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交通918】;
本文來源:深圳衛健委
做家務,有時不是那麼簡單
累就累點吧
有時候還得生些莫名其妙的病
搞到家務做不了,身子又難熬
比如說這位
你說咋整?
▼
50多歲的張阿姨,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就是煮飯、拖地、晾衣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全年無休。最近,她發現自己的右手手背上長了一個小小的紅疙瘩按了按,有點疼。
▲圖片來自韓劇《82年生的金智英》
但家庭主婦嘛,偶爾這裡疼那裡酸的,誰會在意呢?家裡人也沒覺得是個事:
「拿點藥膏擦一擦,沒什麼大不了的。」
「那就擦點藥膏,過兩天就好了!」
可過了幾天,小疙瘩越長越大,中央出現了 小「黑洞」,用藥後不但沒有恢復,還越來越擴張,形成一個直徑超過4釐米左右的大窟窿,還開始有膿水流出。
更可怕的,手臂上又長了一個紅丘疹。
又拖了幾天,張阿姨的手已經慘不忍睹了。手背有大窟窿不說,周圍腫脹,還開始發疼,這位本來很能忍的家庭主婦,終於受不了了:
「整隻右手像廢了。」
看著情況不對,張阿姨不敢再拖了,趕緊到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看病。皮膚科醫生關楊看到她的手背後,馬上勸她做做病原學檢測。
「她的手背可能是感染了什麼,估計和一種分枝桿菌有關。」——關楊
果然,被她猜中。檢測結果顯示,張阿姨的手是被「海魚分枝桿菌」感染了。
△ 海魚分枝桿菌
這是啥玩意兒?
簡單地說,是一種生活在海水和淡水中的細菌,和結核桿菌是同屬。在28℃-30℃的環境裡,這傢伙活得最好。但一旦超過37℃,它就活不下去了。
也許知道自己的「底細」,海魚分枝桿菌一旦侵入人體,就只會在筋膜裡蔓延,如手、腳等,並不會跑到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因此,一些中招的人,會經常忽略或拖延治療,頂多自己擦點藥。
可醫生卻不這麼認為。
「感染了這個菌,雖然病情會發展得比較慢,但如果不加以幹涉,可能會非常嚴重的後果,如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在免疫系統受損的病人身上,還可能會出現擴散性的感染和菌血症。」——關楊
對張阿姨來說,如果晚點來,感染可能會進一步加重。所幸的是,經過針對性用藥,她手上的「窟窿」很快就止住了。
但有些人,可沒那麼幸運
▼
曾經有浙江的患者,被蝦刺傷後手腕痛,沒當一回事,後來又當成類風溼關節炎來治,沒想到,越治越嚴重,膿越流越多,還有惡臭,最後,查出膿腫肌腱斷裂,差點要截肢。
但話說回來,張阿姨一個生活簡單的家庭主婦,咋會「無端端」感染上這種細菌?
關楊醫生的一個問題,成為了解開謎團的關鍵。
「你們家這段時間吃了魚,或是吃了海鮮嗎?」
張阿姨嚇了一跳,確實這段時間,他們一家經常吃魚。難道這種細菌,會通過魚和海鮮傳染嗎?
「這倒不會。」關楊解釋道。「但你在處理魚的時候估計被刺到了吧?」
這下,張阿姨想起來了。
有一次,她在洗魚的時候,手指被魚鰭刺了一下,連血都沒有出現,只是有點紅腫,2-3天就消退了。好像不久後,她的手背上確實就出現了疙瘩。
做慣了「煮飯婆」,被魚鰭刺傷都算是家常便飯了,誰會想到這還能和海魚分枝桿菌扯上關係。
這下,關楊基本能判斷,張阿姨就是因為洗魚時,被魚鰭刺傷才中招的。
為了讓其他人不「踩坑」
關楊特別提醒——
一般來說,接觸水產品的人,容易和海魚分枝桿菌結下不解之緣,比如——
海釣愛好者
魚販
菜場小商販
經常處理魚蝦蟹等海產品的家庭主婦
......
如何避免中招?
倒是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
在處理水產品時
最好戴上厚點的橡膠手套
如果不慎被刺傷
要及時將血擠出來
並清洗和消毒傷口
如果有任何皮膚局部腫脹的症狀
最好及時去醫院
以免拖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