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雙鳳橋街道桃園社區健身中心,市民正在鍛鍊身體。 記者 萬難 攝
8月22日,家住南岸區後堡社區的王涵吃過晚飯後,準時來到剛剛建成的社區健身點報到。「現在家門口就能健身,場地、器材、設備一應俱全,還有社體指導員教你科學運動。」說起社區健身點的好處,王涵如數家珍。
為推進我市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體育健身需求,市體育局提出「體育為民惠民」理念,並制定出臺了《重慶市社區健身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計劃今明兩年在全市新建600個社區健身點,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隨時隨地參加體育鍛鍊,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該項目今年也首次納入我市正在實施的25件民生實事。
完善群眾身邊的「健身網絡」
「每100個重慶市民中,就有40多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辛世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去年我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比例達到43.78%;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92.7%,居全國第七;全市民政部門登記的體育類社會組織達到684家,市級體育協會有44個。
辛世傑表示,近年來我市全民健身熱情逐步升溫,傳統的以大型體育場館為主要輻射動力的健身網絡,已經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多元的健身需求。
「不僅要在體育場地上『增量』,還要進一步『便民惠民』。我們將把更多的體育資源放到基層,打破地域的限制。」辛世傑說,我市將以建設公共體育設施為突破口,不斷完善區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群眾身邊的健身網絡。
按照《實施方案》,市體育局將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作為引導資金,在今明兩年內分批新建社區健身點600個。其中,今年建設300個,涉及全市38個區縣(自治縣)的基層社區。目前已建設完成17個,其餘正在建設的300個社區健身點將於10月30日前全部完成驗收、掛牌並投入使用。
打造社區15分鐘健身圈
「過去,找一塊空地,把體育設施放進去,這就算一個健身點了。這樣的現狀將被徹底改變。」辛世傑介紹,社區健身點不單單為社區居民提供健身場所,還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制度,是能提供場地、指導開展健身活動、突出服務的一級基層體育組織。
為此,市體育局還出臺了相關扶持辦法,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為每個社區健身點補貼5萬元,兩年共計3000萬元。
按照《實施方案》,每個社區健身點必須配備室內或室外的固定健身場地,室外健身場地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室內健身場地面積不少於50平方米;健身點有基本的活動項目;有科學健身指導教室、棋牌室以及適應社區居民需求的健身房等設施。
健身點建成後,還將建立服務工作檔案,根據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推出「社區健身點服務清單」,每月開展的活動將不少於4次,每次不少於兩小時,以吸引更多市民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在城市社區打造15分鐘健身圈。「換言之,城市社區居民出門步行不足15分鐘,就能享受免費的體育健身服務。」辛世傑說。
引導社區居民科學健身
「減肥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地來,一開始你可以先試著做些健身操,慢慢再加大運動強度……」在江北區五裡店社區健身點,袁傑康正在指導最近「迷」上運動減肥的居民錢娟進行科學鍛鍊。袁傑康是一名健身教練,也是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業餘時間他都會到社區健身點進行免費指導。
「平時工作比較忙,沒什麼時間鍛鍊。去最近的健身房,交通費、健身費再加上請私教的費用,一年下來起碼五六千元。」錢娟告訴記者,「如今在社區健身點,不僅有免費的器材使用,還有老師免費教課,何樂不為?」
據了解,目前全市社體指導員已有4.6萬人,每萬名城鄉居民中就有13名社體指導員,在全國處於中上水平。
「在完善硬體的基礎上,讓社體指導員加入,可以補充社區健身點的『軟體』。」辛世傑介紹,每個社區健身點建成後,都會配備1-2名社體指導員。
此外,我市還將每年新建10個國民體質監測示範站,分布到區縣(自治縣)一級,輻射帶動社區健身點的體質監測服務。「體質監測站可以監測人的速度、耐力、身體素質等10多個指標,以後居民可以通過體質監測,獲得鍛鍊前後的身體數據對比,更加了解如何科學健身。」辛世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