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8 來源:高教司
一、總體概況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及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深入推進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質量,努力探索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的「天大模式」,為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2.總體思路與目標定位
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優勢專業為依託,堅持「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培養,通過實施工程人才培養的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多方位、多層次、多模式的改革實踐,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為國家培養一批未來工程領域領軍人物和工程大師。
3.參與專業與培養層次
目前,我校共有21個試點專業或大類參與了卓越計劃,分別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軟體工程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製藥工程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生物工程專業以及求是學部茅以升班。目前,各專業參與卓越計劃的主要是本科生層次,軟體工程專業有部分碩士研究生參與了卓越計劃。目前,學校正在努力推進碩士階段卓越計劃的實施工作,2012年學校申報了11個碩士階段培養領域,正在等待批准。
4.學生情況
我校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主要有兩種遴選方式:一是從全校新生中按入學測試成績擇優選拔進入求是學部學習,每年選拔180~240人;二是參與卓越計劃的各試點專業,按整班建制或整個專業進行試點。目前,我校參與卓越計劃的在校學生共四個年級4658人,各專業及大類的學生人數參見附件2。
二、組織管理
天津大學卓越計劃的實施共有以下五個管理層次,分別行使不同的組織管理職能。
1.學校領導小組
學校領導小組由校領導和各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主要負責校內卓越計劃重要政策措施的協調、制定和決策,領導卓越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2.學校工作小組
由教務處、研究生院、人事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學工部、求是學部、職教學院等部門主管領導,以及參與試點的各學院領導組成工作小組,主要承擔學校卓越計劃的組織與管理工作,負責卓越計劃工作方案的具體實施。
3.專家委員會
設立兩級專家委員會,校級專家委員會以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基礎,吸收高水平企業或行業專家加入。主要職責是:對卓越計劃實施中的發展戰略及重要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建議,審定培養方案原則意見,審定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改革方向。
各學院(部)成立院級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由國內外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的總工程師或技術總監、各行業協會或組織的專家、系主任及資深教授組成,其中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少於50%。主要負責審定各學院(部)培養方案,指導課程體系改革和培養模式改革,推進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和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研究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並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4.學院(部)工作小組
在學院(部)組織框架下,組成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建設的兩級工作小組,即由學院院長、教學副院長和系主任、系教學副主任構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和由系主任、系教學副主任和主幹課負責人組成的卓越計劃實施工作小組。領導小組負責政策、經費、企業實習等方面的保障,與企業人員一起確定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促進院內參與工作教授的積極性,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工作小組負責具體工作的實施,制定教學計劃、安排與企業的合作,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師資企業培訓安排等。
5.求是學部
為了更加有效的推動卓越計劃的實施,學校成立了實體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實驗中心」,即「求是學部」。學部主要負責各項教學改革措施的試驗,並將驗證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全校範圍進行總結推廣。求是學部與教務處、研究生院、學工部及參與試點的院系形成多方聯動、校院互推的管理運行模式。
三、政策措施
1.學校層面政策措施
在卓越計劃的申請階段,我校出臺了《天津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工作方案》。方案中從指導思想、基本思路、管理模式、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模式、專業領域、師資隊伍、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學校支持及所需國家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學校參與卓越計劃的設想與措施。在試點工作方案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制定了《天津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中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實施卓越計劃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組織管理模式、實施領域、實施方案和質量保障與評價措施,本方案成為學校實施卓越計劃的綱領性文件。
在學校實施方案的指導下,各試點專業制訂了具有本專業特點的卓越計劃實施方案,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大綱、教學方法、質量保障五個層面對培養方案進行系統優化,構建課程與培養目標要求的對應關係矩陣,並單獨制定了企業階段的學生培養計劃。目前,所有試點專業的培養方案都已經在網上公布。
2.院系層面政策措施
