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四海八荒第一奇書,就不得不提《山海經》這部文學巨著。
作為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山海經》一直被後人視為荒誕不經的奇書,不僅詳細記錄了民間傳說中的山川水澤、物產祭祀等方面的內容,還保存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比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
但凡讀過《山海經》的人,都會對書中所描繪的神話故事和異獸產生懷疑:
「有神十人,名日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史上當真有鍊石補蒼天的女媧其人?
「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燭龍到底是什麼生物?
「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名曰鳳皇」——鳳凰真的存在嗎?
……
翻開《諸神的世界》,我們一起跟著作者何新,找尋遠古傳說的真相。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中國有記載最早的創世神話,卻是楚墓帛書中記述的伏羲創世故事。
作為中華上古人文祖神和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伏羲的身上一直流傳著很多不解之謎。相傳伏羲是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下四子,便是代表四時的四神,至此天地陰陽法則得以運轉。
那創世神伏羲是否真實存在呢?他和女媧的故事又是否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呢?
想要釐清關於伏羲的種種傳說,何新先從經史子集入手,梳理出關於伏羲事跡的成文記載,在傳說中,黃帝與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兩人都以龍作為象徵。何新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猜測:創世神伏羲與華夏部落首領黃帝的事跡高度重合,這是否意味著二者就是同一人呢?
緊接著,何新又從訓詁學方面入手,對字形、字音的演變進行分析,試圖找出佐證。黃帝與伏羲兩人的稱號幾乎一模一樣,這表明兩者應為同一神。
更令人驚詫的是,《山海經》裡記載的黃帝世系與太陽神帝俊的世系也存在著高度重合,由此推知黃帝和帝俊應該也是同一神。
為增加可信度,何新還找出了已經出土的文物進行旁證。伏羲、女媧和皇帝三人一首的形象曾經出現在同一幅磚畫上,這恰恰印證了《山海經》中對「三身之國」的描述——太陽神黃帝一分為三,即太上神黃帝、日神羲和、月神常儀。
在重重論證後,何新終於找到了真相:伏羲、黃帝、太昊、高陽,實際上就是同一神,都是太陽神的異名。
華夏民族名字的由來,很可能就是古人出於太陽和光明的崇拜,取「日華之華」為自己命名。
編輯 搜圖
既然諸神的存在有據可考,那麼上古神話中的異獸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針對這一點,何新採取相似的思路,進行了考究,最終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多數神獸都是上古時期真實存在的古生物。
比如神獸「龍」,實際上應該是指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為「灣鱷」的巨型鱷魚。這種鱷魚,性情兇猛、體型龐大,可吞食虎豹,其性狀與《山海經》中對龍的描述大相逕庭。
比如神獸「鳳凰」,據何新考證,應該是指上古時期的大鴕鳥。鴕鳥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鳥類,不懼炎熱,不善飛行,穴居,對音樂有非常強的感知能力。這種種特徵都與史書典籍中對鳳鳥的記載相吻合。
但是,何新在《諸神的世界》中同時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神獸都是存在的。
《山海經》中對「燭龍」的記載是這樣的:「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這就是說,燭龍這位奇怪的神,他是一條赤色巨蛇,當他閉眼的時候,天就黑了,當他睜眼的時候,北方黑暗的長夜就被照亮了。
何新通過對燭龍所處地域的狀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燭龍活躍於北極區域,並且具有時效性。
稍作聯想,就不難得出答案,其實燭龍並不是一種生物,而是發生在北極圈附近的一種自然現象——極光。
編輯 搜圖
《諸神的世界》通過上古諸神、上古神獸以及失落的文明溯源三大部分,依據經史典籍的記載、出土文物的佐證、訓詁學等方面的旁證,對中國神話傳說進行闡述與分析,論證遠古時期種種傳說的真實性,力圖解開遠古傳說之謎。
在何新的解構下,《山海經》中的諸神和神獸都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不斷地被具象化,成為真實可感的個體。我們得以在《諸神的世界》中還原出一個祖輩先民們生活的環境以及他們所秉持的信仰:
那時的環境非常溫暖,許多熱帶動物(如大鴕鳥、巨型鱷魚等)都在這片土地上存活。那時的人們信奉太陽神,崇敬光明,常常舉行祭祀活動,向神明與蒼天禱告。他們對天地萬物都有著一套獨有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有符合現代科學規律的一面。
編輯 搜圖
其實,不管是《山海經》,亦或是更為廣博的中國神話,都是華夏民族的瑰寶。由於年代久遠、語言和文化的演變,這些遠古傳說不僅讀來晦澀艱深,還衍生出許多不一樣的版本,使得後人更覺錯綜複雜,難以理解。
但幸運的是,現在仍然有像何新這樣的學者,不斷地進行相關研究,撰寫出《諸神的世界》這一類的神話解構作品,力圖還原出真實的遠古世界和遠古人類社會,讓當世的人們得以感受血脈與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