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助人民幣加快國際化
一系列金融措施對中國有三大利好,利於打破美歐主導的舊金融秩序
金磚國家峰會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展現出積極主動的國際金融貿易合作姿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外匯儲備應急基金以及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中國將在這些機構中發揮什麼作用,這些機構又能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正能量?
「參股」應急基金 保護中國金融安全
在27日的金磚國家會議上,五國財長就創建1000億美元應急基金方面正式邁出了第一步。有外媒報導稱,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各出180億美元,南非50億美元,中國則計劃拿出外匯儲備中的410億美元「參股」,佔總基金額的41%。這一消息還未被正式確認。
目前,維護國際市場金融秩序穩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世界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都是美國在1945年二戰之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產物。這些國際金融組織長期由歐美主導,較少考慮甚至還會損害包括金磚五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就認為,帶有金融穩定功能的金磚國家應急基金的成立,相當於為中國等金磚國家增加了一個「金融穩定器」,「能夠減輕美國、歐盟以及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超發等經濟措施對金磚國家帶來的金融風險,穩定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有利於中國經濟平穩發展。」
與各國金融合作 貿易不再用美元結算
除了主導建立金磚國家「金融穩定器」,中國人民銀行還在本次峰會期間與巴西中央銀行籤署了人民幣與巴西雷亞爾雙邊互換協議;與南非就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達成了投資協議。這意味著中國在與巴西進行雙邊貿易、與南非進行金融合作時,可以不再通過美元兌換,而是更多用人民幣直接結算。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這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中國的經濟規模、市場規模足夠大,發展前景廣闊,佔全球貿易比重也日益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已初步具備了條件。」
不過,雖然中國已與韓國、馬來西亞、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貨幣互換協議,總資金規模超過萬億元人民幣,向松祚仍然提醒,真正讓人民幣成為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除了加大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比例,還需要升級到金融資產交易和結算貨幣。「而這需要中國進一步的金融改革和增強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
抱團建開發銀行 提高中國金融話語權
在金磚國家準備成立的一系列金融組織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最受期待。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認為,成立開發銀行非常有必要,「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成員國的金融支持中,發展中國家獲得的份額一直沒有增加,也沒有和自身經濟實力相應的話語權。金磚國家成立開發銀行可提高在世界金融領域的話語權。」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認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能形成一條中國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緊密聯繫的途徑,並且倒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份額,有助於打破由歐、美、日控制的國際金融體系,形成新的國際金融秩序。(記者 崔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