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5個教師節
我們向老師「表白」
謝謝您,老師!您辛苦了!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各「訪惠聚」駐村(社區)工作隊中有很多教師,
他們工作在第一線,
奮戰在第一線,
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曾經
他們桃李滿園
春風化雨
如今
他們奔赴基層展現使命與擔當
我叫顏培佩,2012年考入輪臺縣第三小學成為了一名語文老師,年輕的我還被學校委以班主任的重任。教師工作,培養了我的耐心、真心和責任心。耐心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提問,幫助他們拓寬視野;真心對待孩子們的每一步成長,學會包容他們的「小任性」;用將心比心的責任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2018年2月,我加入了輪臺縣城鎮社區管委會覽山社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由一名人民教師轉變為一名工作隊員,開啟了我人生新的一頁……進入社區時,我對「訪惠聚」駐村工作生活有期待,還有些忐忑。期待能做好社區工作,得到群眾的認可,忐忑的是我對社區工作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該從哪裡下手好呢?還好,之前擔任教師的寶貴經歷幫助了我,像在學校對待孩子們一樣真誠去對待社區群眾,用耐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用真心對待每一個群眾,我的駐社區工作和生活逐步走向正軌。社區居民買買提·尼亞孜因為一場癲癇病,雙腿肌肉萎縮,癱瘓在床,依靠低保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那時候的他自暴自棄,整日渾噩度日,甚至不止一次的想過放棄治療。2018年5月,我和他結成了長期幫扶對子,幫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第一次去買買提房子入戶走訪的時候,他一個人躺在床上,兩個孩子在一旁一直在哭,當時我就想著一定要幫他度過這個坎。為幫助買買提擺脫困境,我為他制定了長期幫扶計劃,每天抽時間幫他收拾房子、幫他買菜、輔導孩子功課,每周帶他去醫院做康復訓練。在我的幫助下,買買提的病情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現在的他已經能夠在家裡做切面拿到社區裡賣,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社區大學生居麥丁·奧布裡在庫爾勒上學,姐姐帕提麥·奧布裡在烏魯木齊醫學院上大三,居麥丁家庭收入單一,面對高昂的學費,兩個孩子隨時面臨著失學的困境。作為一名多年的老師,我特別明白教育改變命運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為了不讓兩個孩子失學,我幫助他們在縣婦聯和團委爭取到學費補助,還為他們聯繫好假期工作,讓他們能夠勤工儉學,依靠努力完成學業。社區工作和教育工作一樣,只要把群眾當成家人,盡己所能的幫助他們解疑釋惑,他們就會把你當成親人。現在的我逐步得到了社區群眾的認可,我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讓我牽腸掛肚,而我也在社區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他是一名教師,從三尺講堂來到基層一線,在廣袤的土地上當學生,從點滴學起,誓叫鄉村換新顏。他是一名黨員,從縣城回到農村,時刻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現為和碩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駐塔哈其鎮祖魯門蘇勒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馬翰文。9月5日,和碩縣教科局駐塔哈其鎮祖魯門蘇勒村工作隊,幫助村民將土葡萄銷出農家院,圖為工作隊隊員馬翰文(右一)幫助村民巴哈古麗·賽來採摘葡萄。2018年7月,馬翰文向組織主動請纓,將懷胎10月的妻子交由父母親照顧,隻身奔赴教育系統所駐的祖魯門蘇勒村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9月5日,和碩縣教科局駐塔哈其鎮祖魯門蘇勒村工作隊,圖為工作隊隊員馬翰文(右一)與村幹部一起探討村內工作。
「鄉村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不懂的很多,要不斷的學習。」初到村裡,馬翰文走村串戶、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參與庭院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等工作。和碩縣教科局駐塔哈其鎮祖魯門蘇勒村「訪惠聚」工作隊開展學習,圖為馬翰文(左二)做學習記錄。翻開馬翰文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工作情況:「7月21日,入戶走訪三組巴哈古麗·賽來家,地磚已經鋪好,牆面已經粉糊,但地面不平,需要重新修正。謝禮拉家廁所未建,做了思想工作,同意自己建,但需要盯緊點……」馬翰文在巴哈古麗·塞來的庭院裡幫助採摘吐葡萄,並幫助銷售。