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快樂是清蒸,吃的是新鮮;
二十歲的快樂是小炒,吃的是生猛;
三十歲的快樂就已經是紅燒,吃的是回味。
至於以後,便是一道五味雜陳、歷久彌香的佛跳牆。
將時間煮成味道。
媽媽的記憶,是存儲在大腦中關於味道的區域裡的,所以一聞到那些味道,就會想起媽媽,一想起媽媽,也會很快想起媽媽的味道。
我們與媽媽的心是永遠連在一起的,就像風箏,我們在這頭,媽媽在那頭,不管我們飄蕩得有多遠,只要我們的心一揪,媽媽就能馬上感覺得到。如今媽媽漸漸遠離了我們,手邊的風箏只剩下了媽媽的味道。
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們採訪了3位路人,一起回憶一下兒時媽媽的味道。
路人甲
米
雖然是河南農村娃兒,一日三餐的主食卻離不開米飯。小時候吃的,都是河南本土的大米。
小時候的米,聞起來特別有米香。那時候淘米,先是把米中夾雜的小沙粒撿出來、小穀殼淘洗出來,
通常淘米水都是很濃鬱的米湯,柴火灶,大鐵鍋,煮出來的米飯滿屋飄香,有時候即使啥菜也沒有,
拌點豬油也覺得特別好吃!
讓人難忘的就是鍋底那薄薄的一層鍋巴,吃起來又香又脆,可以成為飯後零食,嘎吱嘎吱特有嚼頭!
每到夏季,媽媽都會變著花樣做各種米粥。比較常見的就是紅薯粥、南瓜粥、紅豆粥、綠豆粥、青菜粥等,
稍複雜點的就是用甜酒麴發酵做成的米酒,冰冰爽爽甜甜,是夏季最解渴最喜愛的美味。
大米作為主食不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其它輔料也功不可沒。兒時對大米的記憶,還有特別多的美味,把米磨成粉和紅薯、土豆等做成的各種零食;和茼蒿做成的各類蒸菜,還有經過發酵做成的辣椒粉等等,都成為了最具特色的美食。兒時的美味,都定格在腦海裡,成為永不磨滅的美好回憶。
路人乙
面
小時候,放了學就拼命往家裡跑,進門就撲面而來的飯菜的味道;那是吃了二三十年無論如何都不覺得厭倦的愛的味道,那是什麼味道都不能輕易取代的。
如今,我們吃遍了這個城市的大小館子,也嘗盡了各種酸甜苦辣。於是我們就開始思念媽媽的味道,那種媽媽的手擀麵,一鍋春水幾顆青菜葉便是一道美味可口令人回味悠長的媽媽味道!
媽媽做麵條時,一瓢麵粉倒在一個瓷盆裡,加上一點鹽,放些水,調好,媽媽的雙手裡面盆裡反覆地揉啊活啊,把一盆面揉活得光滑、柔亮、韌,直至一點丁兒也不粘在手上,那顏色,像罩在蠟燭上的白瓷,生動、柔和,散發著生活香甜和美的光澤。揉好的面放在面盆裡蓋上一塊溼手帕醒上半個小時,醒好的面更勁道更有韌性,媽媽拿出醒好的巴掌大的麵團放在面板中央開始擀麵,擀麵杖不停地在麵團上滾動,讓面始終保持一個圓形,擀麵杖隨著媽媽雙手的節奏,前進後退,後退前進,漸漸地,麵團變成一張圓圓的薄薄的大大的面片兒,媽媽一直把面片擀成像紙一樣薄,才將它一正一反的摺疊起來。像風琴象摺扇又象是層層梯田,然後,媽媽拿起菜刀開始切麵條,媽媽的刀法是無人能比的吧,她切得又快,又細,又均勻、又好看。不一會兒,細細的長長的麵條就出來了。
媽媽在柴鍋裡添上水,爸爸幫忙添柴燒開,水開了,媽媽有時先打上幾個荷包蛋,再下麵條,有時先把麵條放進鍋裡煮開再加青菜葉,抑或做成熗鍋湯麵。
熗鍋湯麵,是我們最喜歡的一種做法,媽媽把放了醬油和麵粉醃了一會的瘦肉和洗淨瀝乾的黃豆芽,放在爆香蔥段的油鍋裡炒至金黃盛出,然後在倒入鮮湯煮沸,加入白裡透黃的手擀麵條,在水裡上下翻滾幾下,熗炒的瘦肉豆芽和麵條在濃鬱的醇香的麵湯裡歡快地舞蹈著,跳躍著,一鍋香濃可口的媽媽手擀麵就出來了,吃起來又滑溜,又筋道,非常可口。
現在我們經常在外面吃買來的手擀麵,無論吃多少次,那味道都比不上媽媽的味道,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象媽媽一樣為我們做手擀麵了。
路人丙
油
30年前看到大夥買肉只想要肥的不願要瘦的,抱怨豬板油都開後門了。屠夫無奈只能瘦肥搭配,並且抱怨說,這豬肝不毎稱搭一點,這肉怎麼買!你聽老百姓振振有詞的說道,菜不養人筍和蕨,肉不養人肝和血。
30年後人們談肥色變,唯脂是恐,買肉專挑瘦肉和排骨,大家嫌棄的豬肝等也成了香餑餑。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難料。
現在,儘管我成了"三高"(血壓、血脂、血糖)人士,對紅燒肉、豬油炒萊仍然情有獨鍾,實在打熬不住了也要來個淺嘗輒止,過過嘴巴癮。追根溯源,我的這一「惡習」源於兒時對豬油的欠缺和嚮往。
我們小時候,滿臉菜色的國民嚮往肥頭大耳的形象,追求滿嘴流油的日子。我的老家是個出產棉花和油菜的地方,一般人家用棉花籽油炒乾菜,用油菜籽油炒青菜,人們把葷油(豬油等動物油脂)奉為上品,平時少量用於湯菜,過年過節來人來客才多用一點。
娃兒們過生日那天,我們那裡的通行做法是,家境稍好一點的,碗底可能臥個雞蛋,大多數特別是姊妹兄弟多的家庭,都是碗底放一砣熟豬油,做娘的會暗示過生日的娃兒把飯拌一拌。我享受的就是後面那個待遇。
碗底的豬油在熱米飯的包裹下已經溶化,濃鬱的葷油氣味穿過飯粒直奔鼻孔,用筷子稍稍一拌,裹了一層葷油的米飯閃著光亮直奔眼帘,在我的心裡,那一碗米飯就如珍珠可貴,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佳餚。我用筷子把豬油米飯挑起來放入口中細嚼,香軟油膩,半天捨不得咽下。吃完這碗飯還得再裝一點,為的是碗底那一點豬油餘味道不浪費,這樣的待遇一年才一回呀。
十多年後我離家去西安讀書,母親在我的行李中放了一瓶熟豬油,並一再叮囑說,想吃時,挑一砣放在熱飯裡面。
知我者,母親也,我熱淚流了出來。
其實,每個人對媽媽的味道記憶都藏在一道菜裡,不僅是兒時的記憶,更是現在生活的羈絆。這每一道菜中都少不了油鹽醬醋茶,就像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一樣。而這些米麵油食材的本真,就像我們記憶裡孩提時代的生活一樣樸實無華,卻有無法磨滅。所以,河南袁家村嚴格把控食材安全,所有的原材料可追溯,所有的小吃現做現賣,保證食品最本真的味道,運營十年未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好食材、好手藝、好味道」的理念。
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一個人長大後,總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憶裡。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珍饈佳餚,你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因為,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隨生而生,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