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為什麼會得病生災?這個因果搞明白了,一切都不算晚!

2020-12-24 淨慧梵行

在古人的觀念中,「因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道家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講的便是善惡的因果;儒家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講的是財富的因果;佛教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講的便是世間萬物都不離因果。

在佛陀時代,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還未皈依佛陀時,曾問過馬勝比丘所學的是什麼法。馬勝比丘回答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聽到這個偈子後,當下便詢問了佛陀去處,從此皈依佛門。

可以說,因果是世間規律中最為公正的存在。既然萬事都有因果,那麼人生病又是什麼因果呢?

生病的因果

宣說因果的《地藏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若見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見偷盜者,說貧窮苦楚報。

地藏菩薩在地獄救拔眾生時,不僅會用法力超拔,還會諄諄不悔的教導墮三惡趣的人,他們之所以會承受這種果報的原因。當地藏菩薩見到生前喜好殺生的人時,就會告訴他殺生會招致短命、身體不好、經常生病的因。當地藏菩薩見到生前喜愛偷盜的人,就會告訴他偷盜會招致自己生活貧困潦倒的果報。

而在佛教的因果道理中,人之所以多病、身體差,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造下的殺業太多!

因果故事:王子的果報

在佛陀時期,古印度有一位名叫阿育王的國王,他育有一名名叫拘那羅的王子。這位王子長得非常俊美,面如滿月,眉如彎月,性格也是非常的溫柔體貼。所以皇宮裡的女子都非常喜歡親近他。

在王宮中有一位名叫低舍羅稀多的年輕王妃,對拘那羅也是愛慕有加,她找到一個機會把自己的愛慕之情告訴了拘那羅王子。可王子深知,這位王妃是父親的女人,他們之間是絕不可能發生關係的,於是果斷地拒絕了王妃的愛意,並勸告王妃不能有這樣的想法。

王妃被拒絕後,怒從心中起,惡從膽邊生。僱人把王子的雙眼挖掉並殺死了他。當大家得知王子被殺的消息後都非常震驚,因為王子生性善良,為人又親切友愛,怎會遭受如此不幸的果報呢?於是大家便請一位證得果位的比丘查看緣由。

比丘入定後出來說道:「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的地方,有一位獵師,他以打獵為生,有一年冬天,他在打獵時發現一洞中藏有很多梅花鹿,隨後每天必會在洞口狩獵一隻回去,先挖掉雙眼,隨後在殺死。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群梅花鹿就統統被他殺光了。」

因為這一世的惡行,致使他生生世世都會遭受被挖掉眼珠而後被殺的果報。而死去的王子在過去世便是這位獵師。

人們又問道,那為什麼這位做下惡行的獵師會得生於皇室,成為王子呢?

比丘回答,這並不奇怪,那是因為在一次因緣中他做了一件好事。在迦羅迦孫大佛滅度以後,有一個國家的國王,信奉三寶,為了紀念佛,便造下了諸多佛像。而在之後卻碰到一位不信奉三寶的昏君把這些佛像給破壞了。

國家中的一位雕刻師不忍佛像被毀,便發下無限的慈悲心把佛像修復完好了。而這位雕刻師就是拘那羅王子的前生。由於他修補佛像的功德,所以得以生在富貴皇宮,但因為之前的惡果還沒還完,也依舊要遭受挖眼喪命的苦果。

佛陀害怕後人不能明白因果的關係,就在佛經中講了很多關於因果的小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因果的真實不虛。如果你有經常生病、身體差還會莫名受傷等情況就要及時懺悔自己,曾經發下的殺業以及所吃動物的肉等罪業了。只要多多懺悔,停止惡業的造作,及時做功德修行把這些回向給過去所傷害的眾生,一切就都還為時未晚。

