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巧合隨處可見,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時期都有所報導。傳統上一般會將各種巧合和同步性事件歸因於超自然力量,如神靈。
在訪談中,Kirby Surprise 博士向我們展示了同步性事件實際上根植於人思維的活動,實際上是由感知到它們的人產生的,同時也折射出人們意識的不同層面。
他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我們所相信的東西和根植於腦海深處的思維模型「產生」了正好能夠符合我們假定期待值的同步性事件。通過解密同步性,Kirby博士向我們展示了人如何製造事件以及製造現實。
Kirby博士是一位心理學博士,心理醫生,他一直致力於評估,診斷,和治療妄想症和思維障礙。他的代表作新書是Synchronicity: The Art of Coincidence, Change, and Unlocking Your Mind (New Page Books, 2012).
下面是記者對他的採訪
記者:Kirby博士,你的名字是Kirby Surprise ,而你寫了一本關於「巧合」主題的書,是不是有些很奇怪?
DR. KIRBY SURPRISE (KS): 是的。Surprise(中文意:驚奇)是我的姓,我是一名心理醫生。以我的姓氏,寫一本關於「巧合」主題的書,本身的確就是個巧合。也許這也是這本書得以受到關注的諸多原因之一吧。
記者:同步性事件到底是什麼呢?該怎麼來定義?
KS:同步性事件,Synchronistic events (SE) ,即當外界發生的事件向觀察者的內心傳遞了一種具有巧合意義的信息。當人的心理和外界產生了同步性時即發生,下面是我書中的一個例子: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坐在自己的車裡,等著接一個朋友。為了打發時間,我打開了車內的收音機。收音機節目中間夾雜了一個廣告,是為一部電影做宣傳。電影名稱是《魔女嘉莉》,電影是關於一個名叫嘉莉的小女孩,發現自己擁有了隔空移物的本領。我覺得很有趣,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這樣的本領將會如何。(我曾經看過這部電影,在其高潮部分,嘉莉用她的超能力將她家的房子給毀掉了。)我透過車窗,環顧四周,看到了一座小木屋,很小很舊的樣子。凝視著這所房子,我突然想,如果能隔空移物,移動一個像這個小木屋一樣大小的物體,會是什麼樣。
當我正在凝視著這座小木屋時,它突然劇烈震動起來。整個房子開始了移動,倒在了一側。房頂正對著我,我震驚了,細思極恐!我注視著這座倒塌的房子,細細忖度,難道是我有了隔空移物的本領?我睜大眼睛,確定自己是清醒的,一切都是真的。
「好吧」,我自言自語道,「如果是我做了這些,我希望看到房子像電影裡那樣被毀掉」
當我注視著房子的時候,天哪,房子又震動了起來!屋頂開始向內崩塌,好像房子的中心在向內聚爆。牆裡散出好幾束光,窗戶碎了一地,接著,我看到了一個黃色的物體伸出房子,然後逐漸顯現出了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大的推土機,在幾分鐘裡就把整座房子都毀掉了。然後它將房子的殘骸裝載入了一個卡車裡。房子在很大程度上遮蓋了這個推土機的輪廓,讓它模糊,看不清楚。當《魔女嘉莉》廣告結束了,我關上了車窗時,我已經聽不到推土機的引擎聲。我的幻想(指的是想像著隔空移物會是什麼樣的)過去了,我的願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同步性事件實現了。(指房子毀掉了)
記者:你是說,不僅僅這些事情是真實發生的,同時我們也在創造它們?但你不覺得這一切只是一種對真實的解釋嗎,同步性事件只是思維的把戲。
KS:很多的同步性事件單純建立在我們對周圍發生事件的解釋上。同步性事件可以看起來像奇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法則。人本身就是個奇蹟。人有數百億個神經元感知外界信息。每個神經元就是一個生物計算機,像二進位電路那樣將信號發送到人腦。而人腦是目前為止所知的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人腦有一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像一個小型桌上型電腦,和最多另外20萬個其他的電腦相連。
人的神經元就像電腦,處理萬億計比特的信息,然後在記憶區處理,人類的意識處理功能區位於額葉,大約有一個核桃大小。人和外界並沒有直接的接觸,人只是體驗到經神經系統處理之後的信息。可以這麼說,人,就是自己的矩陣計算機。
人腦的自動化系統會處理外界信息,在人體驗到「現實」之前已經對原始信息進行了大量的編輯加工。大腦進化使得和模式能夠匹配,它會「查看」感覺信息和記憶的信息流,來發現人所感興趣的模式。
