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印度留學生海外學醫第一目的國

2020-12-13 環球網

國際在線專稿:據《印度時報》報導,由於印度公立醫學院招生名額有限、十分難進,私立醫學院又學費高昂,許多有志成為醫生的印度學子不得不前往醫學教育廉價的中國、俄羅斯、烏克蘭、菲律賓和尼泊爾等國求學。

據估計,每年有超過9000名學生離開印度去外國學醫,中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國家,接著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然而, 通過外國醫學院校畢業生強制性篩選考試的人數比例卻始終徘徊在25%左右。去年,共有14000名海龜參加了考試,最終4000人通過,如願進入印度醫療系統,通過率微升至28%。

根據組織者印度考試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Examination)的數據,2012年14000多名考生有超過8000個是從中國學成歸來;超過1700人從俄羅斯畢業,850多人從烏克蘭回國。

NBE一名發言人維內·古普塔(Vinay Gupta)博士說:「很多考生第一次考試通不過就接著再考,考個好幾次。所以參加每一次篩選考試的考生人數,有大部分是此前參加過但沒有通過的。篩選考試一年有兩次。」

古普塔博士說,通過百分比最高的是從尼泊爾畢業回國的學生,約為34%;其次是孟加拉國畢業生,30%;再就是俄羅斯28%和中國27%。但是從中國醫學院校學成回國的印度學生在數量上是最大的。所以,27%的通過率意味著8000多名從中國醫學院校畢業回國的印度學生參加了篩選考試,結果有2000人通過。來自尼泊爾的海歸人數有328人參加了篩選考試,最終有超過110人獲得通過。

尼泊爾醫學海歸通過率高的另一個原因是尼泊爾醫學院校和印度醫學院校執行的是同樣的教學大綱。

一名從尼泊爾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說:「在印度私立大學學醫和在這些國家學醫的成本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在中國,整個花費算下來只需要15-2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51萬-2.51萬元),這些錢在印度私人醫學院連買一個入學名額都不夠,還不算學費、夥食費和住宿費。在中國拿醫療學位最便宜,招生數量也巨大。」(蘇子初)

