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App收集個人信息類型、禁止收集IMEI號是未來監管趨勢

2020-12-20 騰訊網

8月23日,第十六期數據保護官(DPO)沙龍在京舉行。此次沙龍針對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草案)》(簡稱草案)徵求意見稿進行討論。

據了解,同月8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起草的草案對外發布並徵求意見。草案明確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收集個人信息時應滿足的基本需求,並在附錄中詳細列舉了21類常用服務類型可收集的最少信息及可獲取的最小權限範圍,涉及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訊、瀏覽器、輸入法等。

釐清所有服務類型的最少信息收集範圍非常困難

沙龍上,DPO社群發起人洪延青博士表示,草案主要針對App收集個人信息環節,該環節最重要的問題是收集信息的合法性、必要性,草案突出探討的是其中的必要性。

關於必要性,多個法規和標準中都有提到。《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並且,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在《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中,最少夠用原則指出:除與個人信息主體另有約定外,App只處理滿足個人信息主體授權同意的目的所需的最少個人信息類型和數量。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數據安全部主任胡影介紹說,草案出臺,除了是對上述法規、標準的遵循、落實,也是為了解決App中存在超範圍收集、強制授權、過度索權、功能捆綁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

同時,胡影表示,App的服務類型、業務模式多種多樣,想搞清楚所有服務類型的最少信息收集範圍是非常困難的。

據了解,草案給出的是實現某服務類型的正常運行所需要的最少信息,此外,App收集的信息還包括一些非必要但與功能相關聯的信息,還有與功能無任何關聯的信息。

對此,洪延青表示,「無關」和非「必要」能簡單地劃等號嗎?兩者中間還存在「相關」,必要和相關之間的邊界該如何確定?這些都需要討論。

收集指紋、人臉等不可變更的信息,未來監管會趨於嚴格

沙龍上,洪延青還對草案第四章節——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要求的條款進行了詳細分析。與會的DPO成員亦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

針對草案規定的「App不得收集不可變更的設備唯一標識(如IMEI號、MAC地址等),用於保障網絡安全和運營安全的除外」。有DPO成員提問說,該條款允許收集的限定範圍是不是有點窄?據其了解,廣告行業推送廣告時,需要使用上述唯一標識。禁止收集後,廣告行業的發展將受到嚴重限制。

對此,洪延青表示,此規定代表了不可逆的趨勢。據其了解,國內手機廠商將於明年推出安卓Q版本,App將獲取不到手機的IMEI號,比如,華為手機已開始要求App適配不再收集IMEI號。不僅如此,他還強調,「類似的指紋、人臉等不可變更的唯一標識信息」,未來監管都會趨於嚴格。

此外,針對條款「App應向用戶提供實時查詢已收集個人信息類型的功能;查詢結果應以獨立界面展示,且查詢方式應易於操作」。

有DPO成員表示,如今已要求App的功能和收集的個人信息的類型一一對應,隱私政策會完整描述出來,再要求實時查詢和單獨界面展示,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合規成本。

洪延青表示,如果企業實現實時查詢和單獨頁面展示,則可在隱私政策的描述中,用「等」字等概括性詞語描述收集的個人信息類型。

他還表示,在歐美等國家裡,類似規定更加嚴格,不僅要求展示個人信息的類型,也需要展示企業處理個人信息後生成的標籤等信息。草案只要求展示收集的個人信息類型。

雖然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需要企業提升對內部數據梳理的能力,明確App收集了哪些信息,哪些沒有收集。但洪延青強調,這是未來法規的監管趨勢,建議企業儘快適應。

