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飛: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1999年取得律師資格,擁有近二十年法律從業經驗。2001年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歷任經濟法教研室主任等職。現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法律專家庫成員,西南政法大學法律顧問團成員,重慶產業引導基金評審專家。
陳鵬飛律師擅長處理金融、房地產、公司、合同等民商事領域的糾紛。其代理案件曾獲評最高法院「關於依法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民事商事十大經典案例」。陳鵬飛律師同時在企業上市、併購投融資、企業破產重整等領域實踐經驗豐富,為西南證券、重慶農商行等企業境內外上市提供法律服務,其辦理的「新天澤系」重整案入圍最高法院「2018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評選。
陳鵬飛律師獨著、合著法學著作十餘部,為逾百家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大型國企、上市公司、行業協會、法檢系統提供專業法學培訓,獲得各邀請單位廣泛好評。
2019年,陳鵬飛律師入選錢伯斯(Chambers & Partners)《2020亞太法律指南》公司/商事"受認可律師"榜單。
本文共計5182字,建議閱讀時間為10分鐘
【法律人的路有多選】
有學生時常問及,「陳老師,我們都好喜歡上你的課,你對自己有何評價呢?」我常笑著回應,「我是一名非典型老師,也是一名非典型律師。」
誠然,如果硬要給自己加個標籤,也許定位於「行走於高校與律政江湖的法律人」較為貼切。歌樂山麓、嘉陵江畔的十年學術澆灌,頂著「學霸」之名,一度充斥於心的是滿滿的書生意氣,但自從學生時代跟隨以實務著稱的導師步入法律實務大門,人生的另一段機緣也隨之開啟。一方面傳承了教學的衣缽,在三尺講臺盡興揮灑,讓一段段值得流連的精彩成為與諸多學生共享的美好記憶;另一方面,在一件件可圈可點的實務案件的參與中,收穫了比來自講臺與校園更多的感悟和法律認知。
歷數來路,感謝曾經服務過的律所提供的平臺,讓我這名平凡的高校教師有了許多讓人豔羨的貢獻法律智慧的舞臺。同時感謝機會垂青,多少經綸滿腹卻又無緣法律實操的法律人垂涎的法律服務契機不斷湧現於自己面前。也許,只有步入實務,才能讓一名法律人真正領會霍姆斯口中 「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的妙諦。一路行來,縈繞心間的兩點感受尤為深刻。
以專業為王
步入法律職場近二十年,如果有人問我,此間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會說,對專業的執著是法律人必須的堅守。
因為專業,在法庭之上,收穫的是一件件經典案例。這其中既有被最高法院評為依法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民事商事十大經典案例」,也有鮮見的「遠期結售匯糾紛」第一案,推動某高院出臺指導意見的「保證保險」第一案,更有近期新鮮出爐,被大眾聚焦的具有一帶一路法治建設標杆意義的全國「鐵路提單」第一案。
因為專業,在法庭之外,貢獻的是助力重慶經濟發展的心血與智慧。曾經服務的重慶市政府對世界500強「惠普」的招商引資,讓重慶獲得了「西部矽谷」的美譽;曾經服務的「西南證券」借殼上市,讓重慶本土擁有了第一家上市券商;曾經協助完成改制與上市的重慶農商行,已經雄踞全國農商銀行體系和西部銀行業的頭把交椅;而入圍最高法院「2018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評選的重慶「新天澤系」破產重整,更是開啟了重慶民營企業破產重整的新紀元。
每當一件又一件的「第一案」從自己手中出爐,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案帶來的欣喜與愉悅,更有在法律技藝進階的探索過程中不斷夯實的專業積澱。
以管理為綱
伴隨法律服務的拓展,身邊的小夥伴也開始聚集,從最初的幾人,到十幾人,再到幾十人,這時開始意識到個人法律服務的邏輯與團隊法律服務的理念如雲泥之別,於是開始嘗試進行角色的轉變。如何從一名成功的操盤手轉型為一名高明的管理者?事實證明,管理的進階遠比技藝的進階更加緊要和困難,要實現從技術流向管理流的華麗轉身,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與埋首書齋難成大方之家的道理一致,解決問題的思路絕不是懸梁刺股般的苦索,管理學經常說進階的捷徑就是「對標」!看看一流的法律人、一流的律所,他們有什麼經驗與心得!舉目望去,才發現與自己面臨同樣問題的法律人其實不知凡幾,觀瞻行在頭部的律所,可能都有其獨門秘籍,可惜大都緣慳一見。
