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扁豆秋風味
● 潘春華
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飲水齋閒筆》中寫道:「暑盡天涼,月色如水,聽紡織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喜歡這個「秋宵月色勝春宵,萬裡霜天靜寂寥」的時節,站在一架扁豆前,從藤葉中摘取月亮菜,有點「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閒適。
秋季是扁豆大量上市的季節,當秋風乍起,菜園裡的辣椒、茄子進入尾聲之時,扁豆卻長勢旺盛。扁豆,又名南豆、南扁豆、羊眼豆、小刀豆、峨眉豆、茶豆、藤豆、樹豆、月亮菜等,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植物,原產於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約在晉朝時引入我國。其果莢扁平,形如彎月,有紫色、白色或綠色,故取名「扁豆」。 扁豆常在秋初開花,一直開到冬至。花色有紫紅、白、黑三種,一排排、一串串,以千嬌百媚的姿態競相媲美,笑迎秋風。鄭板橋聯曰:「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正道出了扁豆花醉於秋風的盛況。
扁豆是人們喜食的菜餚之一,梁代陶弘景稱 「其莢蒸食甚美」;明朝李時珍謂之「嫩時可充蔬食茶料,老則收子煮食」; 袁枚《隨園食單·雜素菜單》曰:「取現採扁豆,用肉湯炒之,去內存豆;單炒者,油重為佳,以肥軟為貴。毛糙而瘦薄者,瘠土所生,不可食。」這是一種家常吃法,類似的很多。江蘇一代,大都用醬油單燒,不帶湯,有的加芋艿子同燒,味道更好。但烹燒前需將兩頭的筋絡撕去,撇成兩段,洗淨,就可以下鍋了。烹燒扁豆要放足大蒜和幹紅辣椒,這樣,可以把扁豆的皂角素青澀的味道衝淡掉,燒出來的扁豆最下飯。有的則與肉同燒,其味更美。扁豆得肉,別饒肥腴;肉得豆香,益加雋永。扁豆莢片闊大,也可以切絲與肉絲同炒,也可炒百頁絲、土豆絲、肚絲之類。還可以燜食,「肉片燜扁豆」、「西紅柿燜扁豆」、「蘑菇燜扁豆」等,皆是美味佳餚。
一時吃不完的扁豆,撕去兩頭的筋絡,洗淨,放入開水中燙一下,撈出曬成扁豆乾。曬乾後的扁豆呈褐色,極易儲存。到了天寒地凍的冬季,蔬菜短缺時,可將扁豆乾用溫水泡開烹食,風味別致。
扁豆富含蛋白質、煙酸、胺基酸、維生素A、B、C和鈣、磷、鐵等,既是營養價值較高的秋季蔬菜,又是一味健脾化溼的良藥。
祖國醫學認為,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二經,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止帶止瀉之功。入藥治病以開白花的白扁豆種子為良。《本草綱目》曰:「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溼而解毒也」。《滇南本草》云:「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疾。」《本草匯言》曰:治水腫,「扁豆子三升,炒黃,磨成粉。每日早中晚飯前,大人用三錢,小兒用一錢,燈芯湯調服。」清朝《粥譜》「扁豆粥」中說,「鎮脾消暑,白者勝。補中去皮、解暑連皮。」另據醫家臨床經驗介紹,炒白扁豆子磨成粉,用米湯飲服二錢,可治婦女赤白帶下。吃魚蟹、河豚中毒,用生扁豆末6克,涼開水衝服,有一定療效。誤食砒霜者,白扁豆末,水絞汁飲可解毒。現代人則以老熟的扁豆子同粳米、山藥、蓮子、花生仁、紅棗煮粥,佐以白糖,食之健脾益胃,對小兒營養不良頗有功效。
在臨床上,還用扁豆花治療熱感冒、暑溼、痢疾;用扁豆花與鮮藿香各15克配伍煎湯飲,可治腹痛吐瀉。扁豆葉子煎湯內服或搗爛外敷,消瘡治跌打損傷。扁豆藤同硃砂為末,以薑湯飲服,治風痰迷竅,癲狂亂語。扁豆的乾燥種皮,名扁豆衣,多用於脾虛有溼或暑溼吐瀉,以及腳氣浮腫等證。扁豆根治大腸下血、痔漏、冷淋。由此可見,扁豆全身都是藥。
另外,食用扁豆有一點必須注意:扁豆含有一種對人體紅細胞非特異性的凝集素甲,倘若半生半熟吃,往往引起頭昏、噁心、嘔吐等不良症狀。但這種物質一旦遇到高溫就被破壞,故人們在食用時,務必煮熟煮透。
編輯:蔡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