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區位於 西安市 中心地帶,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部,面積22平方公裡,是一個文化教育發達、文物名勝薈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場經濟繁榮的城區。碑林區是西安市城六區之一。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碑林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蹟,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有四處,省級六處,市級一處。有堪稱中國金石寶庫,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建置沿革
春秋時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設杜縣,縣治在今雁塔區
碑林區鼓樓
杜城村。轄區約今長安縣和柞水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郊,這是西安歷史上最早的建制縣,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今碑林區境是杜縣所轄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兩級建制,設內史轄京畿42縣,在今西安市境內設8縣。今碑林區境隸屬內史杜縣。直到漢高帝五年(前202)設京兆尹長安縣,今碑林區境則隸屬長安縣。經魏、西晉、十六國長達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區境均隸屬京兆尹(郡)長安(常安)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銷馮翊郡的萬年縣,分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地於長安城中另置萬年縣,隸於京兆郡,開創了與長安縣二縣分治長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縣併入萬年縣,建德二年(573)又撤銷霸城縣及杜縣東部地併入萬年縣,杜縣西部併入長安縣。從此,歷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隸屬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長安、萬年(大年、樊川、鹹寧)兩縣。直到民國2年(1913)2月撤銷鹹寧縣,併入長安縣。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長安、鹹寧兩縣分治。長安縣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區境內有9坊;鹹寧縣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區境內有32坊。
民國16年(1927)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決議設立西安市。民國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劃原長安縣的西安城內及四關歸西安市,今碑林區境隸屬西安市。民國19年(1930)11月撤銷西安市,名義上西安城關劃入長安縣區劃,而實際上長安縣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關,而由省會警察局主管。
民國33年(1944)9月,再次設西安市建制後,市政府轄西安城關30鎮。今碑林區境內有通化、倫海、京兆、中山、開元、南院、書院、四府、臥龍、通遠、長樂、永寧共12鎮。
民國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鎮設12個區,今碑林區境為一、二、七區全部及九、十區各一部分。第一區,轄東大街北沿以南城內地區。第二區,轄南大街東沿以西至四府街以東,西大街東段北沿以南地區,以及南關地區。第七區,轄東關地區,包括東關正街、南街、長樂坊等地。第九區,轄南郊,北起南郭門,南至宋家花園,。第十區,轄東郊,西起東郭門,東至滻河。
1949年為一、二、七區,1954年合併成立碑林區,1960年至1962年曾劃歸雁塔區,1966年改名向陽區,1972年復原名。
2001年,南大街街道併入南院門街道,和平路街道併入柏樹林街道。
地理環境
摺疊
位置
碑林區是西安市城三區之一,位居城區東南部,跨越明城牆,形成城內城外兩部分。東起金花路東沿,與新城區相連;西界,城外抵勞動南路南段,城內至四府街,與蓮湖區接壤;南依防洪渠,與雁塔區分界;北抵西大街東段,轄東大街,城外西起永樂路東至金花北路,分別與蓮湖區、新城區毗鄰。東西長9.1公裡,南北寬4.37公裡,總面積23.87平方公裡。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4′17″~108°59′25″,北緯34°13′52"~34°16′16"。
摺疊
地貌
區域大部分地處渭河三級階地,為黃土平原,開闊平坦,起伏微緩。個別地段有黃土梁峁高出階面,為黃土臺塬。最高處為祭臺村與觀音廟交界處,海拔500米;最低處為南院門水車巷南端,海拔405米。地域相對高差95米,總體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呈緩坡傾斜狀態。
摺疊
氣候
碑林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溫差較小,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冷熱乾濕,四季分明。冬季處於蒙古高壓南部和東亞大槽後部,氣溫低,天氣乾燥晴朗;入夏之後,南亞低壓與西太平洋高壓之間形成向西北傾斜的氣壓梯度,使東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水氣形成降雨。盛夏時節處於西太平洋高壓中部,青藏高原大陸暖高壓到達時,氣流下沉,極易形成悶熱酷旱天氣;春季氣溫不夠穩定,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寒流和春旱;秋季涼爽宜人,連陰雨較長。
