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很久沒聯繫的朋友忽然找我聊天。
他想邊工作邊考研,還問我——讀研開心嗎?
有那麼一瞬間,我差點脫口而出:讀研怎麼會開心呢?
但仔細一想,相比於在社會上遭受「毒打」、每天996還攢不到錢的社畜,在學校讀書簡直就是在天堂了好嗎。
我怎麼有資格說讀書不開心呢?
而且成為一名研究生,似乎已經比大多數人的學歷高,也更未來可期。
如果按總人口進行計算,全國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大約是0.62%。也就是說10000人裡,只有62個人是研究生。
物以稀為貴,學歷的加成給研究生們戴上了一圈天然的光環,在普遍認知中,研究生的路似乎應該比普通人更好走一些。
但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發布了一篇題為《研究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危機》的調查報告。
報告表明,研究生群體的焦慮和抑鬱傾向均為普通大眾的6倍,41%的研究生為中度至重度焦慮,39%為中度至重度抑鬱範圍。同時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容易患上焦慮和抑鬱症。
不開心倒不至於,但焦慮——已經是研究生群體頭頂上常有的陰霾。
為什麼明明已經是研究生了,還反而更焦慮呢?
1、缺乏對學生身份的認同
在很多老師眼中,研究生真的不算學生。
畢竟研究生們已經經過了本科四年的「洗禮」,不再是青澀懵懂的「萌新」,而是在人情世故、思想高度上都有一定變化的「老油條」。
畢竟理工科的研究生們會在私底下戲稱導師為「大老闆」「小老闆」,經濟命脈被控制在導師手上。
這樣的經濟關係註定研究生其實更像一個廉價或者免費的打工仔。在科研中,不免各種明裡暗裡的腦力和體力剝削。
上班族還有下班時間和周末,可以選擇性屏蔽公司消息,而導師如果讓研究生周末來實驗室打掃下衛生,誰又敢說不呢?
研究生們既不是心甘情願被導師使喚的「大一萌新」,又沒有足夠的底氣對導師說「不」,不小心犯錯了還會被教訓「你也老大不小.....」。
研究生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處在學生與社會人中間的尷尬位置,無法對自己的身份進行自我認同,只剩下獨自凌亂。
2、沒錢
沒錢是相對於同齡人來說的。
當我們還在讀本科的時候,沒錢,似乎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就連媽媽發紅包給你的時候也會說一句:「你們現在還是學生,沒錢是正常的啊,來,拿去用!」
然而讀了研究生之後:
當工作的同學開始賺錢養活自己,你還在想該用什麼理由來向父母要生活費;
當工作的同學走南闖北開拓自己的事業,你卻躲在狹小的實驗室中對失敗了無數次的實驗一籌莫展;
當工作的同學曬出你從來都不敢想的化妝品,你看了看已經被自己用到鐵皮的廉價化妝品;
當你的同學結婚生子,你算了算這個月隨了份子後每頓飯只能點一個菜了。
所有的捉襟見肘,忽然間都變得那麼突兀和令人羞愧。
3、年齡焦慮
正常情況下,碩博們年齡分布區間應該在22-30歲。就拿碩士群體來說,讀完2年或3年碩士出來一般24或25歲了,而如果要繼續讀博,運氣好的話30歲出來。
俗話說,「三十而立」,30歲對於中國人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研究生們畢業的時候如果已經接近30歲或者超過30歲,應當成家立業的時候卻還一事無成,而沒有讀研的同學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了一定時間,甚至在職場中已經有了一定位置。
而你只有一個學位,並且很多時候,學歷並不與工作能力成正比,你還是得在職場中花上一些時間升級打怪。
再有,當你踏入職場,年齡與學歷已經為你鍍了一層光環,社會自然會對你加以期待,起碼你的能力應該匹配得上年齡帶給你的閱歷以及高學歷帶給你的知識吧?