相關焦點

  •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學醫
    11 月 17 日,21 歲的葉門留學生阿爾庫麥姆在寢室內溫習功課。他說除了教學條件吸引自己以外,中國文化也讓他嚮往,希望這裡能圓他做外科醫生的夢想。
  • 英國成中國留學生第一目的國!女生成絕對主力
    這個數據意味著: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傾向於去英國留學,人數比例已經超過美國,首次排名第一。新東方認為,近兩年較為緊張的中美關係影響了留學生的選擇。另外,英國重新開放PSW籤證(允許留學生畢業後留英兩年),同時英國三年制本科、一年制碩士的短學制具有時間上的優勢,這些因素也讓英國贏得了更多中國留學生的青睞。
  • 印度留學生:一次中國行,讓我決定不再做「井底之蛙」
    中國近幾十年來的變化簡直讓人讚嘆,作為國人我們也是深感驕傲。不論是在經濟、科技還是在軍事上,中國都越來越像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了。尤其是近年在電商方面的突出,連海外都在用淘寶和物流,線上支付寶、微信的支付功能更是將快捷便利帶進了我們的生活中。
  • 印度留學生在中國:女生被尊重,喜歡成功男人,想全家都來享福
    特別是在中國的醫科大學中,到處都有印度學生的身影,他們或者她們把純印度的休閒與懶散帶到了校園中,也把一嘴的咖喱味到瀰漫在花前月下。由於這些留學生都是單獨宿舍樓,平時和中國學生接觸不多,所以生活細節不為大家熟知,但有一點不得不佩服,印度留學生學習真的賣力氣,那種勁兒不亞於我們的高中時期。
  • 印度在華留學生,在中國醫學院,少花50倍學費仍不滿意校園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促使了很多人會選擇去國外留學,來中國留學的印度人很多,印度始終存在種姓制度,低種姓即使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有了資本,高種姓人仍然是看不起他們,因此印度留學生很多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錢的低種姓人。
  • 學成回報祖國——亞非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醫
    在這個以國際人道主義者諾爾曼·白求恩名字命名的醫學部,目前在讀留學生528名,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亞洲、非洲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  「在布瓊布拉,最大最好的醫院也只有20多名醫生,醫學博士可能只有一位。我們的醫療水平、醫療條件跟中國差距太大了。」談起祖國的醫院,納西瑞表情嚴肅。  不僅是醫院的水平,在很多留學生看來,中國醫學的科研水平也很高。
  • 印度英語環境吸引中國留學生 稱印度給人驚喜
    印度英語環境吸引中國留學生 稱印度給人驚喜 《印度時報》5月17日採訪了幾位在印度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他們講述了自己對印度的感受,稱印度與傳聞不同,給人驚喜。  素食豐富讓人難忘  文章稱,26歲的張洋是印度的德裡大學佛學研究系的2013屆碩士研究生。張洋說,他很喜歡德裡的素食,幾乎每一家餐館都提供了豐富的素食選擇。他最近一次難忘的體驗,是在康諾特廣場的一家餐館,吃南印度的美食。
  • 來中國的印度留學生不願再回國,特別是印度女生找到自信,渴望移民
    這種情況在2016年出現了變化,這一年,來中國的留學生為18171名,而到英國的為18051人。《印度時報》稱:越來越多印度學生選擇到亞洲鄰國——中國留學。數據顯示,發展到2019年,在中國的印度留學生超過2.3萬人。
  • 在中國上學的「海外」留學生
    對於已經歸國的海外留學生來說,長期上網課顯得更為無奈和困難。國外疫情爆發初期是在今年3月,這也成為留學生回國上網課的第一波熱潮。「我父母強烈要求我回國,他們很不放心德國的防疫措施。」在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上學的小楊第一時間買到了回國的機票,然而有些同學卻沒有那麼幸運,國際機票千金難求,機場人流密集擔心感染,這讓他們在國外停留到5月甚至更晚才回國。
  • 印度醫院幾近崩潰,卻拒絕成千上萬醫學生,只因他們曾在中國留學
    但如此荒唐的事,終究還是在印度發生了。之所以會出現大量印度醫學生來中國留學,實際上與印度的國情分不開。印度國內公立醫學院招生有限,私立醫學院學費太貴,迫使眾多醫學生去海外求學。相比西方國家,中國學醫的費用較低,教學質量卻不低。因此,在近年來,出現了來中國求學的浪潮。
  • 為什麼說中國留學生不如印度留學生?
    由於社會的發展,留學生越來越多。不像以前有個留學生都是特別稀奇的事情,現在留學生很多。簡單來說,只要你家足夠有錢,誰都可以出國留學。如果你的成績不是很好,在國內考不上很好的大學,你就可以選擇出國留學,回國之後你的身價和在國內是完全不同的。
  • 月是故鄉明,2020屆海外留學生歸國求職人數同比激增近6成
    來源於英、澳、美的歸國海外留學生佔全部歸國海外留學生的54.75%,為主要輸入地。據報導在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但目前,每7人中就有5人回國,新華社將其評價為&34;。
  • 新世紀以來中國留學生過百萬 6成"海歸"未滿30歲
    記者從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世紀以來,我國派出留學人員已超過100萬,其中自費留學生佔出國留學人數90%以上。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出國留學地區和所學科目都呈現多元化趨向。與留學生低齡化相應,海歸人員中30歲以下者已佔六成,且其中就讀經濟類、管理類專業者超過半數。
  • 印度疫情爆炸,留學生在家上網課也不安心:中國安全,想回中國
    根據印度教育部數據,截至2019年,共有2.3萬名印度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就讀。其中有2.1萬名留學生攻讀醫學專業,其餘的學生大多學習工程和語言。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年初寒假期間,大部分印度學生都回了國,那時印度的疫情還未爆發。
  • 印度留學生:在中國,大家幾乎不拿中國與印度作對比
    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加強了文化的交流和聯繫,像我國一些渴望去到不一樣的生活環境的學生,會選擇填報省外的學校就讀一樣,許多外國的學生同樣想見識一下東方大國的深厚文化,所以會選擇來到中國做留學生,像今天要講的這位印度青年就是這樣。
  • 中國留學生竟成海外墮胎主流群體,可怕的性教育缺失
    4000多人,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國留學生。這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肯定是跟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的人數佔比很大是有關的,這是「人口基數」大使然的。據統計,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生中佔比超過五分之一,是最大的一部分。
  • 耶魯大學校長的一番話,痛擊中國留學生弱點,印度學生更勝一籌
    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前言:中國的崛起速度之快,是世界範圍內都有目共睹的,從1912年到現如今,只是過了一百年的光陰,我們就已然從曾經那個因為炮火而千瘡百孔的狀態,變成如今的世界第一大農業國與經濟國,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 從留學生滯留海外談一談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改革開放後中國掀起海外留學的熱潮,起初都是公派留學,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提高,中產階層擴大,他們願意把自己子女送出海外去留學,多半選擇美國,英國或者西歐其他國家,但是這些階層出去學習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從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回國的計劃打算了,他們已經抱著出去就不再回來的打算了,最終很多人他們學有所成後真的就選擇定居當地發展,很多還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用自己所學知識為他國父母,這些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 澳洲四成註冊留學生來自中國 語言學校生源企穩
    澳洲四成註冊留學生來自中國 語言學校生源企穩   在截至9月份的一年裡,高等教育部門不分國別的留學生源下降了7%,而來自中國的大學新生減少了8%,剩下35178人。不過,中國依然是澳洲高校的第一大生源市場,佔留學生註冊人數的41%。  同期,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大學新生總共增加了將近20%。南亞這三國的留學生註冊數,在總數中佔8.4%,而馬來西亞一國就佔了7.2%。但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生數量一直在下降。
  • 魯迅為何去仙臺學醫?
    這個標題上的問號,不在「學醫」,而在「仙臺」。  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魯迅是因為早年中醫庸醫沒有救下他父親的病,所以,立志學西醫,「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  這兩點,幾乎成了魯迅走上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之路的關鍵,成為人們對於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神話般人物——魯迅——的共識。  然而,在這些共識之下,一些歷史的具體細節,往往被忽略了。比如,為什麼是到仙臺去學醫?  實際上,魯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學的,先是在東京弘文學校學日語,兩年後的1904年9月,才正式到仙臺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