各試點專業為了更好的推動卓越計劃的實施,在學校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制定了許多具有良好效果的政策與措施。精儀學院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同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也是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學院進行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工作。如學院為進一步規範學院的教學活動,開展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調動教師投入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教書育人、追求卓越,制定了新的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辦法;為了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對於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落實績效考評目標,制定了精儀學院教學評價及反饋落實細則;為了增強院實驗中心教師隊伍的活力,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同時為了加強新入職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訓練,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新入職青年教師參與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工作做出了相關規定;為了鼓勵系裡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踴躍申請教學改革項目,制定了鼓勵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師加強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措施;為了提高專業本科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利用專業學科優勢和科研水平充實本科教學,加強專業、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之間的相互支撐,制定了本科生進科研實驗室活動細則。
四、培養模式
1.學校培養標準的制定
天津大學借鑑國際一流大學和兄弟院校卓越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結合國家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經過不斷總結和提煉,最終確定了天津大學「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標準。新的培養標準包括心身素質、品德素質、能力、知識4個維度,26個要素,集中反映了學校最新的教學理念,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情商與智商的協調發展,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信、高效、愉快、圓滿的完成學業,在校期間力求身心素質、品德素質、能力、知識等各方面的成長都處於最佳狀態。
為了實現「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標準,天津大學積極實施教育改革措施,提出了包括心身素質提升系統、品德素質提升系統、能力強化系統、知識優化系統和創新支撐平臺的「四系統一平臺」的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並通過16項具體計劃,2項改革措施使學生達到預定的卓越人才培養目標。 各試點專業參照學校培養標準的要求,進一步制定了專業培養方案。
2.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調整
依照「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標準」的相關要求,學校對2011級開始的本科生培養方案進行了較大調整。新的培養方案主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依據「天津大學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標準」對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構建課程與培養目標要求的對應關係矩陣,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大綱、教學方法、質量保障五個層面對培養方案進行系統優化。按照「綜合化、多樣化、國際化、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的原則,全面落實培養標準要求,努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全球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創新人才。
各專業制定的培養方案著眼於學生在校期間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教育和培養,堅持工程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課內教學和課外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全面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精用課內學時,避免內容重複。統籌考慮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綜合化課程組織形式,增加綜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的比例,不斷提高課程建設的綜合化程度。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實踐方面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設置由淺入深的綜合設計訓練環節,緊密聯繫工程實際,以工程項目或產品設計生產全過程為載體,構建綜合性設計題目。設計環節四年不斷線,各專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依次設置認知實踐、生產實踐和綜合性課程設計等多個層次的實踐環節。實習環節有效利用假期時間,實習方式化整為零、加強考核、重在效果。參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專業制定了累計1年以上的企業階段培養計劃。
3.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學校組織各學院,集中開展了一批工程教育改革項目的建設工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工程大類基礎課程建設項目,各學院集中建設了14個大類的學科平臺課程,課題組對課程間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優化,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科前沿和工程實際的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任課教師協調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這些課程已經成為承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重要橋梁。又如:在工科各專業都開展了課程綜合設計與訓練項目,項目組改革原有課程設計方案,結合專業特點,探索CDIO及PBL教學模式,緊密聯繫工程實際,構建了綜合性設計題目並組織實施。通過項目建設,充分發揮了課程設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各類知識的融會貫通與學以致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工程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其中,化工學院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1)課堂教學——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例
化學工程和工藝專業圍繞卓越計劃的實施,按照國、內外認證體制的要求,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更新和探索,增加了案例教學、讀書報告和小設計等內容,加大了平時考核所佔的比例,更側重增強學生平時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鞏固。以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化工原理」課程為例,在「化工流體流動」課程中,讓學生圍繞所學的「流體流動」和「流體輸送機械」的相關內容,完成一個小的輸送管路的設計,讓學生及時地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利用,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門課的平時考核成績佔到了40%;在「化工流體傳熱」的授課中,增加了「兩相流傳熱」的內容,進一步加深了課程的深度,同時增加了平時考核的比例,使其達到了40%。在「化工流體傳質」課程的授課中,授課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成果,增添了案例教學、讀書報告等授課形式,同時改革了考核的方式,平時完成基本概念的考核,期末考試完成綜合性題目的考核,平時考核成績佔到了總成績的50-60%。上述改革的效果明顯,在加深、加寬學生對專業課了解的同時,有效地調動了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實驗教學——以生物工程專業為例