摺疊
編輯本段
資源
碑林區植被主要為人工植物,植被簡單,數量少。主要分布在機關、工廠、學校、環城林帶、興慶宮公園、小雁塔公園和苗圃。林木有楊、柳、槐、法桐、杉、松、柏等19個品種;花卉觀賞植物主要有玫瑰、月季、菊花、米蘭、君子蘭、仙人掌等200餘種。
境內土壤以土婁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鬆,保肥保水性強,熟化程度高。根據土壤腐殖質含量、土層厚度、鹽漬化程度及土壤耕層厚度、質地、生產性能,次之為黑油土、黃土等3個亞類,5個土屬,8個土種。
經濟
摺疊
農業
碑林區的農業主要分布於緊臨城區的東郊和南郊一帶。碑林區的農業生產,50年代至70年代以糧食生產為主,其次是蔬菜,還有少量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糧食作物中主要品種有:小麥、大麥、碗豆等,其中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夏糧的90%以上。秋糧作物中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大豆、小豆等。60年代中有少量的水稻種植。80年代以種植蔬菜為主,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品種中精細菜比例不斷提高。到90年代,由於土地存量很少,並多為分散"鑲嵌"之地,所以已無糧食可種,蔬菜種植面積也不到1982年的四分之一。
摺疊
工業
建國後,1952年底,第一、二、七區有手工業從業人員7000餘人,已有組織起來的手工業合作社4個,社員350人。到1954年底,私營手工業企業和個體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9家,從業人員6162人,行業19個;個體手工業也發展到519家,從業人員7086人;還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合作社15家,從業人員1413人。
1956年春,轄區內所有私營工業企業全部實現了公私合營,手工業勞動者實現了合作化。轄區內共建立了手工業合作社(組)75家,入社人數6664人,其中手工業合作社71家,社員6592人;手工業合作組4家,組員72人。1958年,市手工業聯社將48家手工業合作社、3188人,交碑林區管理。1959年,碑林區工業企業148家,其中區直工業企業已有39家(國營14家,集體25家),社會福利企業8家,商辦工業企業101家。
1960年5月,碑林區建制撤銷。工業企業部分劃歸雁塔區,部分劃歸灞橋區。1962年7月,碑林區建制恢復,部分工業回歸,商辦工業隨商業體制變化由市管理。碑林區區、街工業企業共128家,其中區直企業66家,街道工業62家。"文化大革命"期間,碑林區工業總產值由1967年的5657.7萬元增至1977年的10448.81萬元,增長84.6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區、街工業發展基本保持平穩,企業家數保持在117家左右,工業總產值年均在1.32億元。1993年碑林區工業總產值達4.25億元,其中區屬3.64億元。1993年有區、街工業企業共109家,共有職工12686人,固定資產原值31853.6萬元,工業總產值32891.1萬元,上繳稅金1284.7萬元。
2012年,碑林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09億元,實現增加值45.65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18.81億元,重工業產值141.28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15億元。
摺疊
商業
碑林區地處西安市繁華鬧市區,是歷代商賈雲集之地,素以商業
碑林區順城巷
集中而著稱。早在唐代,位於今轄區東南部的東市,佔地0.92平方公裡,"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從明清至民國,區境內的南院門、南大街、東關和南關一帶,為西安商業聚集的繁華區。1935年1月,隴海鐵路通車西安,商業中心逐漸移向東大街。西安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東大街和南大街的商業大樓、賓館飯店和各類專賣店,競相建成,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商業地區。
1984至1989年,先後投資3325萬元,因地制宜地新建、擴建、改建飲食、糧食、蔬菜等中小商業網點71個,淨增商業用房面積37584平方米,裝飾店堂門面16餘處。1989年,碑林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5935萬元,其中區屬商業銷售額達29500萬元,實現利潤928萬元,分別是1979年的4.1倍和2.6倍。
1993年,碑林區商業單位7102家,從業人員28870人。其中全民單位356家,職工8347人;集體單位1369家,職工10770人;個體有證5377家,從業人員975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850.5萬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2578.1萬元,飲食零售額4789.3萬元,工業零售額4143.3萬元,其他行業零售額448.5萬元。
2012年,碑林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82億元,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04.92億元。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84.9億元。
作者/來源:旭東讀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