此外,沙龍上,DPO成員對其他條文也提出了完善建議。如針對附錄,有成員建議,增加遊戲等服務類型可收集的最少信息和最小權限範圍。

文/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尤一煒

視頻/見習記者 潘穎欣

相關焦點

  • 立法| App收集個人信息監管再加碼 擬對38類常見類型App規定「必要...
    (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擬對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規定「必要個人信息範圍」。近期,App收集個人信息在監管層面再加碼,除《徵求意見稿》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個人信息保護標準問題等制定出臺了《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等。
  • 利用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耗子尾汁
    手機APP淪為個人信息洩露渠道飽受詬病,不管不行。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召開。蘇寧、螞蟻、愛奇藝、360、小米、新浪、快手、嗶哩嗶哩、滴滴、阿里、百度等11家網際網路企業代表主要負責人向社會做出公開鄭重承諾,將嚴格落實APP侵犯用戶權益各項整治工作,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然而比頭部企業承諾更重要的,是全行業的常態化監管。
  • 監管出手整治 APP收集個人信息需規範合規
    然而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日漸嚴峻。為了規範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國家屢次重拳出擊。
  • 國標草案:除安全原因,App不得收集手機IMEI、MAC地址
    App收集個人信息超過最少範圍,超出部分應逐項徵得用戶明示同意不同意獲取個人信息,App就「閃退」,更過分的是,其想獲取的個人信息甚至並不存在對應功能。隱私護衛隊發現,類似過度、強制授權的現象並不少見。比如,為了廣告推薦,App普遍會獲取用戶設備的唯一標識,如IMEI號、MAC地址等。
  • 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亂象叢生 你被App偷窺了嗎?
    並且,67.2%的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權限;77.0%的受訪者認為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銷廣告。 2019年央視3·15晚會也曝光了個人隱私信息通過手機App洩露的案例。主持人現場使用一款名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詢個人社保信息,一旁的網絡安全專家通過抓取分析數據包發現,就在主持人查詢的同時,用戶的信息已被發送至一家大數據公司的伺服器。
  • 不能再任性 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公開徵求意見
    【TechWeb】8月9日消息,據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官網公告,為落實《網絡安全法》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要求,加快相應標準化工作,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組織起草了《信息安全技術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草案)》(後文簡稱《規範》),現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如何認定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2019年12月30日,我們發現在中國電信網上刊登了關於印發《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以下簡稱App信息認定方法)的通知,這是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秘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聯合下發的文件,我們一起學習研究。
  • 金融類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將被「圈定」 收集範圍未包括通訊錄...
    其中,App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比較普遍,違反必要原則、強制收集與業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事件層出不窮,出臺相關監管政策十分有必要。」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
  •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舉報指南
    江蘇省委網信辦通過「江蘇省網際網路違法和有害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接受廣大網民對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線索進行舉報。一、網站舉報流程第一步打開江蘇省網際網路違法和有害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https://www.js12377.cn)
  • 網絡借貸等App必要個人信息收集範圍劃定
    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研究起草了《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61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招行、加油寶、萬達貸等被監管點名
    具體而言,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存在未明示收集的用戶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應用程式列表等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收集用戶身份證號等個人敏感信息,以及申請打開位置等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時,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因用戶不同意收集非必要的常用微信號等個人信息,拒絕提供「周邊遊」業務功能等六項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問題。
  • 春雨醫生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屢次被通報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春雨醫生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屢次被通報 曾遭消費者質疑「醫生信息造假」 中國網財經12月8日訊(記者 凌薇)日前,北京春雨天下軟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雨醫生」)旗下的春雨醫生
  • 基於《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的評估案例分析
    繼2019年1月25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四部門近期聯合制定並發布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國信辦秘字[2019]191號)(以下簡稱《認定方法》)。
  •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出臺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出臺為經營者自查自糾和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提供參考和指引本報訊 (記者何 可)12月30日,國家網信辦秘書局、工信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四部門聯合印發了《App
  • 如何看待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出現在網絡平臺,配文寫著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11月底,江蘇南京要求多家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同時,部分地方立法保護人臉信息。此舉一出,網友拍手稱讚,認為不僅是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手機中的各種APP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也需持續加大整治力度。誠然信息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但各種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卻在無形中侵犯了人們的隱私。
  • App 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官方投訴舉報渠道來了
    IT之家3月28日消息 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公號今天發表文章稱,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目前已初步建成「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受理對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舉報,發布對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情況的評估及處置結果
  • 工信部等四部門:歡迎舉報 App 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IT之家7月26日消息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 7 月 22 日在京召開會議,啟動 2020 年 App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
  • 四大部門聯合公告:App違法收集個人信息認定方法!
    中國網信網今天公開了「關於印發《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的通知」,此方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制定,一起來了解一下。  以下為通知原文內容:  根據《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為監督管理部門認定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提供參考,為
  • 【公告】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的公告
    、強制或頻繁索要無關權限等十類違法違規行為,組織專業機構,對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網民舉報較多的APP的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檢測,加強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監管和處罰,依法嚴厲打擊針對和利用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
  • 網信辦發布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用戶同意收集不得...
    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為了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因而對App收集個人信息的範圍進行明確。文件規定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