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在語言表達中佔據了55%的分量,再加上如果溝通使用的是非母語,那肢體語言的作用也就更大了。像「OK」,在巴西人眼中這是個非常冒犯的手勢,在南非則代表沒有意義,在土耳其和委內瑞拉也都是負面的含義。豎起大拇指在拉美、西非、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等國家這是專門用來罵人的首飾,在英國是用來打車的手勢。
然而,
在印度、尼泊爾為首的南亞國家,最容易引起誤會的就是搖頭是yes。
「明天早上跑步。」
「我去,我不想去。」
到底是去還是不去?
異曲同工之妙啊
這是可以
這是不行
如果是一通胡搖,那就是可能吧,也許吧,不太清楚
看他們打電話才是最逗的呢,搖頭晃腦伴隨著「la la la」
「la」就是是的意思,有畫面了嗎?
尼泊爾人是非常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下巴,
用頭表示了儘可能多的含義
頭向上一揚就是問你「怎麼樣?」「啥情況?」
頭向下一低就是叫你過來過來
可謂指哪打哪
稍微細微的變化就能傳達出不一樣的意思
你要是掌握得好,根本不用張嘴。
根據印度一個作者寫的文章說,南亞式搖頭最初起源於君主統治時期,在回應統治階級時,由於說「不」保不齊要挨一頓胖揍,所以人們不願說不。所以他們選擇前後搖擺,讓統治階層自己看著來,你猜我什麼意思我就什麼意思。久而久之就成為全民行為了。
雖然不知道真假,
但這種矛盾的反應和南亞人身上的某些矛盾特性體現的是準確的。
時間久了,自己怎麼想的也不清楚了。
可不僅僅是尼泊爾,印度、希臘、保加利亞、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等國家都是搖頭yes,點頭no。
更多有趣內容,
盡在「尼泊爾萬事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