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年新起點,清華大學正向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目標邁進,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和國際化水平階躍提升,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高水平人才,服務國家中長期發展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獨立開設的研究生全英文學位項目以及與海外知名高校共同建設的研究生雙授聯授學位項目,吸引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匯聚清華,共學互融,互助成長。清華大學的學生記者們對項目師生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訪談,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校園中的多元文化融合和思想碰撞的動人故事,我們將定期和大家分享學生記者眼中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篇章。
聖誕節將至,環境學院的公共休息室裡,一群同屬於「學生大使計劃」的成員們正在籌備一場熱鬧溫馨的聖誕派對。同「學生大使計劃」所組織的其他活動一樣,節日的慶祝活動旨在幫助環境學院的國際新生更好地適應在清華的全新生活。該計劃最初由來自澳大利亞的Kate Smith和來自墨西哥的Victor Deantes在清華讀博期間共同設計推出。自設立以來,此計劃幫助環境學院眾多國際研究生順利開啟在北京的新生活,參與人數迅速增加。參與計劃的許多成員雖然已從清華大學畢業,遍布世界各地,但仍然保持著對該計劃的關注和支持。
作為「學生大使計劃」的發起人,Victor Deantes正在給大家分配籌備聖誕節派對的各項任務,參與組織工作的也都是環境學院「學生大使計劃」的成員。其中來自尼泊爾的Noshan說,當他確認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錄取,但仍在荷蘭特溫特大學進行本科階段學習的時候,就收到了來自清華「學生大使計劃」的邀請函。「我記得我當時心想,哇,我人還沒到清華,就已經收到了來自清華的問候,這真讓人倍感親切。」正如Noshan所說,國際學生一旦確認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錄取,「學生大使」們將第一時間與之取得聯繫,幫助他們提前準備入學文件,組織破冰活動等等。
來自德國的Annika 和來自印度的Sanjena也紛紛表示「學生大使計劃」使她們受益匪淺。她們在入校之前就可以通過該計劃的微信群結識未來的清華同學並就各種問題進行諮詢。Sanjena開心地說:「這種入學前的聯繫令我對未來在清華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和嚮往。來到校園之後,此計劃繼續幫助我在諸多方面順利地融入校園生活。例如,『學生大使計劃』組織的新生騎行參觀校園活動使我學會了騎自行車。」
來自巴基斯坦的Hooriya是2014年來到清華大學學習的,那時候還沒有大使計劃。「當時對我來說真的很難。」 Hooriya向記者描述了她初來乍到時的種種慌亂和無助。因此,Hooriya後來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學生大使計劃」,現已成為該計劃的資深成員。「因為曾經有過同樣的經歷,我完全理解對於一個新生來說,初次來到一個文化迥異而陌生的國家求學會面臨多少困難,我希望能以我的經歷和經驗幫助新入學的國際學生。」
「學生大使計劃」除了幫助國際學生迅速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還組織各種年度活動來慶祝他們本國文化中的重要節日,比如萬聖節、聖誕節等。確實,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求學對於絕大部分國際學生來說都是一段艱難的歷程。但對於清華環境學院的國際學生來說,這個過程要容易很多。在「學生大使計劃」的幫助下,眾多新入學的國際學生平穩度過文化休克期,順利地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環境工程與管理英文碩士項目簡介
位於清華大學東門附近的環境學院(SOE),其前身是1928 年國立清華大學設立的市政工程系,目前擁有90多名全職教師。環境工程與管理英文碩士項目由環境學院創建並實施,旨在培養學生堅定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和環境保護意識,為未來的行業領導人才提供高質量的「綠色教育」。項目重視前沿理論知識學習,同時結合當前社會環境問題提供各種實踐平臺。學院國際化培養項目主任、院長助理趙明表示:「 目前對於很多在建製造業項目來說,經濟產出指標往往已經不再是首要的考慮要素。環保指標如果不合格,任何項目都隨時會被終止。」他補充道:「目前環境工程與管理英文碩士項目中有關基礎科學和工程的課程比例有所下降,學生們同時也在選修與金融或法律等相關的管理學知識。」這種調整旨在培養將來可以勝任在歐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工作且具備跨學科專業背景的領導者。
請瀏覽如下網站: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enven/6285/index.html
來源:【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國際教育傳播實踐教學探索教改項目組
編輯:【研究生院】呂敏知 劉麗霞 孫傅 李文
【社會科學學院】王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