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家明
現在的年輕人還知道張雨生嗎?這個驚才絕豔又英年早逝的歌者,這個忠於自我又投身洪流的偶像。
1997年的11月12日,也就是整整20年前,他因為車禍離開人世,帶走了無限可能,也留下了美好歌聲。
歷史無法假設,或許只有每年這個時候,那些念舊的人才會想起他,想起他在《後知後覺》裡的那句讖語: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
今天,我們聊聊張雨生。
1
張雨生20歲時,最疼愛的妹妹在郊遊時意外身亡。妹妹生前愛唱歌,唱得比張雨生好聽。為了完成她的心願,讀大學的張雨生開始參加比賽、加入合唱團。他像是背負了某種使命,也像是突然醒悟:喜歡的事,就要趕快去做。
1988年,張雨生以樂隊主唱的身份參加了第一屆熱門音樂大賽,一舉拿到冠軍。在歌曲《姊妹》裡,雨生像是對天上的妹妹吐露心聲:當我終於能站在世人前面,唱著我們的共同心願;我想你一定為我流下眼淚,這也是我的感覺。
這一年,張雨生憑一曲《我的未來不是夢》迅速躥紅,第一張專輯《天天想你》也銷量可喜。擁有清澈的高音和純真的笑容的張雨生,被塑造為乖乖的青春偶像,可他一點也不滿足於這樣的音樂。
1992年退伍之後,張雨生終於按捺不住,想做點不一樣的歌,於是有了第一張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
帶我去月球張雨生 - 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未來 ORIGINAL COLLECTION;自由歌;帶我去月球;張雨生精選集:永恆的經典;離別之後;創作人
因為漫天黑煙腐蝕掉我的夢因為徵戰殺伐我就快要沒有朋友不求軒不求冕不為這紅塵所囚——《帶我去月球》
結果就是專輯銷量大跌,唱片公司趕緊停手,拿出《大海》和《一天到晚遊泳的魚》救市。這兩張專輯每張只放了一首他放任自我的歌,剩下都是為取悅聽眾而唱的流行金曲。
音樂之外,張雨生也鍾愛舞臺劇。因為他覺得戲劇是人生的一種縮影,「入戲的人雖然是瘋子,卻總強過那些只是麻木不仁的人」。
張雨生在果陀劇場演了三部話劇,拿著微薄的酬勞,不顧形象地賣命演出,也樂在其中。直到去世前不久,他終於一了夙願,成為音樂劇《吻我吧!娜娜》的音樂總監。
1997年,張雨生在第四張創作專輯《口是心非》的文案中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張專輯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張」,卻在專輯面世一周之後就遭遇車禍。專輯的封面是長鼻子匹諾曹,小寶這個頑皮的孩子,也跟我們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口是心非張雨生
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那些苦沒來由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口是心非》
2
90年代綜藝節目流行比賽飆高音,而張雨生的聲音溫柔和陽剛並具,在這個領域基本沒有對手,於是被冠上「亞洲第一男高音」的稱號。可對他而言,高音從來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可以不受音域的限制盡情抒發感情,才是這把好嗓子唯一的作用。
如果你對他的印象僅限於《大海》《天天想你》《我的未來不是夢》等所謂金曲,那簡直是錯過了一個億。他有四張創作專輯和大量來不及發表的demo,聽了這些你才能明白為何有人會將張雨生與竇唯拿來比較。他是個多麼棒的創作歌手啊,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然而在這樣一個並不健全的市場,放棄套路需要極大的勇氣。在一次電臺節目採訪中,張雨生極盡所能地解釋自己並不想做一個異類:「我們並不是另類音樂,這些東西西方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就做過了。我們只是想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東西,一樣希望我們的歌可以賣過十萬二十萬張……」
張雨生的歌裡少有沉甸甸的感情和大道理,他更多把音樂當成一種遊戲。再沉重的話題也能變成他筆下靈動的旋律,讓聽者享受也驚嘆。
《一想到你呀》裡一大堆離調卻不突兀的鋼琴,《後窗》裡古箏、二胡笛子與band sound的融合,《再見蘭花草》裡深得queen精髓的華麗搖滾……一個並未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音樂人能有這般鬼才,怪不得人們叫他「音樂精靈」和「音樂魔術師」。
除了擅長用音符玩遊戲,張雨生也有很深的思考。從在抗戰老兵父親那裡繼承的家國情懷,到對商業化綁架創作的反抗,到呼喚救助兒童的公益之聲……大到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反思,小到對迷失在城市裡的動物的同情,都化為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羅大佑說,張雨生算是我的晚輩,他做了我們這一輩人不敢做的事。某種程度上張雨生的歌有羅大佑的影子,因此當這種音樂在今天日益難尋,我就愈發懷念他。
如今「人文關懷」這個標籤誰都可以拿來貼在身上,每每聽到這種標榜,我總會覺得,那些人真該聽聽張雨生。
永公街的街長張雨生 - 卡拉OK·臺北·我
3
當我們聽老歌的時候,懷念的是古老的情感,懷念的是當初聽這些歌的自己,至於這些歌是否真的是佳作是另一回事。九十年代的大路情歌雖然動人,但是大多唱法平淡,編曲簡單且套路,題材和構思更是難有新意。張雨生這樣的歌手則恰恰相反,他能令你完全沒覺得自己在聽老歌。他超前得像個異數,超前到放到今天還是令人耳目一新。
張學友、劉德華都讚嘆張雨生是既有好嗓音,又有非凡的創作能力的歌者。這在90年代的香港乃至整個華語主流樂壇,是極其稀罕的。
說到張雨生對樂壇的貢獻,不得不提的是張惠妹。阿妹受到張雨生的發掘,從酒吧唱進了錄音室,錄的第一首歌就是與張雨生對唱的《最愛的人傷我最深》。1996年張雨生製作並參與創作的《姐妹》,像一顆炸彈引爆了華語樂壇,張惠妹也憑此成為首位第一張專輯就銷量破百萬的歌手。第二張專輯《Bad Boy》更創下135萬的銷量紀錄。
正因如此,直到現在張惠妹在致敬和翻唱張雨生時仍總會哽咽,但動人不減。今年6月24日,第二十八屆金曲獎將特別貢獻獎頒給了張雨生。
當時患了支氣管炎的張惠妹在致敬環節唱了五首歌,唱得嘶啞吃力,卻令聽者動容。
那天我看著頒獎典禮直播,聽到最喜歡的《我期待》,腦海突然映出那個西瓜頭圓眼鏡和可愛笑容,還有墓碑上的那句話:懷念一位音樂路上的大男孩,他繼續走著,我們已望塵莫及。
但是眼淚汪汪了一陣之後,我突然覺得,站在原地望著他的背影,或許並不是他想看到的樣子。二十年了,最好的歌者停在最好的時候,而前人開闢的路,我們可以繼續走下去。
我期待張雨生 - 卡拉OK·臺北·我
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回到我最初的愛回到童真的神採我期待有一天我會明白明白人世的至愛明白原始的情懷——《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