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小洲村,古稱「瀛洲」,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海珠區東南面,四面環水,形似小島,村域面積為4.3平方千米 。
小洲村從元朝開村,明初簡姓從河南新鄉遷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鄉格局,享有「北有周莊,南有瀛洲」之譽。村內有眾多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其中天后宮、玉虛宮、古橋、登灜古碼頭和嶺南水網地帶特有的「蠔殼屋」都體現了古時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歷史遺證。
傳說小洲的龍舟在南漢年間曾被封為「瀛洲飛龍」,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龍舟是撐黃底紅邊的旗幟。小洲村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藝術家鍾愛的棲居地,有小洲藝術村之稱。大批文藝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時興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說法
很多外地遊客,到廣州旅遊,想去一些原生態古村落去探訪一下,今天就介紹這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小洲村去探訪 參加 旅遊一下。
海珠區小洲村有間始建於1909年的理髮店,今年剛好滿「109歲」,理髮店只有一個師傅,可店裡的理髮用具、裝飾卻都有著深深的歷史印記,如1909年從國外買來的古董理髮椅、上世紀50年代的「凱歌」收音機、上世紀60年代的煤油燈等等,都非常有特色。
小洲村這間叫「東方理髮店」的小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對聯,只見聯上寫著「操世上頭等大事理人間萬縷千絲」字樣,橫批則是「從頭做起」,非常有趣。
20多平方米的理髮店內就一張椅子、一套工具和一位師傅,沒有幫手,也沒有洗頭服務。據師傅陳大亮介紹,理髮店開業以來世代相傳,他是店裡的第四代傳人,平時主要給小洲村居民理髮,「自從1973年,我17歲那年來到小洲村後,一幹就是30多年,我是看著村民們頭髮逐漸變白的,時光真如白駒過隙啊。」
理髮店內最具特色的是一張進口的理髮椅子。「那是1909年從當時的俄國買回來的,上面還有俄文和英文,聽我師傅講,當時我師祖花了15塊大洋買的,當時可是件奢侈品」。
理髮店還有很多布滿歷史印記的「陳列品」:上世紀50年代的「凱歌」收音機、上世紀60年代的煤油燈、上世紀70年代的「鑽石牌」電風扇、上世紀80年代進口的「三洋牌」錄音機、上世紀90年代的「日立牌」彩電等等。
理髮店內還貼著毛主席畫像和「毛主席語錄」,而當被問及為何不提供洗頭服務時,詼諧的陳師傅指著牆上的語錄開玩笑說:「毛主席不是教導我們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嗎?我這是在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咧!」
陳師傅說,1979年時他替人剪髮每個成年人收3角、未成年人收2角,現在每個成年人要收6元、未成年人收5元。而他每月的收入也從1979年的約45元逐漸增加到現在的每月約1500元。
16歲那年,陳大亮就來到小洲村娘媽橋頭的理髮店做了學徒,剛做學徒時,村民每次剪頭髮都打趣喊他「剃頭仔」,一晃40年過去了,對他的稱呼也從「剃頭仔」、「大亮」、「陳叔」到現在的「老闆」。
陳師傅說:「人家看你剪髮手藝好,為人正派,自然就尊重你啦。」陳師傅剪髮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剪男不剪女」,「只剪不洗」,最重要的一條是「看不慣的髮型不剪」。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想要陳師傅為其剪最流行的髮型,他都會擺手拒絕,「現在年輕人流行只留頭頂一點頭髮,那有什麼美感。」在陳師傅看來,剪髮要講究「圓」、「順」、「通」、「滑」,這也是祖傳下來的剪髮規矩。
不僅規矩多,陳師傅的一整套剪髮設備也是和如今的理髮店大不一樣。最古老的要算是那張理髮椅了,據陳師傅回憶,它已經有108年的歷史。而他的「電推剪」、剃刀如今也很難在一般的理髮店見到。工具雖簡單,但陳師傅手藝好卻是遠近皆知,周圍年紀大的村民剪髮基本上都過來這邊。
不管哪一位顧客來理髮,不用他們多說,陳師傅拿起「滋滋作響」的「電推剪」就工作起來,不到15分鐘,剪髮、剃鬚都已完成。時間雖短,但效果絲毫不差。「剪出來的頭型一定要精神,尤其是老年人,看起來也陽光一點。」圖為理髮店店門。
陳師傅和他的「東方理髮店」見證著小洲村的變遷:這幾年遊客增加,小洲村的環境也大不如前,「過去這裡周圍還都是河湧和田埂,瓦房也常能看到,而現在村裡隨處可見握手樓,河湧也被汙染泛黑。」作為第三代傳人的陳師傅還告訴記者,雖然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不過他表示只要幹得動就會一直做下去,不能讓百年理髮店在他這一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