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座狗仔粉
狗仔粉,是五六十年代出現在香港街頭的一種果腹美食,由粘米製成,配上濃稠的湯汁和佐料,鮮香十足。麵條形似狗尾巴,故得其名。十八座狗仔粉位於香港佐敦老城區,坐落在街邊,外觀看起來毫不起眼,內裝也和華麗沾不上邊,一兩平方米的小店面,只能容納兩個人,好在外面有拉起塑料棚,擺上了一些桌椅供顧客坐下用餐。用餐環境就不用說了,更厲害的是這裡完全沒有服務,事事都要親力親為。點完餐要自己端,吃的時候自己把桌子拉出來,吃好再歸還盤子並把桌子收好。
這家店其實是由兩位80後年輕人創業開設的,他們因懷念兒時在石梨貝邨吃過的狗仔粉,於是自行研製食譜,其後成品受到朋友的肯定,最終在朋友鼓勵下在佐敦開了首間「十八座狗仔粉」,開張約半年後更在香港自設廠房,目前「十八座狗仔粉」已有五間分店,分布於旺角、深水埗、荃灣、元朗。
這家店外觀或許簡陋,但卻十分受追捧。馳名狗仔粉經過改良後不再是尖頭尖尾,而是短短胖胖前後一般粗,十分可愛。湯頭濃稠灰白色,看似平淡無奇,但實際上裡面加了冬菇、蝦米、豬油渣等材料,煲45分鐘,再焗45分而成。因為用心用時熬製,所以食材本身的膠質或者味道已經融入了湯頭裡,讓本身沒有什麼味道的粉蘸裹湯汁後,吃起來也別有一番味道。入口十分驚豔!香濃鮮美的湯底搭配嫩滑可口的粉條,口感十分豐富。
招牌火鴨翅色澤誘人,慢煲久燉出的鴨香鮮濃,每一口都能吃到香軟易化的火鴨肉和清脆爽口的木耳絲。吃完火鴨翅別忘了試試同樣美味的翅滾火鴨腿,一整個鴨腿被濃鬱的火鴨翅包裹,鴨腿皮的脂肪很少,肉質鮮嫩有嚼勁,讓人回味無窮。
2、千色車仔面
車仔面是香港一種低價特色麵食。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國內難民湧來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湧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面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面一類熟食。販賣車仔面的木頭車中放置金屬造的「煮食格」,分別裝有湯汁、麵條和配料,顧客可自由選擇麵條,配料和湯汁,通常十多塊錢就可飽吃一頓。
千色車仔面,一碗看似平凡的車仔面卻贏得了無數食客的好口碑。牛丸、牛腩、油豆腐、紅腸搭配的油麵,看上去滿滿一碗,真心豐盛。據說這裡的滷汁都是多年的老湯,所以食材都十分入味,配上勁道的油麵,令人十分滿足。雞腳、蘿蔔、豬大腸、冬菇配米粉的組合是當地人更偏好的味道。大腸和雞腳滷的非常好吃,米粉又吸收了滷汁鹹香的味道,再搭配蘿蔔的香甜,真是完美啊!這間不大的小麵館有著道地的香港味道,並且能夠感受到在這裡難得一見的熱情服務,一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十分難忘。
3、坤記糕品專家
創立40多年的深水涉坤記,由傅氏一家經營,本只是間尋常街坊糕品店,然而那古法製作的糕品卻令它聲名遠播。在傳統糕點中,米漿是關鍵要素,但現在講究「快節奏」,許多店家已改用現成的黏米粉,省工省時。坤記卻依然堅持傳統手作,每天凌晨3點即起,以人手磨米粉、蒸米漿,如此辛苦,結果當然令糕點散發一種獨有的米香,鬆軟彈牙而又不過甜,連香港特首曾蔭權都特地到這老店買幾件糕點慢慢品嘗。