【初識天同】
偶然間,一間與眾不同的律所突然撞入眼帘。TA雖不在紅圈所之列,卻因專業領域內的顯赫業績而被同行仰視,就是這樣一家需仰視的存在竟然毫不藏私,不斷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合盤託出。更加不可思議的是,TA分享的經驗竟然都是字字璣珠、滿滿乾貨。TA是如此的不走尋常路!基於好奇,就想走近,於是一段與天同的故事就此開啟。
嚴謹的法律人從不輕信傳言,但傳言的力量總是無比巨大。自從關注了天同,關注了天同訴訟圈,收藏了業內視作寶典的「天同碼」,當身邊的律師同行開始將大數據檢索運用得行雲流水,訴訟可視化成為了行業的標配,才發現傳言其實不是傳言,是已經被證實的傳奇。尤其是在北京皇城根下四合院裡的天同開放日上,當蔣勇律師將其律所管理的心得與灼見娓娓道來,並凝練為「每周蔣講」的著述時,感覺這是一個超出常識認知的律所。TA重技術,儼然已是國內高端民商事爭議解決的頭號品牌;TA也重管理,對於律師行業、律所管理、律師成長的思考和制度設計,頗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眼光與實踐。
2017年下半年,天同在重慶開立分所,因一名入職天同重慶的學生牽線,與總所的彭卿、分所的曉雨、夏偉有了一次輕鬆愉快的共進晚餐時的暢聊,話題很輕鬆,對天同的感受也從霧裡看花變成了隔桌相議,雙方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產生太多的交集。其後,也不時聽到天同的一些最新資訊,比如天同選了重慶「海拔」最高的辦公場地,比如曾經有過共事之緣的周澤雨律師入職天同……但由於忙著帶領小夥伴在法律服務市場上跑馬圈地,也沒有更刻意地留意天同,淡淡地、淡淡地,仿佛一切就將因此擦肩而過。
【再識天同】
但正如我們常說,凡有所念,必有迴響!當風雲際會的中國法律服務市場醞釀著深刻變革,當自己開始對中國律師行業進行更深層的反思時,便有了與天同再聚首的機會。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是中國律師制度恢復40周年,而過去的幾年更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風起雲湧的幾年。律師同仁們的直觀感受是,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催生了法律服務市場的井噴,每年超過30%的市場增長,每年超過5萬名的新晉律師跑步入場,讓律師行業與律所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契機。「做大」似乎成了有野心的律所的不二選擇,開分所、談加盟成為最熱鬧的話題,當習慣於單打獨鬥的律界「獨行俠」們品嘗到了合作的甜頭,合作做大、加盟做大成為最具原動力的選擇。但是,中國律師行業的未來就僅僅局限於整合與做大嗎?中國法律服務的階段性繁榮,背後是否藏匿著隱憂?共享品牌帶來的紅利能否長期持續?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組織體的規模擴張都有其邊界,難道律所會成為例外?中國律師行業下半場的正確解碼方式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不滿足於現狀,希望對法律服務市場的未來有更多前瞻的法律人都揮之不去的心結。
2019年6月,當知悉天同推出的BF(Best Friend)計劃將在重慶開設分場,當得知蔣勇律師會親來重慶,帶著對行業發展的關切和未來定位的思考,我帶著兩個小夥伴,申請成為了這次BF計劃的參加者。
於是,與天同,再次走近!BF計劃兩天兩夜的集體燒腦,既是尋找答案的嘗試,更是一次對天同進行全方位了解的契機。於是一個更加具象、飽滿的天同展現在我眼前。
因專注而極致
愛默生曾說過「專注、熱愛、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但欲罷不能的外物之誘,總讓我們偏離專注的主旨。即使「斷舍離」成為大多數人的口頭禪,但又有多少人擁有選擇的智慧,又有多少人具備放棄的勇氣。
當下的法律服務市場早就沒有萬能律師的容身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律師的專業化和律所的綜合化,其實律所的規模化紅利又何嘗不是律師專業化分工的產物?律師的舍,成就了律所的得,但律所是否又有舍的意願與勇氣?
