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已經是研究生了,還反而更加焦慮?

2020-09-19 減單談談

前陣子,一位很久沒聯繫的朋友忽然找我聊天。


他想邊工作邊考研,還問我——讀研開心嗎?


有那麼一瞬間,我差點脫口而出:讀研怎麼會開心呢?


但仔細一想,相比於在社會上遭受「毒打」、每天996還攢不到錢的社畜,在學校讀書簡直就是在天堂了好嗎。


我怎麼有資格說讀書不開心呢?


而且成為一名研究生,似乎已經比大多數人的學歷高,也更未來可期。


如果按總人口進行計算,全國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大約是0.62%。也就是說10000人裡,只有62個人是研究生。


物以稀為貴,學歷的加成給研究生們戴上了一圈天然的光環,在普遍認知中,研究生的路似乎應該比普通人更好走一些。


但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發布了一篇題為《研究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危機》的調查報告。


報告表明,研究生群體的焦慮和抑鬱傾向均為普通大眾的6倍,41%的研究生為中度至重度焦慮,39%為中度至重度抑鬱範圍。同時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容易患上焦慮和抑鬱症。

不開心倒不至於,但焦慮——已經是研究生群體頭頂上常有的陰霾。


為什麼明明已經是研究生了,還反而更焦慮呢?


一、對現狀的不滿

1、缺乏對學生身份的認同


在很多老師眼中,研究生真的不算學生。


畢竟研究生們已經經過了本科四年的「洗禮」,不再是青澀懵懂的「萌新」,而是在人情世故、思想高度上都有一定變化的「老油條」。


畢竟理工科的研究生們會在私底下戲稱導師為「大老闆」「小老闆」,經濟命脈被控制在導師手上。


這樣的經濟關係註定研究生其實更像一個廉價或者免費的打工仔。在科研中,不免各種明裡暗裡的腦力和體力剝削。


上班族還有下班時間和周末,可以選擇性屏蔽公司消息,而導師如果讓研究生周末來實驗室打掃下衛生,誰又敢說不呢?

研究生們既不是心甘情願被導師使喚的「大一萌新」,又沒有足夠的底氣對導師說「不」,不小心犯錯了還會被教訓「你也老大不小.....」。


研究生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處在學生與社會人中間的尷尬位置,無法對自己的身份進行自我認同,只剩下獨自凌亂。


2、沒錢


沒錢是相對於同齡人來說的。


當我們還在讀本科的時候,沒錢,似乎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就連媽媽發紅包給你的時候也會說一句:「你們現在還是學生,沒錢是正常的啊,來,拿去用!」


然而讀了研究生之後:


當工作的同學開始賺錢養活自己,你還在想該用什麼理由來向父母要生活費;


當工作的同學走南闖北開拓自己的事業,你卻躲在狹小的實驗室中對失敗了無數次的實驗一籌莫展;


當工作的同學曬出你從來都不敢想的化妝品,你看了看已經被自己用到鐵皮的廉價化妝品;


當你的同學結婚生子,你算了算這個月隨了份子後每頓飯只能點一個菜了。


所有的捉襟見肘,忽然間都變得那麼突兀和令人羞愧。


3、年齡焦慮


正常情況下,碩博們年齡分布區間應該在22-30歲。就拿碩士群體來說,讀完2年或3年碩士出來一般24或25歲了,而如果要繼續讀博,運氣好的話30歲出來。


俗話說,「三十而立」,30歲對於中國人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研究生們畢業的時候如果已經接近30歲或者超過30歲,應當成家立業的時候卻還一事無成,而沒有讀研的同學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了一定時間,甚至在職場中已經有了一定位置。


而你只有一個學位,並且很多時候,學歷並不與工作能力成正比,你還是得在職場中花上一些時間升級打怪。

再有,當你踏入職場,年齡與學歷已經為你鍍了一層光環,社會自然會對你加以期待,起碼你的能力應該匹配得上年齡帶給你的閱歷以及高學歷帶給你的知識吧?


