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腦愛故事,而故事離不開反轉。好的反轉無需太複雜,更無需刻意強調,在你意識到它之前,就輕巧地將故事反轉,帶動你的情緒,引起你的共鳴。英文中,恰好有這樣一個詞,可以實現這種反轉。
在《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第二集中,彌桑黛問即將出徵的灰蟲子,為何不向她告別。灰蟲子說:「你是我的弱點」。彌桑黛不解,灰蟲子解釋如下:
Grey Worm: Y-you are my weakness.
Missandei: That's what I am? Your weakness?
Grey Worm: When Unsullied are young, the masters learn their fears. One boy is scared of dogs, one boy hates high places, one is frightened of the ocean. They make the boy sleep with dogs or climb a cliff. They throw him in the water. If he learns to swim, good. If he drowns, good. Either way, strong Unsullied. But I had no fears. I was never the biggest, never the strongest... but I was bravest, always. Until... I meet Missandei from the Isle of Naath. Now I have fear.
怎麼樣,找到那個自帶反轉效果的詞了嗎?
相信你不論是看視頻還是讀文字,在遇到 「until」 的那一瞬間,你都會心頭一顫。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 「until」 之前,灰蟲子講的都是單純的「事件」(events),而當他說出 「Until... I meet Missandei」 之後,他說的事件全部升華成了「故事」(story)。
有趣的是,事件是故事的組成部分,但只有事件,無法構成故事。想知道什麼是故事,你需要學習「故事的語法」。
在 A Grammar of Stories 一書中,Gerald Prince 這樣定義「最小故事」(minimal story):
一個最小故事由三個相結合的事件構成。第一個事件和第三個事件是狀態性的,第二個事件是行動性的。在時間次序上,第一個事件先於第二個事件,第二個事件先於第三個事件。第二個事件導致了第三個事件,而第三個事件又是第一個事件的逆轉。
任何一個故事,不論長短,必然都包含至少一個最小故事。
如果你看懂了這個定義,你就能將灰蟲子說的話拆解為如下三個事件:
事件一:我無所畏懼。
事件二:我遇到了你。
事件三:我有所畏懼。
首先,事件一和事件三(「我有所畏懼」和「我無所畏懼」)都是狀態性事件,而事件二(「我遇到了你」)屬於行動性事件;再者,事件一發生的時間先於事件二,事件二發生的時間先於事件三(從前,我無所畏懼,後來,我遇到了你,現在,我有所畏懼);最後,事件二導致事件三(因為遇到了你,我才有所畏懼),而事件三又是事件一的逆轉(我不再無所畏懼)。
不過灰蟲子是故(情)事(話)高手,他並沒有平鋪直敘地把自己的想法說成:「I had no fears; then I met you; as a result, I have something to fear now.」 其實這句話依然符合最小故事的模型,但讀完這句話,你心中不會有半點波瀾,這又是為什麼呢?
2
因為 until 自帶反轉效果。
從語法來說,until 是一個揭示時間的介詞或連詞,意為「直到」或「直到...之時」。
If something happens until a particular time, it happens during the period before that time and stops at that time. (Collins)
You use until with a negative to emphasize the moment in time after which the rest of your statement becomes true, or the condition which would make it true. (Collins)
但和 at, in, on, when, while, as 等表「在...時」的連接詞不同,until 揭示的是一個「時間段」。雖然 before 和 after 揭示的也是時間段,但這兩個詞更像是兩條射線,一條向前,一條向後;since 同理。until 和它們不同,until 不僅揭示了一個時間段,同時還具有「到了某個時間點,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這一內涵。
不過「到了某個時間點,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還不能保證一句話就能稱為故事。試讀:
I was employed by a manufacturing company until 1999. (Macmillan)
顯然,這句話不是一個故事,因為其中只有一個狀態性事件(I was employed by a manufacturing company),沒有行動性事件(「1999年」並不是一個事件),更沒有反轉(讀者無法推測此後具體發生了什麼,是被解僱了,還是換工作了?)。
可見,如果你想用 until 寫出一個最小故事,你需要:
在 until 後寫行動性事件(即事件二),而非時間;
主句中描述的事件一和未在整個句子中直接描述的事件三要存在很明顯的逆轉關係。
如果你掌握了這些小竅門,一個故事感足或反轉性強的句子就不難寫了:
「I had never learned English—until I met LM.」——亂碼LM(借學生之口自吹自擂)
Nothing happens until you decide to make it happen.——Oprah Winfrey
You never know how strong you are, until being strong is your only choice.——Bob Marley
當然,如果把 until 引導的從句放前面,效果也不見得會減弱,試讀:
Until you see beauty everywhere, in every face, until then, you are blind.——Kamand Kojouri
「you are blind」 是個短句,在前面鋪墊了一長串之後,再說出 「you are blind」 這三個字,反而更有感覺。
可能有同學會問,難道中文中的「直到」或「直到...之時」就不能刻畫出類似感覺嗎?