參加BF計劃才知道,天同心目中的「對標」是以爭議解決著稱的美國昆鷹。被譽作「全球商業訴訟領導者」的昆鷹,為當事人贏得超過510億美元的賠償金,勝訴率高達88%。只做訴訟是昆鷹的標籤,而只作爭議解決則是天同的標籤。
面對群雄逐鹿的法律服務市場,面對眼花繚亂的法律服務需求,天同堅守了自己的專注。因為專注,因而極致!天同在不足二十年的短短時間中,成為高端疑難複雜的民商事爭議解決法律服務領域的翹楚。
參加BF計劃時,最吸引眼球的當數天同會議大廳的背景牆,一排排勝訴案例的標牌,彰顯的是成績,也許有那麼幾分誇耀,但又不折不扣地折射出天同人對極致的孜孜以求、踐履以往。
因追求極致,才讓「天同十八部」成為眾多律師同行心目中的聖經。
因追求極致,才讓天同代理的案件屢屢榮登法院指導刊物的榜單。
但專注也並非不知革新、畫地為牢。天同走出北京,走向全國,新搭建的「訴訟、仲裁、執行、破產」四位一體的業務領域,脫胎於爭議解決,而又不拘泥於訴訟。這是天同在專注爭議解決領域的變,也是不變。
從技術到管理
當法律人不滿足於技術本身,當法律人想組建一支如臂使指攻堅克難的高能團隊,決定這支隊伍未來命運的首先是團隊領導者的眼光。這種眼光既是視野,更是格局,還有植根於社會大變革時代的跨界思維能力。
當越來越多的律師不再就收益多寡錙銖必較,願意以互利合作拓展市場時,當越來越多的律所不再滿足於遊攤小販式的掛靠經營,開始關注律所的品牌、質量與管理時,我們發現,大量的律師事務所其實已經淪為現代商業管理的後知後覺者,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之於律所,有無價值,有無可資借鑑的經驗?
BF計劃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天同又一次將自己的秘籍共享給同行。曾經輔導天同進行精準定位並提供智力支撐的「智行合」與天同相攜來到重慶。作為一家聚焦於律師領域的諮詢服務機構,「智行合」的莫瓊老師帶給大家的律所管理能力的分享,讓我猶如醍醐灌頂。這種衝擊既有知識層面的,也有觀念層面的,更有思維層面的,比如現代企業的考核指標是KPI嗎,你是否聽聞過OKR?施行OKR在律所或團隊是否可行?當我們營銷客戶時,我們依託的是產品,還是資源?當我們的眼光聚焦於律師群體的個性與差異化時,能否找到律所與律師團隊管理的普適規律?
此時才發現,天同的卓而不群正是由於TA融入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思維。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核心、以管理為抓手、以技術為驅動,可能才是天同的核心競爭力。
因格局而開放
天同的開放,聲名鵲起於北京四合院的天同開放日,來自全國的律界同仁可以在海棠樹下、皇城根旁共享天同的庭審技巧、管理心得。隨著天同的全國布局,這種開放也被帶到了各個分所,每個開放日,都是客戶、同行與天同夥伴進行知識與經驗共享的盛宴。
但是,每間律所的核心競爭力都會被作為密不示人的法寶,為什麼天同會如此無私,難道就沒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擔心與顧慮?
在BF計劃中,蔣勇律師對天同使命、願景的解讀與闡釋,讓我找到了答案。天同的使命是「參與打造更加公平正義的法律生態圈」,天同的願景是「在爭議解決領域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偉大律所」。無需恭維地說,格局方能決定胸懷。雖然,隨著天同分享的「大數據檢索」「訴訟可視化」逐漸成為律師行業的標配,增強了競爭對手在法庭上與天同PK的能力,削弱了天同在法庭上的優勢。但轉換一種視角,也許培養強大的對手比打敗強大的對手更重要!因為只有越來越多的可比肩的同行,才能真正提升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整體實力。
同時,在開放的背後還有天同的「野心」,與天同伴生的無訟,如影隨行般在技術層面給天同提供著支撐。我們可能會說「人工智慧」對法律人的挑戰還遠,大數據檢索對IT技術的運用還淺,但是,未來法律服務市場可不可以以技術為紐帶,打破傳統律所的規模限制,讓所有的法律人有可共享的平臺?無訟的技術賦能和開放的系統也許就真的會讓「無疆界的律所」成為可能。正是基於這種格局和夢想,天同的開放,開啟了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一道全新的風景,它帶給天同的不僅是同行的稱道,更是所有胸懷法治夢想的法律人的共同企望。
【與優秀者同行】
一場頭腦風暴,一席觀點碰撞,發現自己與天同在團隊建設、律所管理以及律師行業的發展前瞻領域竟是如此契合。天同之於我,就如眾裡尋它千百度的夢中情人,竟施施然來到面前。被點燃的激情,經過理性的洗禮,竟會如此水乳交融!何不趁著自己雄心尚在,去看看更高山峰背後的風景!
其後,又數次參與了天同合伙人的頭腦風暴會,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志同與道合。在天同的合伙人中,沒有沉默的大多數,沒有搭便車者,大家各盡其能、各抒己見,真知灼見頻繁點爆,又能在爭辯之中形成共識。我們常說,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天同的合伙人隊伍,給人的感受卻是「一群優秀的人可以升維而行,一群優秀的夥伴可以踏歌以往」!
「道不孤,必有鄰」!2020年,我選擇了成為天同的一員。在此,歡迎所有的夥伴親臨天同重慶,來到渝中半島WFC的52樓天同西南總部,相信大家在俯瞰兩江匯流雄壯豪邁之際,更能相逢一批為中國法治夢想躬身入局的踏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