那如果沒有呢?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菜?讀研了也還是一無是處?這也在無形中給你加了一層壓力。


還有,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世俗和現實將這些問題扔向每一個過路人,研究生也不例外。讀了研之後,我們開始考慮很多以前讀本科時完全不考慮的問題。


婚姻、房價、戶口、子女教育、贍養父母。


關注股票行情基金動態,了解重大疾病險。


研究生雖然仍在學校學習,但一隻腳已經踏在了社會中。


我們還沒有經濟獨立,但精神的獨立已經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們考慮很多現實問題。


當滿是責任和重擔的未來與手無縛雞之力的現狀相遇,只能留下滿屏無奈的嘆息。


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已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熱度。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創歷史新高。


今年又因為疫情等原因,教育部計劃今年擴招碩士研究生18.9萬名,並明確將繼續擴大相應招生規模。


很多人都喜歡說,現在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甚至研究生都是滿大街走。


再加上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每個在讀研究生都感覺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學歷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貶值。


當初的充滿幹勁和希望到現在的迷茫,這是一種巨大的心裡落差。

研究生這個身份並沒有使你覺得高人一等,反而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心理包袱——


害怕自己工作之後的工資還比不上那些學歷和學校不如自己的同學,研究生的身份也可能使你變得眼高手低,最後高不成低不就。


作為一名研究生,比直接參加工作的人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也許手裡的這個學位會讓你未來有更大的發展,但這虛無縹緲的未來遠不如已經攥到手裡的現實讓人感覺心安


三、人的習慣性傾向

知乎中有個大V提到,研究生群體感到焦慮,可能與比較參考系有關。


選擇向上比較還是向下比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焦慮水平和幸福感水平。


工作了的人可能會覺得高學歷是一個很好的條件,是因為沒有讀研的人把自己沒有的高學歷和研究生群體有的高學歷做比較。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叫「向上的社會比較」,即把自己沒有的或者水平較低的特徵,和他人擁有的較高水平的特徵進行比較。

而對於碩博群體來說,他們已經有了高學歷,他們的比較對象就可能是社會地位和金錢(與已經在社會中工作了的同齡人比較)、科研能力(與同學或前輩比較)等。


別人英語口語賊溜,別人論文已經寫出來就等發表了,別人碩士時去了國外留學讀博容易晉升....


前輩們個個年輕有為,基金拿到手軟,科研能力突出,前途一片光明。


就自己一片黑暗。


實驗實驗做不出來,對象又沒得一個,還碰上個難搞的導師。


人總是這樣,總是關注自己沒有的,而忽視自己已有的,於是在自己織成的繭中,作繭自縛。


寫了那麼多,並不是傳播焦慮(雖然我寫著寫著差點也焦慮了),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研究生群體的尷尬處境與焦慮所在。


一直都覺得,焦慮和迷茫是人生的常態,至少不是研究生群體的專有名詞。


有不確定性就會有迷茫,有迷茫就會有焦慮。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糾結和迷茫,正是因為我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不是嗎?


記得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在上課時說過一段話:


「知道我最羨慕你們什麼嗎?我羨慕你們有未知的未來。你們可能會很羨慕我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但要知道,這對我來說,現在的狀態可能會延續到今後十幾年甚至一輩子。我的人生軌跡已經定了,很難再去改變。而你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


這些可能性,本身就是人生中一種寶貴的財富,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殆盡。


這樣一想,現在的焦慮和迷茫其實都是幸福的煩惱啊。

所以,我們要放平心態。


「成為一名研究生」≠「我已經變得更好」


高學歷能直接變現嗎?能提升顏值,讓更多的人喜歡你嗎?能讓生活更寬裕,自由支配度更高嗎?能提高個人所處的階級地位嗎?能獲得周圍人的尊重嗎?


想必大家都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


不要覺得因為是研究生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和要求;不要因為學歷和學校就覺得自己超過了很多人;更不要將自己和別人作比較來找罪受!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共勉: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當上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後,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生命就是在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安排都準時。