如果想寫,當然也寫得出來。試讀:
句1:我的生命沒有意義,直到我遇見了你。
雖然採用的是英文句式,但這句話頗有美感,適合表白。
相較之下,下面這兩種寫法就略遜一籌。試讀:
句2:在我遇見你之前,我的生命沒有意義。
句3:直到我遇見了你,我的生命才有了意義。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參考最小故事模型,句2更像是一個事件,而非故事;句3把句1反了過來,雖然有了「直到」(until),但你會發現,句1內在的那種反轉美也隨即消失了。
3
那英文中還有沒有其它詞能揭示反轉?
一個和 until 有著類似感覺的詞是 unless。
不過 unless 揭示的是條件而非時間。從這個角度來說,unless 一定不可能像 until 那樣自帶「故事」反轉效果。因為故事必然建立在時間線上。
unless 是 if 的反面,相當於 「if ... not」。有時候,一句話反著說確實比正著說更有感覺。試讀:
We will win if we practice really hard.
We will lose unless we practice really hard.
If you obey the rules, you won’t get in trouble.
Unless you obey the rules, you』ll get in trouble.
區別在哪?你會發現 unless 比 if 更強勢,如果一句話裡用的是 unless,你會不自覺地多關注 unless 後面所接的內容(即條件)。
這或許是因為和潛在收益相比,人們更重視潛在損失(損失厭噁心理),所以當我們用 unless 而不是 if,去告訴對方「如果不這樣做會失去什麼」而不是「如果這樣做會得到什麼」時,對方更容易妥協。
那如果我們用 if ... not 呢?試讀:
We will lose if we don’t practice really hard.
We will lose unless we practice really hard.
If you don’t obey the rules, you』ll get in trouble.
Unless you obey the rules, you』ll get in trouble.
你會發現,雖然在意思上,unless = if ... not,但給人的感覺,unless 依然要強於 if ... not。
不過這並不是一種反轉,而是一種對比(得與失),甚至是「脅迫」(如果不這樣做,就會...)。
另一個詞是 except 或 exception。
如果說 until 揭示的是時間,unless 揭示的是條件,那麼 except/exception 揭示的則是內容。except/exception 的中文就是「除了/例外」,但和中文不同的是,英文中,except/exception 常為後置,而非前置。試讀:
Clarissa could think of nothing to say except that she was so sorry.
除了表示很抱歉之外,克拉麗莎想不出有什麼話好說。
I wouldn't have accepted anything except a job in Europe.
除了到歐洲工作外,我本來什麼都不會接受。
雖然意思上幾乎沒有太大差別,但兩種語言給大腦的感覺卻不同。打個比方,中文是一開始就告訴你沒有100%,非常誠懇地交代哪些地方被扣掉了,再告訴你還剩下什麼;英文則是一開始就告訴你有100%,然後再冷不丁地扣一點,最後讓你知道其實並沒有100%。
某種程度上說,這不是反轉,而是「從常識到反常識」。
試讀:
When faced with a life-threatening situation, like being inside a burning building, human instinct is to run away to avoid being hurt or killed. There are, however, exceptions to every rule. We recently spoke with a man whose job is to run towards danger, straight into buildings filled with flames, smoke and explosive substances. Kevin Lynch is a firefighter with the London Fire Brigade. ... (Macmillan Skillful)
human instinct 是「常識」,exceptions 是「反常識」。
當然,「except/exception 後置」這個規律並非絕對,事實上,英文中常通過 sb. / sth. excepted 這個表達,將「例外」前置。試讀:
History excepted, Peter has made good progress in all subjects this term. (LDOCE5)
除了歷史之外,彼得這學期各門課程都有很大進步。
同樣的,中文也經常將「例外」後置,試讀:
I didn't tell him anything except that I needed the money. (OALD)
我什麼都沒告訴他,只是說我需要錢。
小結
until 自帶反轉效果,藉助最小故事模型,一句話就是一個故事;unless 嚴格來說和反轉無關,但比 if 和 if ... not 更強勢,這或許是因為人類的損失厭噁心理;except/exception 有一絲反轉感,但與其說是反轉,不如說是「從常識到反常識」。
「I had never learned English—until I met LM.」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職業是老師,身份是學生。
If fashion fails to follow me, I don’t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