人類從草原獵人進化而來,人類的任務是從數英裡草的波動中發現其他動物的偽裝進而捕捉它們。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在於能夠處理這些數據信息,將無意義的信息剔除,只保留和處理一部分對於食物和捕獵有意義的信息數據。人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環境中的信息太多,人無法全部消化處理,只能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
於是,人腦進化出了一套自動的系統來幫助人類完成有用信息的篩選和處理,剔除掉絕大多數的無用信息。人類尋找的過去的心理模式得以強化,一些碎片信息被選擇性添加,直到這個模式具備了某種意義。
請留意這點:大多數人讀一個句子的時候,只會讀每個單詞的前3-4個字母,腦會刪除詞的其他部分,然後通過句子的上下文和主題來「填充」詞義,這加快了模式識別。當你在讀一個句子的時候,你在通過「腦補」來理解它的一部分意思。所以,當人說,人們僅是在解釋一件事時,只是在描述一個奇蹟般複雜的過程。
同步性事件並不是思維的把戲,它們一部分也是因為人腦的自動化處理,把環境中的信息搜集起來,然後增強環境中的固有模式。這些模式一直在那裡,但除非它們對人有情緒相關性,即心理學家所稱的「情緒效價」,否則會被人腦剔除,並不會留下記憶的痕跡。同步性事件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思考某些東西,而自動化的模式識別系統在人的大腦中為你從環境中的感知到的模式進行了匹配。
更令人驚訝的是,你同樣建立在自己思維和情緒的基礎上也在改變外界事件的隨機性,你不是僅僅改變了感知信息,你實際上也是改變了外界事件的發生概率。
記者:所以,你是說,我們在創造自己的現實?
KS:人們經常錯誤地將腦的創造和神經系統對現實信息的編輯結果當作是製造了客觀現實。顯然,沒有人創造真實的現實。不過,人對周圍事件的隨機性有一定的影響。人創造了同步性事件,而同步性事件映射出來人的思想和情緒,其發生在所有的思維處理,意識,無意識和超越個人的基礎上。人並沒有創造或者是改變了物質和能量,只是改變了事件之間的關係從而「創造」了同步性事件。
記者:我們對周圍發生的隨機事件有多大的影響?
KS:研究表明,人可以改變周圍事物隨機性的3-5%,最好的實驗設計即雙盲試驗。在這種設計中,研究對象被隨機選取,實驗者不知道結果為何。實驗者和被實驗者(即研究對象)都不知道預期的實驗結果。雙盲試驗可以幫助消除一個頑固的科研過程中的難題,即實驗者的期待值會對實驗中事件的結果產生影響。
SE會影響3-5%的隨機性這一結論來自於J.B. Rhine博士,他是一名心理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個人來到他的實驗室,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說法。他說,他是一名賭徒,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來控制投骰子的結果。雖然不是總能控制,但是的確能夠產生值得注意的結果。J.B. Rhine博士作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他並沒有斥責這個人的說法,對其嗤之以鼻,而是以一名科學家嚴謹求實的態度說了一句;「演示給我看」。他們拿了6對骰子,賭徒的任務是投骰子,使得點數6出現的機率大於隨機出現的機率。他們一次又一次投了骰子,結果果然出現了這樣的結果。賭徒投骰子出現6的機率比隨機分配高出了3-5%,效果是真實的。Rhine後來用了幾十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實驗對象改變事件隨機性的實驗。他能讓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製造」同步性事件。研究被同行重複和確認,聲稱人能產生這個結果的機率是數百萬分之一。
Rhine得出結論,認為實驗者的意願和注意力能夠改變隨機事件的走向,這些隨機事件包括了投硬幣,物體以隨機方式落地時的位置,隨機產生的電流的強度,放射性物質釋放顆粒的速度,等等。每一個案例中,他發現物理事件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被觀察者的心理期待值和注意力所改變。
Rhine發現情緒狀態,如感興趣或者厭煩,可以改變實驗對象改變同步性事件的能力。厭煩和焦慮會降低他們按照自己意願改變隨機事件的機率。專注的注意力和積極的期待,會增加相應的機率。他還發現酒精和咖啡因分別降低和升高了實驗對象按意願改變隨機事件的機率。他發現情緒和個人生理狀態可以增加或者減少同步性事件的產生。我的書中向讀者介紹了不僅僅他們一直在發揮作用,而且非常複雜的觀念和情緒也可以被同步性事件所映射。
記者:如果這就是現實運行的方式,那麼為什麼沒有更多人意識到這點?