生物工程專業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的更新。按照理論知識同實驗教學緊密結合的原則,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科學系統地設置了適應學科發展特點的實驗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生物化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基因工程技術實驗、生物工程專業實驗、人工基因組的設計與合成實驗共5門實驗課程。這些實驗課程具有既相對獨立又互相滲透的特點,在各自基本型實驗項目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型和創新型實驗項目實現交叉和組合。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型和創新型實驗來培養鍛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科學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完善全流程式項目教學訓練方法。產學研緊密合作,將指導教師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實驗教學體系相結合,每年都要適當地更新部分實驗項目或開發新的實驗項目,使新的科技成果得以注入到實驗教學體系中。例如:人工基因組的設計與合成、基因元件設計與PCR突變、功能模塊設計與組裝、代謝線路表達與功能檢測、乳酸鏈球菌素的發酵培養、蚓激酶的提取、純化和功能分析等創新研究型實驗項目均為教師的國家「973」和「863」、國家和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企業項目轉化而來。以具體的項目設計為導向,基於項目構思、方案設計、篩選、優化、實現及驗證的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結合人文精神薰陶,實現全流程式實踐訓練,解決學生實踐能力欠缺的問題。
五、師資隊伍
1.校內專職師資隊伍
(1)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按照卓越計劃的要求,建立以具有一定影響的教學名師為主要負責人、以中青年專業課教師為主體的優秀教學團隊。以打造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團隊為建設目標,通過進修、引進等手段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專能兼備的高端人才,制定了從業績考核、機會獎勵等一系列的激勵政策,以建設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等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為契機,積極推進各個層面的教學改革,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編寫教材。通過學習、實踐、提高,不斷提升團隊的教學實力。
(2)建立青年教師赴企業學習交流的長效機制
學校在工科教師的評聘與考核等環節,強化在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要求。工科教師由講師晉升副教授、副教授晉升教授,需有1年以上企業工程實踐經歷;考核聘任方面,教師在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與理論研究和發表論文的成果同等對待。
通過多方努力與溝通,學校與部分合作企業建立了選派中青年教師以企業博士後的形式參加企業生產、研發活動的制度,以及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進企業進行教學調研、交流制度。教師在企業工作期間待遇不變,在考核和各類評優中,對有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優先考慮。
(3)以科研工作為載體不斷提升教師的工程素養
工程建設項目往往包含有本行業最前沿的工程問題,需要最新的理論和技術加以解決。為了不斷提升教師對工程難題的認識能力,提升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學校積極引導教學教師和實驗輔助教學人員參加重大項目的科技創新活動。並以此為平臺實現提高教師團隊知識能力水平和協同創新能力的目的。
2.企業專兼職教師隊伍
堅持「專兼結合,長短相輔」的原則,優先聘請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專職教師進行授課或指導學生進行各類工程實踐;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導師,承擔培養學生、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目前,各專業共聘任了154位企業教師,企業教師參與開設的課程66門,授課總學時1852學時,另外企業教師承擔的畢業設計和實習累計周數達到174周。
六、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總體情況
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新途徑,通過與國際著名企業、國有大企業等進行深度合作,把握產業界對工程教育新的需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目前,學校已與107家企業正式籤約共同實施卓越計劃,其中大型企業50家,高新技術企業63家,影響範圍覆蓋了參與卓越計劃的全部試點專業及其學生,部分未參加卓越計劃的專業也從中獲益。目前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主要有以下途徑:
①產學研平臺建設
學校制定了《天津大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章程》,規定:「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中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得少於60%」,其中國外行業專家不少於30%,國內行業專家不少於30% 。這體現了學校教學在頂層設計中,對校企合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學校建立的「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是重要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基地。
②校企共建產業聯盟
天津大學和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聯合倡議,成立了由國內9個汽車及發動機的優勢企業、7所大學、4個研究所以及行業協會等21個單位組建的「節能環保內燃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針對我國節能環保內燃機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研究,並組織聯合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除此以外,天津大學還參與組建了12個行業和企業戰略聯盟,共同推進產學研合作。
③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
自動化學院建立的「天津大學——三菱電機自動化實驗室」是天津大學與日本三菱電機合作建設的具有實踐教學、工程訓練、專業培訓及科學研究等多功能的實驗平臺,建設了一條具有工業生產典型特點的啤酒釀造和灌裝生產線,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硬體基礎。建工學院建立了「天津大學——中海油深水結構共建實驗室」,把企業需求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研結合起來。已經為本科生開設《深水結構試驗》、為研究生開設《深海油氣工程》等課程。
④開展企業工程實訓
軟體工程專業組織了大四本科生赴IBM,中軟國際等公司參加為期8周(合40個工作日)的企業工程實訓。實訓的方式為:每5-6名學生一組,由實訓公司的資深工程師帶領各組同學共同完成一個軟體項目調研、需求分析、設計、實踐、測試、部署和文檔撰寫工作。通過實訓,學生達到了鞏固專業知識,熟悉常用工具;提高解決問題、溝通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熟悉企業工作環境等預期效果。同時企業通過現場招聘,招到了想要的學生。
⑤實施企業頂崗實習