坤記著名糕點包括紅豆糕、芝麻糕、砵仔糕等,白糖糕更是鎮店之寶。簡單不起眼的白色糕點,前後就要3天功夫完成。先是將粘米浸過夜,待之軟腍後磨漿,放入米漿袋待幹,再加入糖水搓開,放涼發酵一整晚,心急貪快是不行的。出售前,放入直徑30多呎的大鑊大火蒸半小時,不能蒸多,每次只此一底,重質勝於重量。再者,白糖糕必須稍為放涼,令糕身企硬,然後以竹篩一底一底盛載,原因是竹篩底部透氣,能確保熱氣不會散回糕點上,造成溼氣,令糕點變糊。經過多重工夫的白糖糕,咬開橫切面似個蜂巢,略帶酸味,腍軟香甜有致,卻不會過分糊身,隱約還能嘗到米漿香,可謂十分好味。
4、公和荳品廠
公和荳品廠最初開業于于1909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現時全港共有十多間公和荳品店,但大多都是加盟店,還是這家1960年創店的深水埗北河街118號店最為正宗,甚至獲得了「米其林街頭小吃推薦」的殊榮。
公和的整個店面頗為古早,整體還保留著60年代的裝修風格,服務員也多是中老年人,但服務態度良好,手腳麻利,因此用餐體驗頗為不錯。此店以前鋪後工場的形式運作,出品與其它分店由九龍城工場取貨不能同日而語,因為豆製品都可以即做即賣,保證新鮮。
公和使用的是非轉基因的黃豆,店裡所有豆製品都是手工製作,使得豆製品口感細滑且有肌理感,口感跟其他採用石膏粉製成的豆腐花有天壤之別。 工場每晚凌晨一點半已開始製作,供早上六點半發售,一板一板的豆腐賣完,工場立即把新鮮熱辣的豆腐送上,很受街坊歡迎,平均日賣70板豆腐。豆漿堅持石磨的古法,喝上去有濃鬱的豆香。豆花有熱有冰,一般的豆花在被冷凍處理過後水分就會被抽走,所以大家都會認為凍豆花不及熱的好,但公和能把兩種都能處理得非常滑嫩細緻,老店的功力就在這裡。
除了豆漿和豆花,這裡的煎釀豆腐也是超級人氣單品,當場現煎的釀豆腐表面煎得外脆內嫩,肉香豆腐香都很濃鬱,另一種魚肉豆腐也非常彈牙,油而不膩,果然名不虛傳。「一碗一杯一碟」都很多熟客的習慣,即是一碗豆花、一杯豆漿及一碟煎釀豆腐或豆卜,既可做早餐、下午茶甚至小食,逛街累了就走進去喝碗滑熘豆花歇歇腳,坐在這間逾50年的老店內,吃到的除了黃豆的味道,望著紙皮石的牆身及招牌,還吃得出懷舊的感覺。
5、勝香園
大排檔,也有稱大牌檔,通常就是指那些街頭的熟食小檔。吳昊曾經在《香港老花鏡之生活舊貌》一書中說,香港的熟食小販很早就出現了。開埠後,由於城市建設,對工人需求甚多,有不少內地勞工赴港,他們多沒有家眷,一日三餐在工地煮食,於是就有熟食小販在一地擺攤服務它們。在香港,大排檔尤其多,儼然形成了一種文化,這還與香港政府的福利措施分不開。最初大排檔是香港政府為照顧因工傷殘或殉職的公務員的家屬而設,食檔牌照費不高,又在街上經營沒有租金負擔,一時間大排檔數量大增。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再發展,政府同樣向家庭負擔大的市民發大排檔牌照,促使大排檔的興旺。
勝香園是香港為數不多的舊式鐵皮大牌檔,雖然就餐環境極為簡陋,鐵皮屋、塑料布搭起的頂棚下,幾張簡陋的桌椅,就是勝香園的全部了,但這絲毫無損食客對它的喜愛。它就在九記牛腩的對面,這兩家店簡直像兩塊威力巨大的吸鐵石,把四面八方的賓客都吸引到了中環一帶。不僅餘文樂、鍾鎮濤等都是這裡的常客,就連港劇中也時不時會出現它的身影。