KS:有一種自我識別的方法叫「鏡子試驗」,是由生物心理學家Gordon Gallup發明的。動物被置於鏡子前面,映出自己的形象。如果它們能夠識別鏡子中的映像是自己,則可以證明這是個具備自我識別能力的動物。人類,一些類人猿,大象和海豚基本都能識別自己,一些鳥也是。有趣的是,有些鳥和狗雖然不能在鏡子中認出自己,但通過認為訓練也可以認出。
同步性可以說就是一種鏡子試驗。事件就像是一個鏡子,通過這個抽象的鏡子,照出了人內在的自我。他們看到了自己所想,所感,所信。他們甚至看到了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映像的產生。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意義的巧合,人們經常把這些歸因於超自然和宗教信念,原型的影響,或者是一些更神奇的個人神話。同步性事件將這些信念都映射出了本人。同步性事件也經常被誤以為是個人信仰的客觀現實的佐證,人們經常會體會到它們的存在,殊不知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思想。
人有令人驚訝的能力,即人的想法和感受,記憶和經歷,都被以「巧合」的形式反覆再現。各種有意義的「巧合」,實際上是基於人的內在自我。每個人都在時刻創造他們自己的同步性事件。這種能力來源於人腦將外來信號加工處理成各種對人有價值的信息的過程。這種令人驚訝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沒有引起注意,而是被誤解或者被噤若寒蟬,直到有一刻被以一種特定的形式展示出來,人們才能理解。原因很簡單,因為同步性事件天天都在發生,只不過人們很少會去主動留意。
記者:在書中,你聲稱宗教和靈性無關,這是怎麼解釋呢?
KS:很多宗教教義的出現,是為了主導人的思想和行為,同時維持人類社會的秩序。你可以很容易發現這一點:它們主要由各種行為準則所組成。Jar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槍炮,細菌和鋼鐵》中將人類社會的命運描述為對一個單一的無所不能的上帝(神)的概念的認識的演變。當人類生活在部落文明階段時,沒有固定的法則,人的每個社群只有60人左右,在更大的社群中,人類無法對其中的每個人進行「追蹤」,這使得為每個人進行模式匹配變得不可能,於是人就分散到各個小的社群中。人於是發明了讓更多人能夠在一起居住的社會學方法:部落群體在一個單一的國王的統治下得以形成,君權神授,而「神」又來自於對自己的觀念認同和對異端的懲罰。
然而有一些靈性的教義並不著力於行為上,而是著力於獲得某種意識狀態。他們改變了參照系來製造物我合一普遍聯繫的體驗。基督教諾斯替派,伊斯蘭教蘇菲派,佛教禪宗,和祖先的薩滿教,都是著力於製造一種欣快感。在這種意識狀態中,信徒感到了沒有邊界的無限的存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變得模糊了,渾然一體,信徒和萬物融為一體,物我合一。同步性事件即展示了這種普遍連結性。這種連結不是人所創造出來的,而是人本來就是這樣。
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情,人們會問某人是不是已經覺悟的人,這個問題就將覺悟這種狀態認為是一種需要努力去實現的目標。覺悟是一種對真實的自我和萬事萬物的聯繫性的認知。人無需努力追逐爭取,因為人本身就是覺悟的。靈性就是連結性,大多數的宗教就是讓人用這種天然的連結性轉換為行為準則。
記者:你是說,我們都看到了一個我們所尋找的現實,而且我們自己自然而然在做這些,自己意識不到
KS:的確如此。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非常體面的有理性的人卻擁有一種極端的信仰,人們也許會問,他們怎麼會相信這些。但是實際上信仰只是自己的內在思維向外的一個映射。人們誤把映射的同步性事件當作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樣一來他們只是相信了他們自己所想的東西。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看到病人在一次又一次重複過去的創傷和關係模式,無意識在重建這些生命中的模式進而對它們進行處理。同步性事件同樣如此。研究者評論說,一種最頻繁出現的同步性事件模式就是創傷經歷或靈魂體驗。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具有驅動同步性事件的情緒效價。
記者:人們體驗他們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什麼意義?