願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福慧具足,身體健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看看有你嗎
    佛教宣說了因果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到了初一十五,各大寺院就會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很多人都是求自己發財,自己健康,自己早生貴子等等,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如願。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的。
  • 因果是佛教的根本
    對於「因果」的觀念,一般人多認為是佛教的老生常談,並不算什麼,但其實也正因為是老生常談,才顯示它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叫作「一代經」;一代經教的一貫道理是什麼呢?就是「因果」兩個字。所以因果是佛教的骨幹和根本,離開了因果的道理,也就沒有佛教。講經說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因果,他就不能講經說法了,因為他所講的就會離開因果,也就離開了佛法。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五蘊聚合導出的概念是:人無我。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這是為什麼呢?總說一句,就是如是因、如是果,高矮胖瘦,各有各的因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業報,所以不必羨慕別人,也不用埋怨自己。因緣雖有千差萬別,但業果定理卻是不變的。種什麼因,結什麼果,這是必然的。    業的第二個特質就是業留在內心的影響力會增長廣大,雖然是微小的善惡業因,都能感得廣大的苦樂果報。
  • 佛教:壞人為何放下屠刀,就能夠立地成佛,因果何在?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拿來和好人做一些比較,認為壞人為什麼放下屠刀就能夠立地成佛,而好人為何要經歷多方的苦難,因果何在?讓很多人對因果之說產生了懷疑。
  • 佛教:「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你真的理解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俗話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強調的是佛教的因果觀。但是佛教所探討的因果真的是如此嗎?因為佛教認為,外境與內在意識的變化,其本質都取決於因和緣,這其實也是緣起法提出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世人能夠接受的「有因就會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認為罷了,也就是說,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並沒有看到因和果的本質,甚至可以說,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去看,絕大部分的人從來就沒有通達真正的因果關係。
  • 因果不虛,業障重的人,一般會有2大特徵,看看有你嗎?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這句偈語,學佛人都不陌生。佛說:人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就是「人生酬業」。酬償自己的因果業因,所謂善業得善果,惡業造惡報,因果不虛。人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註定。古語云:「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歷經滄桑,人來人往,也許你會明白確實如此,既然如此,那人生意義何在呢!佛教講因果,所謂註定的命運,也都是因果造成的,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改命。人之所以會都到命運的約束,源於業力的牽引,過去生中種的不善因,造成的今生的業障,只要消除業障,智慧就現前,命運自然會有所轉變。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萬法唯心造,輪迴生死是由心所造業,那麼將來解脫涅槃成佛也由心所證得,所以讓我們明白:一切都是由心識的變化——心的變化,所以要讓我們明心見性,要了解心的作用,從心地當中下手用功夫。為什麼?心是萬法的種子,一切法皆從心而生起。
  • 佛教:人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有什麼危害?有對治方法嗎?
    而是發脾氣前或者說生氣前,我明白因果在哪裡了,我能看到嗔心,並且想辦法應對,讓生氣由強轉弱。那麼人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有什麼危害?有對治方法嗎?人為什麼會生氣,其實就是沒有達到自己內心的期望,不管什麼事情都是跟自己內心所想的不一樣。這樣就讓我們產生了不滿的情緒,讓我們變得煩躁,心變得不平靜了。
  • 佛教: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相信因果?因果何曾虧待誰?
