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一間上百平方米的屋子,瓶瓶罐罐等實驗設備佔了大部分空間,屋內還有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隔擋,擠滿8個電腦工位……這是蘭州百源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在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研發部。
成立於2004年底的百源是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首批入駐的留學歸國人員創業企業,本應於2009年從科技園「畢業」,但實際在科技園已紮根10年。
根據《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企業在大學科技園孵化時間不超過42個月,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或從事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設計等特殊領域的創業企業,不超過60個月。
然而,記者近日在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3所高校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採訪發現,共有二三十家像百源一樣「畢業」卻未「離校」的企業。
蘭州比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蘭州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也有10個年頭,其辦公地在科技園一間70多平方米的房間,進門是一張桌球桌,還有幾張電腦桌,全部員工都在這裡辦公。
企業達到孵化期,相當於「畢業」,應當「離校」,騰出來的空間留給新的企業,進入下一輪孵化,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但百源、比兔等企業在畢業後為啥不離校呢?
一是離不開。科技園孵化的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孵化期滿後大都仍處於起步階段。對很多企業來說,離開科技園這個保護殼,就難以生存。
以房租為例,大學科技園租金相對較低。蘭州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不收物業費,辦公房每月每平方米22元、生產廠房每月每平方米12元,低於周邊地區同類用房。
「我們創業前幾年主要搞研發。2014年才首次實現盈利,當年銷售收入420多萬元、利潤160萬元,今年銷售收入和利潤有望翻番。」百源總經理車團結說,「我們創業10年才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要是2009年畢業就離開科技園,很可能就沒我們這家企業了。我們曾想搬遷到幾十公裡外的蘭州新區,但無法承受交通、時間等成本。」
「我們去年營業收入80多萬元,這在科技園能生存,但到了外面就不好說了。」比兔總經理王永賢說,大學生創業企業能堅持三五年的沒幾個,同期在科技園創立的企業迄今只剩下他們和另外一家。
二是不願離。大學科技園背靠高校,有高校這一無形品牌,且地處中心城區、創業企業密集,良好的創業環境讓企業不願割捨。
2010年,蘭州博實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遷入蘭州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正準備把生產部門遷出園區。總經理李建東告訴記者:「我們雖是高科技企業,但過去人家覺得你是個山寨企業,入駐科技園後,就很少有人質疑我們了。雖然我們生產部門要遷出,但總部還在這裡。」
受訪的大學科技園負責人和創業企業負責人認為,「畢業」不「離校」現象,反映出西部地區孵化創業企業的短板,一是孵化時間通常比中東部地區長;二是孵化機制不完善,如孵化器有很多,卻缺少「加速器」,致使很多創業企業未能快速壯大,只好一直待在科技園。他們同聲呼籲:西部創業不易,應給予更多耐心。
事實上,甘肅3所國家大學科技園也沒有強行讓「畢業」企業「離校」。蘭州交通大學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張紅兵說,許多企業由學校師生創立,裡面有感情因素,更重要的是「鼓勵創業必須寬容失敗,失敗都能寬容,對生存下來的企業就更應寬容。多孵化幾年,企業扛過了瓶頸期,有的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目前,3所國家大學科技園均處於飽和狀態,為解決新創業企業入駐難問題,它們都在制定擴容計劃,蘭州交通大學國家科技園準備新建20萬平方米的新園區,是現有面積的近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