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較大幅度的降溫,擋不住申城市民的健身熱情,也給市體育局牽頭的「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新建改建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此外,市體育局還會同市衛健委新建智慧健康驛站134個。
圖說:公園裡的步道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健身立體化
對於虹口區涼城新村的居民而言,家門口的健身場所曾讓他們敬而遠之。器材陳舊,花樣老套,難免有些膩。不過這一切在今年發生了改變。
「我們在『十三五』期間,結合區域內的現狀,對健身苑點的面積、設施等等進行了全面的升級,也通過意見徵詢會等方式,切實了解居民們對於健身的具體需求。」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塊佔地320平方米,適合各年齡層需求、插上智能翅膀的健身苑點,在一個多月前應運而生。手掌輕輕接觸騎行臺的前把手,健身者的心率數據便會出現在顯示屏上,鍛鍊者面前,還有能實時更新消耗能量和完成距離的示意圖……正如虹口區體育局群體科陳處暘所說,「涼城新村健身點讓市民的運動變得更加立體化,也充分激發了社區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群體的健身熱情。」
圖說:虹口區的健身點吸引了市民來鍛鍊 官方圖
充當「體檢師」
同樣完成升級的,還有徐匯區康健街道體育公園。在佔地1.3萬平方米的康健社區體育公園內,設有足球、籃球、羽毛球、健身步道、智慧健康驛站等多種設施,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位於步道旁的智能監測柱。「只要按一下下方的綠色按鈕,完成人臉識別,它就能通過對面部溫度和心率的檢測,給出當前的健康狀況和鍛鍊建議。」康健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任褚葦介紹,在監測柱的旁邊,設有智能划船器、平板壓力器等設備,居民們可以根據獲得的建議,選擇鍛鍊方法和強度。
此外,苑點內還設有測試反應能力、受傷復健情況的智能儀器,只要用手機掃二維碼便可使用,結束鍛鍊後還可以通過小程序獲得專屬的健身報告。「這些設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體檢的功能,操作也很方便,因此很受歡迎。」
圖說:康健街道體育公園總是很熱鬧 官方圖
園中園亮眼
在靜安區,有一塊賞景健身兩不誤的體育園中園——大寧公園市民健身長廊。
這片佔地4536平方米的健身長廊,周邊環境優美。「大寧公園的健身點2011年就建成了,但環境一直不算好,器材也漸漸年久失修。」靜安區體育局群體科副科長張祺介紹,隨著市民健身需求的增加,「體綠結合」的概念越發受到關注,「我們和公園運營方共同出資對原有健身苑點進行改造,有了如今這個特別的體育園中園。」
張祺笑著說道:「周末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運動,很多人鍛鍊完了,就去大寧公園遊玩。這也是我們實行『體綠結合』概念的初衷。」
圖說:大寧公園裡的體育園中園 官方圖
在市體育局和各相關方面的不斷努力下,未來的申城還會有更多「體綠結合」的健身點,讓市民在鍛鍊的同時,感受城市發展。(新民晚報記者 陸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