學校2010屆和2011屆茅以升班本科生,到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港務局、天津濱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院和新加坡謝克斯特公司等合作企業從事頂崗實習。由企資深工程師和學校教師組成「導師組」,指導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一個項目的調研、分析、設計和論文撰寫工作,由校內外專家組成最後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評價。頂崗實習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了實踐能力,激發了創新思維;提高了敬業精神,增強了工作責任心;也促進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形成了創新的源動力。學生更加積極上進、能面對困難。
2.校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設的情況。
截止到2012年底,天津大學共獲批12個國家級校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覆蓋了8個學院的10餘個本科專業。高質量的校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我校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實習實踐場所,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3.企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情況
目前各專業均已制定了企業階段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實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具體情況如下:
(1)校企合作教學第一階段-認識實習(第二學期末的暑期)。教學內容:學生到企業現場感受企業的運營、應用、維護和管理的流程,感受企業的工程設計、開發、測試、工程製造的流程。
(2)校企合作教學第二階段-行業認知(第四學期末的暑期)。教學內容:學生到企業的研發中心和試驗中心現場,由企業導師指導,學習本行業的設計標準、生產標準、使用規範、研發流程、試驗規範、評價標準。
(3)校企合作教學第三環節-專業實踐(第六學期下半期+暑期)。教學內容:
①專業應用能力實踐:學生以小組形式進入設計中心現場,學習企業的設計流程,設計標準和設計方法。
②專業設計能力實踐:學生以小組形式進入企業,由企業工程師帶領學生項目小組對整個實踐過程進行崗前訓練;按照企業標準開展設計實踐,並通過企業專家小組的評審。
③工程測試能力實訓:由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小組,按照試驗標準,對產品對象的性能指標,進行標準化的測試。掌握主要測試設備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規範,編寫符合企業規範的試驗及測試報告,通過專家小組的評審。
④通過聯合培養使學生了解企業的全部生產運營流程,了解行業的基本規範和發展需求,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專業技能和企業文化。
(4)校企合作教學第四階段-畢業設計(第八學期)。教學內容:由企業和學校制定詳細的畢業設計計劃,企業根據具體工程任務提供畢業設計課題。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聯合指導。這一階段由企業和學校,對其進行考核
七、國際化
學校為了早日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制定了國際化實施戰略,各學院與試點專業圍繞國際化戰略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
1.推進全英文課程建設
根據學校的國際化戰略,按照「總體規劃、分批建設、逐步推進」的原則,推進全英文課程建設。一方面進行全英文課程體系建設項目,以具有一定基礎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和軟體工程專業作為試點,重點推進工作,目前兩個專業都已經參考國際一流大學,制定了本專業的全英文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涉及的全部課程建設工作均已落實到具體人員。另一方面進行覆蓋全校各專業的全英文教學示範課程建設項目,計劃在試點專業外的每個專業建設1-2門全英文教學示範課程。
2.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
一方面,改善我校教師的師資學緣結構,豐富教工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的海外經歷,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外語能力和水平,積極適應人才培養國際化和教師國際互訪交流工作的需要,顯著增強我校的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著力面向海外引進高層次拔尖人才和具有良好發展潛質的優秀青年人才,通過各種靈活的形式吸引一批優秀的外籍教師到學校參加教學科研工作,聘請國外專家開設各種學術講座和報告。
3.擴展學生交流活動
深入推進與國際知名大學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通過聯合培養、交換生、短期訪學、暑期學校、海外實習實踐、短期社團文化交流、國際競賽等各類交流項目幫助學生「走出去」;通過設計一些學分課程和項目吸引國外學生、接受國外的異地教學項目、接受國外學生到我校做畢業設計等方式把國外學生「請進來」。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著力培養一批覆合型、高層次、通曉國際規則的適應對外開放的優秀人才。
八、質量保障與評價
我校遵循「以人為本、過程控制、內外結合、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的指導思想,構建校內、校外兩級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
校內方面,從組織機構、政策和條件支持、管理與運行制度及師資選聘等方面保障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督導制等質量監控手段,注重學生思想、學習情況及對教學的意見等方面的教學信息反饋。
校外方面,嘗試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利用社會上的專業評估機構,及時發現並解決培養過程出現的問題,保障各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和培養方案的落實。加強與企業、用人單位、校友等方面的溝通,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狀況、人才的需求動向、對畢業生知識及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對我校學生的評價、對我校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的建議等信息。
九、下一步工作計劃與建議
卓越計劃實施以來,學校與各試點專業一起,制定了新的本科綜合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了課程體系,改革了教學方法,形成了堅實的教學團隊,引進了企業導師,形成了多個企業實踐基地。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專業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等各方面綜合素質均得到了顯著增強,學校正在逐步按照培養標準的有關要求塑造國家、社會需要的卓越人才。
今後,學校將繼續推進卓越計劃的深入實施,不斷完善綜合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持續開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繼續鞏固由本專業專任教師和企業特聘導師聯合組成的教學團隊,積極探索「教學和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學生培養和工程實踐培訓相結合,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相結合」的有效模式,制定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監控反饋體系。
(責任編輯:任巍(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