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路過閨蜜所在的城市,剛好順路去看看她和她剛出生的寶寶。聊天的時候問到寶寶的小名,閨蜜脫口而出:「叫小魔頭。」我聽完差點笑斷氣,好好一個小閨女,叫什麼「小魔頭」?
然而沒過多久,我就見識了小魔頭的威力,我們正在吃著飯,隔壁房間一陣緊似一陣的哭聲就傳了過來,宣告著小魔頭睡醒了。然而寶寶好像不知疲倦,張著大嘴就是不停聲。
閨蜜和她老公輪番上陣,又是抱著來回走,又是哼著搖籃曲,然而寶寶好像不知疲倦,張著大嘴就是不停聲。身為育嬰師,我怎麼可能袖手旁觀?我直接把孩子接過來,表示我要試試。
哭鬧的孩子到了我懷裡,只幾分鐘就停住了哭,閨蜜連連稱奇,驚呼我是不是會魔術。其實,如果寶寶不是因為病痛而哭鬧,只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吸引關注的話,想讓孩子快速安靜的方法有很多。
我施展的並不是什麼魔術,而是由美國羅伯特醫生發明的一種「5秒安撫」抱姿。
正確做法是用一隻手託住寶寶屁股將寶寶抱起來,另一隻手把寶寶雙手交叉固定在胸前,並用拇指和食指抵住寶寶下巴,傾斜45度輕輕晃動寶寶。
在《挑戰不可能》節目中,羅伯特醫生用這種抱姿安撫了11個嬰兒,平均每個嬰兒都在5秒鐘之內安靜了下來。嘉賓王力宏和主持人董卿當時的表情,和我閨蜜是一樣的。
這種方式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只不過是巧妙地模擬了胎兒在宮內的生活狀態,讓寶寶感到熟悉,從而消除對陌生世界的恐懼。這種方法雖然很好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只適用於三個月以內的嬰兒。
小朋友哭鬧雖然真的很折磨人,但是如果孩子不會哭,那也是萬萬不行的。在沒有學會語言表達之前,哭聲是孩子表達需求、吸引父母注意的主要手段。
儘管寶寶不論是餓了、尿了、醒了,都會先哭一通,但也正是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家長才能快速來到寶寶身邊進行照顧,可謂是百試百靈。
像閨蜜家的寶寶這樣,有事沒事嚎一會兒的寶寶,大多是出於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才會如此愛哭。
寶寶感到緊張、焦慮,如果有爸媽安慰陪伴,他們會感覺好很多,慢慢的寶寶也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就會立刻擁有溫暖的懷抱,其實他只是想多得到一點關注和愛護而已。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惹得寶寶焦躁大哭,怎麼哄也哄不好。那就是寶寶生病了。
寶寶身體不舒服,自然就會用哭聲訴說自己的不適感,平時媽媽多注意孩子的體溫、睡眠、進食以及排便規律,如果發現身體異常並伴隨明顯哭鬧,就要及時為寶寶安排治療。
寶寶一旦陷入持續的哇哇大哭中,就很難將自身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如果此時給予寶寶愛撫不管用,可以試試用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
但因為寶寶視力發育並不是很好,最好是採用幫寶寶做動作、觸摸、變換抱姿等方式,讓寶寶無暇顧及哭泣。
嬰兒皮膚敏感,且習慣於宮內被緊緊包裹的觸覺,媽媽給寶寶更多親密的肢體接觸,會讓孩子感到更安心。
除了撫摸接觸,媽媽也可以對寶寶輕輕瘙癢、吹氣,給寶寶更新奇的體驗。
寶寶聽覺敏感,在三個月左右就能分辨出來自媽媽的聲音,我們可以運用寶寶這項能力,對他的情緒進行安撫。
在哄娃時多與寶寶說說話,寶寶會將注意力放在媽媽的說話聲上,慢慢地情緒就會平穩下來。
隨著寶寶逐漸懂事,活動能力增強,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哭鬧的次數也會相對減少。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