「巴哈古麗大姐,我幫你聯繫到了收購葡萄的買家,明天早上就可以送貨」8月25晚間,馬翰文在打給該村貧困戶巴哈古麗·賽來的電話中高興的說道。馬翰文組織隊員及村組幹部幫助缺少勞動力的村民採收紅薯。巴哈古麗是單親媽媽,丈夫去世後,一個人撫養5歲的女兒,生活較為拮据。馬翰文將她視為自己的親大姐,看到葡萄架上綴滿了土葡萄,打起了銷售吐葡萄促增收的注意。由於葡萄口感香甜,純天然無施農藥,收到縣城幾家超市菜店的歡迎。馬翰文不僅將巴哈古麗的葡萄銷售完,還幫助其他幾家銷售葡萄。駐村隊員馬翰文與村組幹部一起走訪貧困戶,了解困難訴求。從手握書香到腳沾泥土,馬翰文以一樁樁實事架起了與群眾的連心橋,詮釋了真蹲實駐的駐村工作內涵。「我能參與到全疆『訪惠聚』駐村工作的偉大實踐,見證村民們的脫貧致富歷程,這是一種人生經歷中的一筆財富,更是一種幸福。」在說道自己的駐村感受時,馬翰文感慨道。二十年前,劉惠莉與孩子們的親密合影
我是尉犁縣委編辦駐尉犁鎮孔雀社區工作隊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劉惠莉。無論駐村還是駐社區,我都深知,不管是與村民打交道,還是與廣大居民群眾打交道,只有真心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家裡的困難,時時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盡心盡力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走進」人心。劉惠莉在轄區公共健身器材休閒處,與正在玩耍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做遊戲。劉惠莉在轄區遇見放學回家的孩子,親切地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身體狀況。
教師出身的她,與孩子們親密合影,笑的甜蜜一如十年前
尉犁縣委編辦駐尉犁鎮孔雀社區工作隊第一書記劉惠莉帶領工作隊員、社區幹部學習文件精神,探討工作事宜。
尉犁縣委編辦駐尉犁鎮孔雀社區工作隊第一書記劉惠莉在轄區與居民親切拉家常,了解居民生產生活訴求。
根據社區居民的年齡結構特徵,重點在老年、中年、青少年三個年齡層次開展交朋友活動;針對老年居民,常問候,常走動,經常性的給予關心和幫助,針對未就業青少年,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隊伍,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引導他們無形之中參與社會實踐,建立一種親密的師長型朋友關係。「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你有多親」。尉犁縣委編辦駐尉犁鎮孔雀社區工作隊第一書記劉惠莉在轄區與正在休閒納涼的老人親切攀談群眾利益無小事,一 枝一葉總關情。駐社區工作中,我主動深入群眾,從廣大群眾身上不斷學習、汲取力量,把群眾的每一件小事牽掛於心、辦好辦實辦到群眾心坎上,時時處處做群眾的貼心人。2018年初,懷揣著理想與希望一路向西,來到獨具魅力的天邊小城-且末縣。從此我便走上了平凡而偉大的教師崗位。每天早晨我帶著孩子開始朗朗的晨讀,晚上利用自習的時間對孩子們進行輔導,班裡有幾個不愛說話的學生,我積極鼓勵他們擔任班級組長,平時上課時讓他們多上講臺,多回答問題,慢慢的,孩子們的性格越來越開朗,教室的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孩子們也越來越喜歡和我交流。這一切改變都讓我覺得非常欣喜。去年10月,我從三尺講臺轉戰到駐村一線,我對未來遙不可知的生活充滿了忐忑和期待。不知道村裡的生活怎麼樣,好在我出生在農村,我很快的適應了在阿勒瑪鐵熱木村習慣農村生活,這裡的村民善良、好客、淳樸,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來乍到,我對駐村工作還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幸好有縣教科局駐闊什薩特瑪鄉阿勒瑪鐵熱木村工作隊員一起帶著我走家串戶,熟悉情況。此後的日子裡,我和其他工作隊員們時常走訪入戶,村裡有多少人、有多少耕地,農作物的產量怎麼樣、村民的經濟收入以及貧困戶、老黨員等各類情況我都瞭然於胸。時間久了,我和村民們處得像一家人,誰家有事喊我一聲,從幫助村民修水龍頭、輔導村裡的孩子們做作業到村裡的農活,我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逢年過節,和村民們一起過節,開展各種活動,駐村的生活讓我忙碌又充實。慢慢的,我的工作開展的有條不紊,我的駐村生活也有滋有味。其實農民群眾是最淳樸、最和藹可親的,只要我們付出真心,就一定能換來真情。幫助村民摘西瓜
回顧近一年的駐村工作經歷,我感受到了基層工作的繁瑣與充實。在一年的駐村生活中,我由一名語文老師,到一名「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員,實現了身份、角色的轉變,駐村工作,通過一件件,一樁樁平凡的小事,讓我深刻感受到責任感與使命感;忙碌疲憊之餘,看到村民感激的笑容、親切的「謝謝」,讓我覺得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經歷中一筆寶貴的財富。駐村工作只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付出的是努力和汗水,得到是群眾的真情和認可。( 侯洪波 張慧勇 吳茂祿 少世來 賈洪明 宋國燕 商悅 李富強 )來源:巴州新媒體中心
監製: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