KS: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Joseph Campbell 所描述的「個人神話」中。一個基督徒向耶穌尋求幫助,同步性事件就出現在和耶穌有關的事件中。穆斯林尋求安拉,在安拉身上發現他們的思維模型映射回到了他們身上。多神教尋找女神,答案就出現在他們對女神的理解之中。我喜歡研究神話,Campbell稱之為「其他人的宗教」。我有好幾本神學詞典,包括了數以千計的神的解釋,這些神都是不同人精神生活和信仰的中心,然而只有極少數被認為只是我們祖先的神話。
薩滿和神秘主義儀式,教義高度相似,即只有一個存在,一個意識,而我們就是它。如Campbell所言,「你自己,從最深層次說,就是神」。這個觀點的意義在於,當你「創造」了同步性事件時,你並沒有改變外部環境,你只是看到了自己的思維走進了外界環境中,你只是在體驗自我的某一方面,這一面如天馬行空,不受時空和因果的限制。你和一切都聯繫在一起,而遠不止是眼睛所見的那麼局限。
記者:你認為,現代科學和弦理論都支持一個觀點,即我們都在很多現實中同時前進,能解釋一下嗎?
KS:
在弦理論中,宇宙擁有11個維度,所有的粒子都是以各種模式彼此相連的維度的外在擴展。但是除此之外,宇宙被投射到一個「膜」上,我們每個人都以平面人的形式存在於一個薄的氣泡表面,我們稱之為M空間。我們不是僅存的 ,各個膜之間的分隔小到量子狀態,這就意味著有幾乎無限的其他的宇宙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空間中。當人說Elvis在一個平行的概率上在拉斯維加斯的舞臺上表演時,會被當作一個玩笑。現在它再也不是玩笑,而是一個標準的物理模型。
在書中我提到,我們不是只生活在一個概率中。我們不是從一個跳到另一個,而是在一個無限的同步的排列中。我認為,我們的時光隧道的體驗本身是我們以光速移動穿梭於這些概率膜結果,正如在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中。而我們在這些概率中的軌跡被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所改變,思想和情緒就是在物理存在下潛藏的維度。
無論這種解釋是否得當,它很有用。如果你相信它,它可以讓你改變3-5%的事件發生概率,通過改變思想和情緒創造同步性事件。現在的理論解釋同步性事件的經常是一種扁平地球理論,認為強制某事引發了同步性事件。這似乎是整個宇宙的結構都被改變來創造同步性事件,通過穿梭於無限個概率膜,你並沒有改變任何事:你的心理模式讓你在概率中穿梭,外界的事物只是你內在過程的一個映射。你已經是個多維的存在
記者:如果我想證明自己,我的思維被映射到了周圍環境中,我該怎麼辦?
KS:可以讀一下我的書,這樣可以有個思維起點。同步性事件是很有反應性的和共鳴性的,以至於人們有時候會困在自己思維的映像中不能自拔。這也是我寫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製造同步性事件的辦法就是頻繁,反覆思考一件事,然後在周圍尋找有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和你建立這樣的同步性。凡事預則立。別忘了,你只是在外部的事件上看到了被映射出的自己的思想。
記者:對於經歷各種同步性事件的人們,受其困擾惶惶不可終日或者是百思不得其解,你有什麼建議呢?
KS:放鬆,沒什麼好怕的,它們傳遞的信息只是人的思想,你賦予它們什麼含義,它們就是什麼。它們太普遍,正常不過了。每個人都在創造同步性事件,從出生那一刻起一生都在創造。同步性事件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天生的求生技能的一部分,在人的一生中都會發揮作用。最好的利用它們的辦法是把它作為一種交流溝通的形式和你自己的其他部分交流,教自己連結性。選擇你想尋找的模式,然後期待他們以同步性事件的形式出現。如果你焦慮了或者害怕了,問自己為什麼選擇嚇自己,然後繼續,選擇一些有趣的東西。因為同步性事件是由你投注的注意力所驅動,是自己思維的映射,任何同步性事件的模式可以通過尋找一個不同的模式或者無視它們直到其淡化而被消除。如果你告訴自己的大腦,你對它們不感興趣,大腦就會逐漸停止顯示它們。
親愛的讀者們,這是我第一次發原創性文章,很費時費腦力呦,如果你們對文章內容滿意,就請不吝打賞犒勞一下博物學人吧!以後讚賞功能會推出。