知乎問題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666481/answer/784221090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明明在試圖擺脫焦慮,卻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
    許多患有焦慮症的人之所以越來越焦慮,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焦慮的感覺,以及引發焦慮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選擇有效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一些人處在焦慮情緒中時,因為感覺太過痛苦難以忍受,可能會採用一些最糟糕的方式來擺脫他們焦慮的感覺。
  • 為什麼我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其中一個知名的公眾號大V,還開設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費用不菲的學習社群讓韭菜們加入,瘋狂地鼓勵大家學習。他解釋說:自己就是通過這種瘋狂學習的方式克服了恐慌和焦慮。你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你還不夠忙,不夠努力。他實在太狡猾。因為他深知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活在焦慮之中,而大家的潛意識裡又都覺得增長知識有用。
  • 大學生家長,為什麼更焦慮?
    可如今成為大學生的家長,心情反而更焦慮了。這半年因為疫情女兒都沒去學校。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俱疲。孩子終於養大了,真的可以享福了嗎?不見得。如今的大學生口頭理論能力強,說起來那是千能萬能,嘴皮子快得能把父母批得一無是處。可實際上生活巨嬰,她享受著家庭福利,卻沒有承擔家庭責任。
  • 為什麼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父母,結果卻更加焦慮?
    說真的,我很同情這個媽媽,然而我更加同情她的女兒。這個媽媽關於「女兒尿尿次數不正常」的焦慮,沉甸甸地壓在女兒身上,最終讓女兒對「尿尿」這件事情生出了真實的畏懼。你越努力,就越焦慮。數據來看,非但沒有像很多人所想像的「孩子長大了就好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反而恰恰相反,孩子越長大,父母就越不安。
  • 焦慮不被人認可可能會更加焦慮
    今天,門診一位等待哥哥嫂子號脈的年輕美女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特別有禮貌的跟我們主任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覺得你們家看病好麼?聽完她的話,我的心情不是很好,女孩的經歷不是唯一,也不是特例,現在很多精神類疾病不被百姓認識和接納,往往有時還帶有色眼鏡去審視,壓力增大的今天,患有焦慮症與抑鬱症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他們的家人有些不會理解他們,往往覺得他們不堅強啊,男士患病會覺得缺少男子漢氣概啊,有些患病孩子的家長會覺得孩子沒有出息,他們的態度反而會加重孩子病情,讓孩子失去信心。
  •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的減肥,體重反而不降反漲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自己明明很努力去減肥,去運動,飯也吃得少了,但是體重就是下不去,有時候甚至還胖了,這是為什麼呢?容小編先說一個笑話,豬八戒走了十萬八千裡,天天吃素,偶爾還沒得吃,但是還是沒瘦下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還是有科學依據的。
  • 周期性焦慮:明明很努力,為何依舊很焦慮?
    大家都說XX專業很火,於是也跟隨選擇熱門行業,畢業後找工作卻發現專業競爭太大,反而很難就業。投資小白,明明從牛市上升期開始接觸投資市場,一點一點試探,直到完全相信,才投下重金,結果賺錢的時候小打小鬧,而賠錢的時候,卻損失慘重。大家都說短視頻帶貨是風口,變現快,於是吭哧吭哧的攢錢報課學習模仿,結果卻無人問津。
  • 努力和焦慮是一對矛盾體:為什麼我越努力,越焦慮?
    父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兒女為父母的健康焦慮『;老闆為企業怎麼多賺錢焦慮,員工為怎麼漲工資焦慮;而最可怕的是你為了消除焦慮而拼命努力,卻發現你越努力越焦慮。於是,我們拼命趕路、瘋狂工作、努力學習,結果我們發現焦慮不僅沒有沒有緩解,反而更嚴重了。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獲得了80多萬人的瀏覽,可見,它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可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努力帶來的焦慮大多來源於和外界的比較,而忽略真實的自己。
  • 為什麼碩士叫研究生,博士卻還叫博士?原因現實又戳心
    文/原創,請勿轉載導讀現在的社會對於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了,本科已經不能滿足廣大企業的人才需求,但是有些學生卻發現,經常有企業把碩士叫做研究生,但是博士還是叫博士,明明兩個學歷的全稱是差不多的,為什麼碩士叫研究生
  • 和高考相比,等待錄取通知書的心情更加「焦慮」,這是為什麼?
    文/教育鑽研社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同學們走向社會的起點,所以自從上高中開始,大家就已經意識到了高考的重要性,而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相信在考試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持著緊張的狀態,有些人卻甚至會特別焦慮。