勝香園主打番茄湯底的各式湯麵,菜單上清一色番茄打頭的餐點,可想而知老闆對他的番茄基底多麼的有信心。勝香園開發的秘方據說使用了多種不同的番茄,沒有放任何的番茄汁和番茄膏,再加入爽嫩牛裡脊肉,熬製成濃湯湯底,食客可選擇配通心粉,廣式麵條或者出前一丁等。當然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茄牛通(牛肉番茄通心粉),真材實料,番茄湯底毫無酸味,甘甜可口,配上嫩滑的牛肉片和通心粉,絕對是最港味的享受。
人氣第二高的檸檬脆脆。是在港式名吃奶油豬的基礎上,加入檸檬醬而成。選用的全麥麵包底質量很好,烘培到金黃爽脆,檸檬酸度適中。檸檬可樂煲姜,沒病沒痛沒傷風感冒也要喝上一杯,這杯飲料簡直用心,它不是簡單的檸檬切片浸可樂,而是用木棍將切片檸檬壓過,又用可樂樽底拍姜成蓉,保證出味。
6、肥姐小食店
旺角這彈丸之地,卻是藏龍臥虎,聚集了上千家食肆,可謂是強者如林。其中有一家,老闆人稱肥姐,檔口名為「肥姐小食店」,鋪位只有十個平方左右,專營滷水小吃,鋪外常有條長長的人龍,成為了旺角其中一個地標風景。
肥姐小食店主營各種滷水,除去店招牌大墨魚外,還有生腸、鴨脷、紅腸、雞胗等數十種。這些滷味在加工好之後都是冰鎮的,為的是保證食材新鮮且脆爽的口感,內臟也不易變質產生異味。如果第一次來,那麼最推薦的就是「大皇牌套餐」,裡面有最出名的大生腸、墨魚和火雞腎,讓你一次嘗遍,非常方便!食物本身已經十分入味,再加上肥姐的秘制醬汁和黃芥末醬,入口時非常奇妙,攻鼻卻不辣,入味卻不鹹,非常好吃。
7、廟街牛什
廟街是香港最有特色的夜市之一。每天下午四點起,這裡就開始逐漸熱鬧起來,漸漸的,用人流如織來形容也毫不過分,不管是本土居民還是外地遊客,大家都喜歡去廟街逛一逛,去品嘗一下地道、平價的傳統港味小吃。而廟街的熱鬧,這家廟街牛什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牛什即為牛雜,是嶺南地區風靡街頭巷尾的小吃。而廟街牛什自稱「嶺南一絕」,自信的背後是強大的實力。老闆專業剪雜30年,一把剪刀,好多牛雜,咔嚓咔嚓聲,剪碎後放到一個紙制的小圓碗裡,加上秘制的調料,插上竹籤,送到每個顧客的手上。每個不同部位的牛雜吃起來都有自己獨有的口感,因為在烹煮的過程中並非全部在一起一鍋熟,而是分開烹煮,各個部位都恰到好處。最後剩下的汁更是精華,當然不能放過,一滴不剩。
另外,廟街牛什的開店時間也是相當任性,賣完了就關門,沒貨也不開門,所以想要吃到這碗牛雜,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查攻略、排隊),甚至還需要一點小小的運氣。
8、公利真料竹蔗水
在繁華熱鬧的中環,有一家小小的舊式涼茶鋪—公利真料竹蔗水。在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裡,是這樣形容公利真料竹蔗水的:港九新界碩果僅存的還算完整的一家蔗汁店,每天新鮮現榨的蔗汁得現買現喝,與坊間用熱水桶泡蔗、榨出的蔗汁版本截然不同。自1948年開業以來,這家店的裝潢出品從不曾改變,周潤發、周慧敏等大牌明星政客都是常客,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家經典的老字號涼茶鋪哦。
