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來?佛教因果故事告訴您!

2020-12-14 玄奘大師

佛法之真諦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講真,講實,講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錢,當然是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的,但是應該如何獲得財富?這個問題,學者們在探討,金融專家在研究,普通百姓也在琢磨,但沒有哪個方法能絕對有效。錢財究竟從何而來?讓我們來看看佛法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

佛教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輪迴是無始無終的。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很吝嗇,未曾布施,那麼即便今世得到了億萬遺產,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多行布施、廣結善緣,那麼即便今世出生於貧困之家,長大成人後,也依然能福報具足。

黃金烙餅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曾在前世積累了大量福報,於是今生投生為尊貴的太子。而另一個人在前世慳貪吝嗇,於是今世成為赤貧的乞丐。太子由於多生積累的善習,從小就慷慨大方,廣行布施,甚至把國庫裡的寶物全都布施給了窮苦百姓。國王對此完全不能接受,一氣之下將太子趕出了王宮。太子流落街頭,無衣無食,只能以乞討為生。後來遇到了那個乞丐,兩人成了好朋友,結伴而行,去四方流浪。

在一個鄰近的國家,國王猝然去世了,沒有留下繼承王位的兒子,大臣們非常焦急,開始四處尋找,想找一位福德具足的人來繼任國王、管理國家。這一天,太子和乞丐流浪到這個國家,太子走累了,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乞丐則出去乞討了。

這時,幾位大臣正巧路過這裡,他們看到了在樹蔭下熟睡的太子,並發現一個奇景:太陽雖然一如既往地換換移動,而大樹的影子卻一直沒有離開過太子,始終在為他遮擋陽光。大臣們欣喜萬分,認定太子是有大福德的人,於是把他叫醒,迎請他做了國王。

太子當上國王后,心裡一直惦記著乞丐,想讓他也過上富足的生活,可一時又找不到他,於是太子想了個辦法:他烙了幾張餅,在其中一張裡暗暗加進了黃金,派一位屬下拿著這些餅去尋找乞丐朋友,把餅送給他。屬下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乞丐,把那些烙餅送給了他。乞丐拿過幾張餅,一張一張掂量,發現其中一張份量很重,他不知道裡面夾著黃金,反而認為那張餅沒熟,是夾生的,於是就把這張餅還給了屬下:「這張送給你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福報是由三世因果決定的。就像這位太子,他雖然失去了自己國家的王位繼承權,卻當上了鄰國的國王,就是因為他前世福報具足的緣故。而乞丐呢,由於前世沒有積福,今生即使拿到了黃金也無福享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得的錢財,這些都是由前世種下的「因」決定的。因此,倘若我們福報足夠,即使不爭不奪,錢財也不會匱乏;倘若福報欠缺,即使強爭暗奪,錢財也未必能到手。

善光公主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佛說波斯匿王善光緣經》裡的故事。

波斯匿王有個女兒,叫善光公主,是波斯匿王的掌上明珠。一天,波斯匿王對公主說:「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如此榮華富貴,應該感謝我才是。」但善光公主信奉佛法,認為罪福乃自作自受,因此回答父王說:「我之所以生為公主,並不是託父親之福,而是因為我自己前世積累的福報。」波斯匿王聽了很生氣,為了要證明善光公主的觀點不對,便將她嫁給了一個年輕的乞丐。可是,善光公主與乞丐結婚後,卻在乞丐的破屋下面發現了大量寶藏,後來的榮華富貴一點也不亞于波斯匿王。

釋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是釋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程。曾有一世轉生為一位太子,名為智美根登。智美根登從小就喜歡布施,不僅把所有金銀珠寶都布施給了窮人,還把他父王視如生命的珍寶——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的如意寶,布施給了鄰國。國王發現以後,龍顏大怒,立刻把智美根登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流放了。

在流放的路途中,智美根登繼續布施,不僅布施了妻子,甚至把兒女也布施了。獨自一人住在深山。後來,又有人來索要他的眼球,智美根登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眼球也布施了。智美根登太子真誠勇猛的布施行為感動了天神。天神現身在他面前,問他有什麼願望,天神可以幫他滿足。智美根登太子回答說:「我只有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悉皆度脫生死苦海。」

天神極為感動,在天神的願力之下,智美根登不僅恢復了視力,還具有了天眼通,他的妻子、兒女,還有如意寶也都被陸續歸還了。父王得知這些情況後,既感動又高興,於是迎請太子回國,繼承了王位。

所以,如果我們能像智美根登一樣,懂得放下,願意真誠布施、一心利他,福報不僅會失而復得,而且會變得更多更大,同時還會感動和影響無數有緣人。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我們凡夫惡習深重,所以很難立刻做到廣行布施。也許由於一時的衝動,我們不慎陷入了財產糾紛,做下了惡業,但如果能及時懺悔,努力改過從善,惡業也能轉化為善因。

讀了這幾個故事,我們要對錢財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觀念。對錢財不必過度貪執,更不能為了錢財而喪失道德。如果我們能孝順父母、寬厚待人,凡事多為別人著想,把利他當做為人處事的原則,我們一定能獲得巨大的福報、成就偉大的事業。進一步說,如果我們的心能與佛法相應,必能獲得三寶的加持、天龍護法的護佑,周圍的人也都會支持我們。這樣,我們一定會像菩薩一樣快樂而自在。

