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種昂如今,中國人口向大中型城市加速集聚,水、電、道路等資源日益緊張。城市有限的資源究竟應該如何配置使用才能更加合理、高效,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2019年12月21日,在山東濟南舉辦的2019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認為,在算力時代,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寸土地怎麼使用都是會被計算過的,就像今天一個城市幾乎沒有什麼不是被電力驅動一樣,未來沒有什麼不是被算力驅動的。數據計算將成為城市智能的大腦。
今年9月,在與美國工程院、英國工程院一起開會期間,王堅院士在倫敦街頭拍下了兩張照片。一張反映的是衣索比亞平均每個家庭每天消耗2汽油桶的水量,另一張反映的是英國每個家庭每天消耗掉16汽油桶的水量。這引發了王堅的反思,城市人均消耗資源到底多少才合適,如果每個城市家庭只需四桶水,研發出再好的科技、淨化16桶水也是巨大的浪費。
後來,王堅開始研發新的城市智能大腦試圖來搞清楚這一事情。他發現,人們對城市的認識是多麼的盲目。
比如,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大概是280萬輛,接近300萬輛。但每天城市上路的車有多少輛,高峰堵車的時候又有多少輛呢?王堅計算出來的數據讓人意外——在非尖峰時段,杭州道路上只有20萬輛車;高峰堵車的時候,杭州只比平時多了九萬多輛車。杭州解決道路擁堵問題一下從需要面對300萬輛車變成了30萬輛。如果從一個城市資源配置的角度看,這其中差距甚遠。
讓王堅陷入深思的是,杭州交通道路裡程是兩千公裡,從杭州到北京也就是這一裡程,在這麼長的空間尺度上多了十萬輛車,城市為何就從不堵車到堵車了呢。
後來,又一件事證明了一個城市的時間資源被大大的浪費掉了。王堅說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交通的監控攝像頭與信號燈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監控攝像頭看到的交通流量,從來沒有變成信號燈的配置方案。王堅在杭州一條主幹道的數據證明了,不堵車的時候,紅綠燈也浪費了市民大量的時間。「此前城市中信號燈效率之低也是超出大家想像的,這個其實是一個交通控制的問題。」
過去算力不足的時候沒有機會,如今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有機會去回答這個問題。由此,王堅院士也向杭州政府提出,應該建設一個城市大腦,讓城市更加智能化的運行。在他看來,一個城市發展將存在一個非常大的變革,計算將變成城市非常重要的能源動力,數據產生價值,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就是算力。這看似抽象,但在每一個城市應用中又會是非常具體。
眾所周知,救護車可以搶紅燈,因為救護車在法律上被允許有這樣的路權。如今,王堅院士團隊在城市交通運行中做了一個叫智能護航的項目——城市交通系統與110、醫院聯動,當一輛救護車開出去的時候,它的路權做過優化的,也就是說再也沒有救護車闖紅燈的現象。一來會可避免帶來次生的事故,二來可以提升效率,救護車到達醫院的時間會被大大節省,平均減少50%左右。
在停車位管理上,每個城市只有不到1%的車位資源是政府真正有能力去調控的,這其實有著非常大浪費。杭州有將近50萬個車位,一個停車位最多每天被十多輛車停過,但是在杭州很多重要的公共場所,一個停車位一天平均停不到一兩次,有著十幾倍的差異,公共資源使用的效率就要重新思考的。
王堅指出,「從算力時代開始,城市大腦就是未來城市的數字基礎設施。在未來我相信,一定是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寸土地怎麼使用的都是會被計算過的。這個算力時代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