  • 為什麼研究生畢業之後,有80%的同學不從事科研工作?原因有3點
    文/明明說教育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大學生在面臨就業和提升學歷的選擇時,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提升學歷,反而並不會急著找工作,因為對於大學生來說,似乎學歷更高、專業能力越強的人才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 兩個人明明很相愛,為什麼還經常吵架?
    為何明明愛著對方,卻總是擺脫不了吵架的陰影呢?換句話說,夫妻間的爭辯並沒有讓兩個人分開,反而使戀情更加堅定。1 爭吵意味著關心爭吵意味著雙方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只不過這種關心的表達過於情緒化。這讓我焦慮。你不能再這樣了。「批評: 「你從不考慮別人,你只是自私。你答應我的永遠做不到!你永遠不會想到我!「批評的問題在於,它使受害者感到受到攻擊、拒絕和受傷。這種受傷的感覺往往會讓衝突升級。
  • 心理學:為什麼明明已經很晚了,你還要接著熬夜不想睡覺?
    有很多一部分人,到了夜裡就是不想睡覺,哪怕已經很困了,卻偏偏要熬夜,等困意全無了,才決定睡覺。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人在白天更加清醒,面對所有的悲傷情緒,所有的繁瑣事情,都能理性地面對;而一到了夜晚,人的心理防線其實是最差的,所有的負面情緒,可能都湧了上來。
  • 你已經把焦慮當成習慣了?學會滿足,克服焦慮心理
    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焦慮?我們如何減少或克服焦慮?焦慮實際上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表現將對我們未來的事情的不確定性。克服焦慮心理,抗焦慮與養心安神。焦慮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來。
  • 溝通困難症:明明掌握了那麼多方法,為什麼溝通效果反而更糟了?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的道理,卻依然還是過不好生活?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溝通不僅可以決定我們的人際關係質量,還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品質。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我可以說是下了很大功夫。不僅閱讀了各種有名的溝通書籍,如《關鍵對話》、《非暴力溝通》、《溝通的藝術》、《高情商溝通》、《好好說話》等等,而且還認真學習了溝通課程,如《可複製的溝通力》、《高情商溝通》等。金錢和時間都大量投入了,但面對自己的老闆或者其他客戶,依然還是不能順暢自如地使用學到的東西,達到應有的效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反思的結果是:之所以會這樣,本質是知行不合一。就溝通而言,主要地有以下4個問題,一直沒能解決。
  • 有些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課時間短,為什麼學費反而比全日制高呢?
    有些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課時間短,為什麼學費反而比全日制高呢?學費的高低和上課時間的長短沒有多大的關係,畢竟學校不是校外的輔導機構,不是按小時收費的。而隨著研究生不斷擴招,有一部分學校的辦學資金十分緊張,即便是全日制研究生經費也嚴重不足,根本就考慮不到非全日制,所以非全日制只能夠根據辦學成本來確定收費標準。
  • 研究生畢業,為何寧願當大學輔導員也不考公務員?更加自由是關鍵
    文/大樹說教育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研究生筆試的預測報名人數已經高達422萬,2021年國考筆試通過用人單位審核的人數為157萬人。總體來看,還是報考研究生考試的學生比較多,增長的比率也會比較高。否則,大部分人都可以報考的崗位,競爭力是非常大的,2021年筆試報名有157萬的考生報考,但是招錄的崗位還不到3萬。那麼為什麼公務員這樣難考,還是有很多的學生選擇呢?
  • 明明專科就夠,為什麼還要自考本科?
    2020年已經落下帷幕,一邊是疫情仍然嚴峻,一邊是疫苗已經開打,如果按照這個好勢頭發展,那2021年省考應該跑不出4、5月份正常舉行了。公務員考試,為什麼明明只要專科學歷,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去自考本科?
  • 為什麼考上研究生反而不快樂了?
    你還記得自己當年考研時的狀態嗎,是不是也躊躇滿志,志得意滿?也曾仔細規劃著未來?但是從什麼時候起,這種想法變了當年意氣風發的你也變得頹廢失意,不再積極了.因為會被嘲笑,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都考上更高的學歷了,有一些人的道德素養仿佛還在小學。因為當你越來越單一化的去往一個目標努力,那麼這個目標就是你所有的生活,你的一切都要以你的成績,你的優秀程度去衡量,別人也只會拿你發了多少篇文,跟的導師厲不厲害,你自己有沒有新觀點,你英語好不好,你理論知不知道,來衡量你。
  • 捫心自問,為什麼說我們對孩子的焦慮煩惱很多都是無意義的?
    有些家長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家長的心裡話——抱怨不聽話:「我就沒見過這麼不聽話的孩子!不許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許他看電視,他偷偷看。現在還學會了說謊,明明偷吃了薯片,還在口裡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說『我沒吃啊』。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