相關焦點

  • 因果是佛教的根本
    對於「因果」的觀念,一般人多認為是佛教的老生常談,並不算什麼,但其實也正因為是老生常談,才顯示它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叫作「一代經」;一代經教的一貫道理是什麼呢?就是「因果」兩個字。所以因果是佛教的骨幹和根本,離開了因果的道理,也就沒有佛教。講經說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因果,他就不能講經說法了,因為他所講的就會離開因果,也就離開了佛法。
  • 佛教:人為什麼會得病生災?這個因果搞明白了,一切都不算晚!
    在古人的觀念中,「因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道家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講的便是善惡的因果;儒家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講的是財富的因果;佛教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講的便是世間萬物都不離因果。
  • 【因果故事】丨奶奶告訴我:「別和男生拉手,拉手就懷孕了!「
    「因果學堂」學習因果教育,圓滿幸福人生 本平臺建立至今已經有6年,主要是弘揚因果教育。印祖曾說:只有因果教育才能挽救當今社會。
  • 佛教故事:見財起意殘殺棄嬰 愛子暴斃夫妻反目
    編者按:因果二字,非常神奇。俗話也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教認為,只有種善因、結善緣,才可以得善果。不過具體報應又分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現世報。下面這個故事取材自《因果錄》,就是現世報的典型。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因果關係心靈雞湯
    因果前世今生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阿難在一次出去化緣過程中遇到了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對他一見鍾情,茶飯不思為了得到阿難 她不惜讓母親用邪術迷惑他,失敗之後呢 摩登伽女依舊是不放棄
  • 因果·輪迴·佛教 輪迴故事
    師父乘著戰車,心念《華嚴》,只見阿修羅大軍頓時潰散。師父回來之後身染天香,終身不散。(《華嚴感應錄》)【驕慢多疑】阿修羅見諸天在自己頭上,憤憤不平,發大瞋恚,因而常與天鬥。一個小時後才重見光明。一個農民見「夜幕」降臨,想早早回家,不料昏天黑地之中,竟然連人帶驢掉進山溝裡。(章雲華)佛經記載,「白晝黑夜」現象即是阿修羅所為。
  • 佛教:家人病重,寺院燒香拜佛真的管用嗎?別傻了看看你就明白了
    其實這樣的人是不了解佛教的,或者說是迷信的。前陣子一個好朋友打電話說媳婦檢查出得了癌症,他媳婦剛剛三十幾歲,孩子還不到一周歲,他一邊哭一邊說:「大夫說是惡性的,告訴他要有心理準備,他問我該怎麼辦,附近的寺院他都去了,每位菩薩他都拜了,凡是見到的功德箱都塞了很多錢,佛菩薩會不會保佑他媳婦平安無事?」
  • 因果小故事,殺生竟會影響家庭和諧?高僧的話讓人震驚
    佛教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當一個人做下一件事件後,就必然要承擔所做之事的後果。做了一件好事,就會得到他人的讚揚喝彩;做了一件壞事,也要承受心中的愧疚以及負罪感,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因果。而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是凸顯了這個道理。
  • 佛教:「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你真的理解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俗話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強調的是佛教的因果觀。但是佛教所探討的因果真的是如此嗎?因為佛教認為,外境與內在意識的變化,其本質都取決於因和緣,這其實也是緣起法提出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世人能夠接受的「有因就會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認為罷了,也就是說,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並沒有看到因和果的本質,甚至可以說,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去看,絕大部分的人從來就沒有通達真正的因果關係。
  • 佛教:佛前十種供品的寓意和果報,您不可不知
    說白了,無論供奉什麼物品或者多少香油錢,只是表達我們自己的一種心意,以及願意施捨的態度,這些東西佛像是根本不會享用的。03供燈——表光明,得智慧供燈是原始佛教的傳統,早在佛陀還住世的時候就有這種習慣了,比如那個貧女供燈的故事,由於她發的心願太大,那盞小燈一直不滅
  • 民間故事: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佛教中因果是解釋脫離輪迴苦海的基礎,也是佛教對人生解釋的基礎,十二因緣、六因、四緣、五果也都在因果的解釋範圍之內。而佛教的因果論隨著佛教發展,也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一善行說整理了大體三種。
  • 【因果故事】丨早上醒來,總感覺要出事,果然,沒多久就出大事了
    「因果學堂」學習因果教育,圓滿幸福人生 本平臺建立至今已經有6年,主要是弘揚因果教育。印祖曾說:只有因果教育才能挽救當今社會。
  • 告訴你,因果循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裡,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一定是我,當土著人發現國王您不適合祭祀,那豈不是就輪到我了?」  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這一切也肯定是一種最好的安排!不要懊惱,不要沮喪,更不要只看在一時。
  • 佛教:這一副對聯,把佛教的因果關係說的一目了然
    這一副對聯把佛教的因果關係說的一目了然,相信自古以來有成就的善知識也正是認識到娑婆世界這種前因後果生起的脫離之心,看中了極樂世界這樣的好處所。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對極樂世界的描述圓滿至極,下面末學就和大家分享極樂國土環境的殊勝莊嚴。在彌陀經中有這樣一段經文:又舍利弗。
  • 佛教:壞人為何放下屠刀,就能夠立地成佛,因果何在?
    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拿來和好人做一些比較,認為壞人為什麼放下屠刀就能夠立地成佛,而好人為何要經歷多方的苦難,因果何在?讓很多人對因果之說產生了懷疑。這句話實際上是佛家中的一句非常經典禪機,但是為不明真相的人給曲解了。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需要說明白兩件事情,那就是什麼是好人和放下屠刀的真實含義。什麼是好?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什麼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 在佛教醫學中有「因果病」一說 你需要注意這些病相
    一面命人請兩分紙錢來,著兩個人來,一個與賈母送祟,一個與大姐兒送祟。果見大姐兒安穩睡了。  請移步點擊:治了幾十年的排卵期出血。  因果病  按這部經典的意思來看呢,有一些身體殘疾、智障、各類癌症、頑固的皮膚病和嚴重的一些疾病,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的。  這類病,有時用手術切除,但是過了不久又復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