人稱為「大頭娃娃」,嚴重的甚至越長越輕、越小,直至心、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是頭圍偏大偏小就都有問題,也不是頭大的寶寶就更聰明。
在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寶寶的頭圍,記錄寶寶的頭圍曲線,但不是和別人比頭圍,而是結合自己家的遺傳頭圍,通過寶寶其它方面發展,來評估寶寶的頭圍是否異常,是否屬於病理狀態,還是正常狀態。
不盲目焦慮,也不盲目樂觀。
我另外一個號上的點藍字:孩子不愛去幼兒園,竟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