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新鮮出爐的廣東2020年學考分數段公布出爐:250分以上文科生2020年比2019年翻一倍,理科生比去年翻了4倍!
看到這個消息,文科生笑了,理科生哭了。
理科生人數多,已經是全國公認的現象:
關於文理生互相比較的問題,無論網絡還是現實中一直沒有停止過,知乎關於文科和理科的討論,下面動輒就有近千的評論。
其中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碩士(網民華夏英靈)的一條回答得到了5000多個贊,分享給大家:
中國近現代從「痛失200年」到實業救國,再到高速發展的近幾十年,「完成對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補課,並在信息革命中奮起直追」是我國特殊的歷史洪流。人民溫飽、國家安全、獨立自主、維護領土,這些都依賴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而產業升級,對高端科研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則是未來一個時期的大方向。尤其在中美貿易戰之後,對鑽研核心科技的熱切支持,已經是從廟堂到民間的普遍心態。
無論是過去還是可預見的未來,理工科人才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並直接在人民心中留下了「理工人才做實事、幹實績,切實對社會有益」的印象。
而一談到文科,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只知舞文弄墨的腐儒」、「玩弄口舌、花花腸子的騙子」、「不幹實事、不創造蛋糕」——這是偏見,但卻有歷史心理的原因。
同時,歷史的洪流也導致了對兩類人才的需求量不同,並直接反映在大學和招生上。
社會對人才的期許當然是價值創造。但是不同於理工科-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許多文科人創造的價值往往難以直接定量衡量和評估。
如果你是一個文科生,鑽研了多年釐清某個斷代史,普通大眾問你「這值幾個錢?」
如果你是一個文科生,你的工作事實上優化了整個組織的工作效率,支持了組織的運轉,但是不直接創造價值,管理者經常就會被不明就裡的大眾認為是可有可無的「臃腫存在」。
儘管第二點提到了三產發展帶來的改變,但也同樣導致了文科的分化,我將其大致分為:
「獨立的經濟相關學科」——在一段時期裡,經濟相關學科也一度被人們當做「文科」,但現在,它們早已和人們心目中的「文科」分離獨立。
「技術型文科」——如法律、翻譯等,因其實用性首先擺脫了傳統的「無價值」偏見。
「營銷型文科」——如中文、新聞等,伴隨著網際網路新媒體發展和營銷重要性的提升,也日漸擺脫「無價值」偏見。
「純文科」——如哲學、歷史等,依然處於難以定量評估價值的狀態……
理工科,具體說是工科,以及與之對應的實體經濟製造業,是我國過去70年的「中層製造機」。無論是前30年的「上大學/中專-學技術-國企工人/工程師」路線,還是改開40年來的實體經濟創業、民營工廠遍地開花、信息革命中程式設計師等群體的崛起,理工科構成了中國最龐大的中等階層。而文科人在過去則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並在個人經濟狀況上普遍(相對)清貧。強者可為國家智囊、可為學術大家,可以成為商界領袖,但在普通人看來距離太遠;而人民更多看到的,則是普通文科人,既無可變現的一技之長,又無學術能力和話語權。文科就業偏弱的這一狀態,近年來在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文旅傳媒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漸漸淡化,但在家長和學生心中的心理慣性依然很強。上面說到的幾點差異,映射到部分普羅大眾,乃至部分心智不成熟的高中生們心中時,有時就產生了扭曲,形成了部分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的心態。比如覺得理工科「於國有益,於己有利,彰顯價值」,而文科「於國浪費公帑,於己清貧一生,沒有實在能力」的淺薄印象啦。或者「只有學的差的才去學文」,「學文的就只會背書啦」,「隨便和文科生說個物理啊化學啊他們懂麼」……所以導致理科就更加日益競爭激烈啦!作者:華夏英靈(營長對個別字眼略有修改)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308469/answer/807771244
除了這位大大的分析,還需要補充一個可能只有部分同學知道的知識,中國的大部分國家領導人都是理科生,號稱「工程師治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一下哦。同學們記得領取本周小福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