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簡書,點開消息欄的其他提醒,提示我截止到昨天,參加日更175天了。尤記得今年2月24日,開始日更第一天的那種糾結,「我到底要不要參加日更挑戰呢?我能夠每天有東西可寫嗎?我能行嗎?……」
每天寫一篇文章的緣起,是2019年12月15日參加新陽光成長訓練營開始萌芽的。訓練營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每天一篇心理隨想。
在這之前,我也有個寫點東西都念頭,不過從未實施,就是想想而已。
從學生時代開始使用的,那本淡紫色封面的日記本,由初中到高中,又帶到大學,然後繼續跟隨我畢業參加工作到現在,才用了大約一小半。工作後更是少有的動筆,翻開看看有限的幾次書寫,也是寥寥幾句話。譬如年初,表表決心,「今年要……」,年底「一年又過去了,……」畢業之初,還醞釀著把工作中的那些個記下來寫成小說,工作快二十年了,真的是想想而已。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是不可追了,時間它過去就是過去了。
訓練營的三十天經歷,對我來說彌足珍貴。剛開始,對於每天一篇文章的完成,我同樣是心存疑慮,能寫出東西來嗎?
真正開始動筆(電腦)寫以後,我驚奇地發現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一行行、一段段、一篇篇的文字,是一個神奇的過程。通過「寫文章」這個轉化讓我的思考深度增加了,思考廣度拓展了,精神生命似乎開始甦醒,這個發現給我帶來的歡喜,不亞於發現一個新大陸。
於是寫著寫著,發現「我是正確的,別人是有問題的」,這個想法是多麼的荒繆;寫著寫著,和孩子的關係緩和了;寫著寫著,發現老公是真得對我好;寫著寫著,內心裡真正與父母和解了;寫著寫著,發現自己書讀得太少了,……寫著寫著,就喜歡上了每天寫。
8月9日,研修班第三次課前,程老師分享寫作的體驗,談到了寫作的儀式感、「萬物皆可盤」等,我一下子產生了共鳴之感。萬物唯心造,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每天的寫,也就是把自己心裡的那些想法捋一捋,順一順,與自己的心對話。
學習心理,修行,在我看來,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決這些由認知所造成的內心衝突,擴大自我意識,好好地感知當下,活在當下。
看看自己心裡的那些「應該與不應該」的念頭,心理學術語就是心理衝突,它們與頭腦中的那個應該思維密不可分。不過我以為這個應該思維,在一定意義上,自有它存在的重要的價值。
譬如在你沒有體驗到晨跑和學習的快樂的時候,應該思維是讓你堅持下去的推動力。而一旦你從學習或者運動中體會到那種內心豐盈的快樂,並樂在其中,那麼關於這件事情的這個應該思維自然就不存在了。
自律與刻板也是如此。開始,是在應該思維的強迫下去做這些事情而自律,也就是被動自律,那麼這種強迫性的自律就有刻板的味道。後來,是因為做這些事情讓內心充滿歡喜,主動去做,自律讓人樂在其中,刻板自然是沒有了的。
你看,通過文字寫下來,就會發現整天批判的這些個「應該思維」、「刻板」,也不是那麼令人討厭了,它們其實挺想幫助你成長的,它們也有好的一面!
每天寫篇文章,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