那如果沒有呢?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菜?讀研了也還是一無是處?這也在無形中給你加了一層壓力。
還有,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世俗和現實將這些問題扔向每一個過路人,研究生也不例外。讀了研之後,我們開始考慮很多以前讀本科時完全不考慮的問題。
婚姻、房價、戶口、子女教育、贍養父母。
關注股票行情基金動態,了解重大疾病險。
研究生雖然仍在學校學習,但一隻腳已經踏在了社會中。
我們還沒有經濟獨立,但精神的獨立已經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們考慮很多現實問題。
當滿是責任和重擔的未來與手無縛雞之力的現狀相遇,只能留下滿屏無奈的嘆息。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已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熱度。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創歷史新高。
今年又因為疫情等原因,教育部計劃今年擴招碩士研究生18.9萬名,並明確將繼續擴大相應招生規模。
很多人都喜歡說,現在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甚至研究生都是滿大街走。
再加上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每個在讀研究生都感覺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學歷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貶值。
當初的充滿幹勁和希望到現在的迷茫,這是一種巨大的心裡落差。
研究生這個身份並沒有使你覺得高人一等,反而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心理包袱——
害怕自己工作之後的工資還比不上那些學歷和學校不如自己的同學,研究生的身份也可能使你變得眼高手低,最後高不成低不就。
作為一名研究生,比直接參加工作的人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也許手裡的這個學位會讓你未來有更大的發展,但這虛無縹緲的未來遠不如已經攥到手裡的現實讓人感覺心安。
知乎中有個大V提到,研究生群體感到焦慮,可能與比較參考系有關。
選擇向上比較還是向下比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焦慮水平和幸福感水平。
工作了的人可能會覺得高學歷是一個很好的條件,是因為沒有讀研的人把自己沒有的高學歷和研究生群體有的高學歷做比較。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叫「向上的社會比較」,即把自己沒有的或者水平較低的特徵,和他人擁有的較高水平的特徵進行比較。
而對於碩博群體來說,他們已經有了高學歷,他們的比較對象就可能是社會地位和金錢(與已經在社會中工作了的同齡人比較)、科研能力(與同學或前輩比較)等。
別人英語口語賊溜,別人論文已經寫出來就等發表了,別人碩士時去了國外留學讀博容易晉升....
前輩們個個年輕有為,基金拿到手軟,科研能力突出,前途一片光明。
就自己一片黑暗。
實驗實驗做不出來,對象又沒得一個,還碰上個難搞的導師。
人總是這樣,總是關注自己沒有的,而忽視自己已有的,於是在自己織成的繭中,作繭自縛。
寫了那麼多,並不是傳播焦慮(雖然我寫著寫著差點也焦慮了),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研究生群體的尷尬處境與焦慮所在。
一直都覺得,焦慮和迷茫是人生的常態,至少不是研究生群體的專有名詞。
有不確定性就會有迷茫,有迷茫就會有焦慮。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糾結和迷茫,正是因為我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不是嗎?
記得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在上課時說過一段話:
「知道我最羨慕你們什麼嗎?我羨慕你們有未知的未來。你們可能會很羨慕我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但要知道,這對我來說,現在的狀態可能會延續到今後十幾年甚至一輩子。我的人生軌跡已經定了,很難再去改變。而你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
這些可能性,本身就是人生中一種寶貴的財富,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殆盡。
這樣一想,現在的焦慮和迷茫其實都是幸福的煩惱啊。
所以,我們要放平心態。
「成為一名研究生」≠「我已經變得更好」。
高學歷能直接變現嗎?能提升顏值,讓更多的人喜歡你嗎?能讓生活更寬裕,自由支配度更高嗎?能提高個人所處的階級地位嗎?能獲得周圍人的尊重嗎?
想必大家都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
不要覺得因為是研究生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和要求;不要因為學歷和學校就覺得自己超過了很多人;更不要將自己和別人作比較來找罪受!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共勉: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當上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後,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生命就是在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安排都準時。
知乎問題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666481/answer/78422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