店鋪位於一棟古舊的唐樓,門面窄小,沒有冷氣。店裡的裝潢充滿懷舊的味道,貼的是舊式的馬賽克,牆上掛著古老的手繪海報,店門口的案臺上放著裝有竹蔗水和竹蔗汁的冷飲機,另一邊放著榨蔗汁機。時間仿佛在這裡停止了腳步,一切都是當年的模樣。
使小店屹立不倒的是這裡的出品,真材實料,有口皆碑,品種簡單而品質非凡。店鋪如今都還懸掛的「茲將種甘蔗經驗及研究熬蔗水過程略述」還有「竹蔗栽培鑑別法」,其中提及種蔗所施的肥料,不能用人糞,也不該下化學物,只能用天然花生麩,這樣竹蔗才會清甜優質。而主打的竹蔗水,也一直沿用六十八年前創店人定下的規矩,即最傳統做法:熬煮前先將蔗刨掉外衣,然後以慢火煮焗兩小時。每次榨汁,師傅需要削蔗皮(衛生),蒸煮竹蔗(煮熟的蔗煮出的汁水,達到減少寒涼的效果),之後用機器反覆榨取4次,才完成整個取汁過程,再將竹蔗、茅根、陳皮、蜜棗等放在一起煲煮而成。竹蔗水黃中帶綠,清亮通透,帶著古樸的質感。喝下去甘甜潤喉,蔗香芬芳,在炎炎夏日更是沁人心腑,消暑舒暢。
這裡獨家的有蔗汁糕也很值得一試,由蔗汁加馬蹄粉製成,晶瑩剔透,軟綿又韌性十足,彈牙爽口,清甜不膩之餘帶有淡淡竹蔗的清香,很特別也很好吃。還有鮮榨的竹蔗汁,清熱解毒的龜苓膏,各式涼茶等,都值得一試。
9、奇趣餅家
在香港,傳統的中式餅店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除了因為鋪租和客流量等原因,店家不願意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中式小食,也是這些店鋪消逝的原因。位於花園街的奇趣餅家,始於1984年,算是香港如今碩果僅存的一家傳統中式餅店。
開店三十多年來,老闆一直堅持用傳統的手工方式做餅。每天早上六點多,製作糕點的師傅就已經在廚房裡熱火朝天的工作起來了。倒麵粉、注水、下白糖、雞蛋和泡打粉,所有動作一氣呵成,一雙雙巧手把麵粉化成麵團,搓成不同大小後加入不同餡料,再源源不斷地送進烤爐。奇趣餅家沿用舊式烤爐,沒有調校溫度和時間的按鈕,只有三個簡單的刻度。這樣非常講究師傅的手藝,要掌握到合適的節奏,才能烤出完美的糕點。
奇趣餅家售賣的糕點種類不多,最受歡迎的要數紅豆燒餅、光酥餅和雞仔餅。紅豆燒餅是招牌中的招牌,糯米粉做成的外皮金黃軟糯,紅豆餡味道香甜適度,而且毫不粘牙。光酥餅吃起來鬆軟而不乾燥,老闆改良了配方後,不加豬油且甜度降低,老人家也可以吃;招牌小食雞仔餅,是以豬肉、南乳等餡料做成,老闆每天都會剁新鮮豬肉做餡料,非常用心。
10、第三代肥仔小食店
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來了,肥姐、肥仔,其中會不會有什麼關聯呢?沒錯,肥仔就是肥姐的兒子,之前一直在肥姐小食店幫忙,2015年終於獨立出來,在尖沙咀開了這家「第三代肥仔小食店」。
第三代肥仔仍然是主要售賣生腸、墨魚、火雞腎、豬心等港式滷味,出品繼承了肥姐本店的好味道,整體素質相差無幾。不過畢竟是年輕人所開設的新店,在環境和服務方面就有相當大的改善了,至少第三代肥仔店裡多了一個小小的吧檯,可以供客人坐下慢慢吃,而不需要端著打包盒邊走邊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