    賭博就是這個心理,當你貪圖美味,殺生的時候就是這個心理。吃算了,明天再說。僥倖心理是個什麼前提?僥倖心理有兩個因素,第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眼前的利益放大了自己所有的,讓自己忘記了所有的恐懼。第二,在這個前提之下,這個世界上,小學畢業的人都不是傻子,智商都沒問題,人跟人之間絕對不是智商上的差異,人跟人之間它只是一個認知角度問題。
  • "誰能提倡因果教育,這個人會積很大福"《淨空法師開示錄》
    雖然這是宗教,現在人忌諱宗教、不要宗教。不要宗教社會永遠不會安定;世界永遠不會和平。那就叫它再亂下去,亂到不能再亂了,看看人覺不覺悟。  宗教裡頭有一個寶,這個寶是因果教育。人懂得因果教育,不但不敢做壞事,還不敢起一個惡念,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有因果報應。你敢嗎?儒學教人,教倫理道德,是教你羞於做惡。做壞事難為情、不好意思,但是還是偷偷的幹,儘量不要讓人知道,還幹。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佛教:為什麼「好人多磨難,壞人樂逍遙」?看完你就明白了!
    佛教裡講:因果通三世,前世因、今生果;今生因、來世果。「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遭遇磨難,往往是前世種下過惡因、造下過惡業;今生受享福報,多是前世行善積德所致。「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每個人自身因緣不同,受報的時機也是不一樣的。佛家講,因果報應有四種,即現世報、來生報、多生報和不定報。
  • 佛教:到寺院拜佛的5點禁忌,一定要明白!
    相信許多人初一十五、或者重要節日裡,都會有到寺院裡燒香拜佛的習慣,不論是否真正信仰佛教,做一些供養都是為了表達一種美好的祈願。然而,寺院並非世俗社會,它是佛法僧三寶常住之地,是修行人的清淨道場,是大眾培福修慧的無上福田,做到恭敬和虔誠是前來禮佛的善信所必備的素養。
  • 佛教:燒香拜佛到底有沒有用,看完你就明白了,大安法師開示
    這些佛菩薩給不了你,因為佛教是主張因果的。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今生和來世。今生的過得怎樣和一切遭遇,都和前世多生前所做有很大關係。否則就不會有「人生酬業」這句詞了,就是今生首先要償還前世或多生前所做的善的業和惡的業。而且佛菩薩只會教給你怎麼做,就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弟子整理記錄的佛經。按照佛經修行,就是依教奉行。
  • 佛說:一切都是因果,這3個字,寫盡了人生
    人生,一切都是註定的因果,回想人生何其短暫,娘胎十月,呱呱落地,雖然啼哭不止,卻不攜一絲雜念。從此這個可愛的世界,又多了一個神奇的生命。他與萬物共生長,共輪迴。人的一生不容易,佛說,生命中很多東西可遇不可求,強求的得不到,不曾需要的往往會不期而至。人生之所以會有無數煩惱,也正因如此,想要得的,得不到;想要丟的,丟不掉,人生一切的境遇,只能作為無奈的回憶。其實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因果輪迴的過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教講:「唯有業隨身。」
  • 這就是因果!你給別人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身上!
    有人經常問:「佛教常說有因果,如果真有,為什麼做好事總不見好報?幹壞事也沒見懲罰?」因果並非那麼簡單,農民播下種子,尚且不會立即發芽,又怎能要求造業後,很快就現前報應呢?果報什麼時候會現前呢?佛陀告訴我們,有些是今生中很快成熟;有些要等到下一世;有些還要好多世才會成熟。但不管怎樣,只要種下了「因」,無論過多久,哪怕是千年、萬年,它的「果」都會成熟,而且不會有絲毫減損。因果這種自然規律,你沒學過可能不太懂,但即便不懂,也萬萬不要「以身試法」。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的意思從因果律中來看是指萬事萬物都可能會成為因,也能成為果,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因或果。在佛教中,有時因會與緣並用,但還是有一定區分。狹義上講,因是產生結果的直接或內在原因,而緣是指產生結果的助力或間接條件。廣義來看緣屬於因的一種。
  • 佛教:世事無常,因果不昧
    世事無常,因果不昧。人這一輩子,命運如何,全在自己。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播下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凡事你所經歷的都是因果所造就的,你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值得你去體驗也值得你去經歷和感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人生也沒有過不去的坎!
  • 佛教:佛渡有緣之人,這3種人佛也渡不了,看看有你嗎?
    佛教有四大禁忌,即無緣不能渡、因果不能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有些人很好奇,不是說佛菩薩慈悲,眾生平等嗎?怎麼還「無緣不渡」,區別對待呢?這並不是區別對待。雖然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未來的佛,但因為每個人的業力和根本機制不同,不是每個人在今生都會有福報和善緣與佛陀結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