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人參一直在中藥體系中佔據著很高的地位,民間文化裡甚至認為參湯能夠「吊命」。年齡越久的人參,根莖的形態越似人形,越被認為功效得天地之精靈,功參天地,故又有神草、土精之稱。人參還有人間仙草的美稱,因為它有千草之靈,百藥之長的神奇功效,為萬病的寶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在我國應用人參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人們了解到人參生長習性之一是在不利條件下可以長期休眠。所以人參根莖的生命力特別頑強,能長達幾百年,曾有五百年參齡的人參出土;典型的人參根,其外形具有人體形態的特徵。古人不能解釋人參的這些奇特生命現象,便產生了許多離奇的神話傳說。
關於人參的傳說,最早見於《春秋運鬥樞》的記載。春秋運鬥樞》曰:」搖光星散為人參,廢江淮山讀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搖光」,也稱「瑤光」,為北鬥七星的第七星(其他六顆星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相應,北鬥星中搖光星的光輝到達大地,才有人參生長;如果大川大山不能正常發揮效能,搖光星不能正常發光,人參便不能生長。這些記載,把人參及其生長環境條件加以神秘化,使之與上天之靈光靈氣發生了聯繫。
南北朝時,已把人參和治病聯繫起來,形成傳說的簡單情節。《梁書》中記載了南朝時期的隱士阮孝緒在深山中為母搜尋人參治療疾病的故事:「阮孝緒母王氏,急有疾,合藥需得生人參。舊傳鐘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不逢。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後。至一所,忽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這是所能見到的古代最生動的人參故事。鹿與參,都是人們心目中吉祥之物,二者聯繫在一起,構成仙境中的神話。
其實人參在中國古代主要產於山西、河北的太行山一帶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以山西上黨郡(今長治市)所產的上黨人參質量最佳。晚明時期,人參突然獲得了「百草之王」、「眾藥之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首次對人參做了詳細論述,認為人參幾乎就是一種包治百病的神藥,「能治男女一切虛症」。人參由此身價百倍,在中原地帶很快就被挖得絕種,只在東北的深山老林中還可找到,以致現在人們一提起人參,就以為是東北長白山特產。所以近代大量關於人參的神話故事主要流傳在東北長白山地區。它主要是從事挖參的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舊的盛傳不衰,並不斷產生新的故事。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參傳說和清代以來山東、河北等地流民開發關東地區的歷史背景有關。
人參的神話傳說一般反映挖參人的善良、勤勞、互救互濟、不畏艱辛等優秀品質。有的傳說,鞭笞那些忘恩負義的貪心者。特別是反映參農在封建官府及地主階級層層盤剝下的種種苦難和反抗。如《棒捶雀與趕山王》、《人參姑娘》、《童子參》、《刺官棒》等,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人參傳說反映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故事往往充滿著神奇的幻想。如善良的老把頭神會幫助挖參人挖到寶參;美麗的參姑娘會和年輕的挖參人結成伴侶;毛驢參可以不吃草料而為窮哥兒們開荒種地;龍參放到水裡,河水就能長流不息,消除旱災;深山的梅花鹿,林間的雀鳥,乃至一草一木,都會成為挖參人的忠實朋友和生活助手,人參也大都被人格化了。
人參精的形象直接取自人參宿根酷似人形的特點。在故事中被描繪為穿紅肚兜的小孩、頭插紅花的美麗姑娘、善良的白髮老翁等。他們以優美的形象,善良的品質,神奇的魔力,出沒於深山密林,幫助辛苦的參農戰勝敵人,發財致富,或獲得愛情、健康和幸福。在藝術上,人參傳說一般構思奇特,情節比較曲折,形象生動感人,富有民族風格和美學價值。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